风俗画艺术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俗画艺术简介
一.风俗画的概念
风俗画是人物画中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是以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风俗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产生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因而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格外贴近。

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则是始于两晋,晋明帝就画过《杂人风土图》。

但从两晋到五代,这类作品还不是很多。

宋代封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广大市民对表现自己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也有了较强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就使平民市井乡村生活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风俗画也成为了世俗化的宋代人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二.风俗画的艺术特征
1.笔墨造型方面
我们纵观风俗画的发展过程,从魏晋经由五代到唐宋,各个朝代的画家在其作品中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及主题的表现,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逐渐纯熟的趋势。

五代两宋时期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时期,风俗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则更是达到鼎盛,皇家画院的建立发展,画学的成立,都是这时期绘画得到极致发展的表现。

这时期的风俗画创作除了绘画的题材范围日益扩大之外,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也日益成熟,艺术风格愈发多彩多姿,我们不妨以最具代表性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来看风俗画中笔墨运用的成就。

《清明上河图》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整幅图的线描表现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张择端为求得全卷线描的统一协调,人物描法采用类似周文矩(五代)的战笔描。

其中人物衣纹的线描也有区别:骑马贵族衣纹用线细而柔,表现绸缎一类高档衣料;船夫苦力衣纹线条稍粗硬,且有顿挫折角,表现的是较厚的土布粗布。

这种高度的线描艺术技巧用来表现丰富多样的画面内容,技法上灵活多变,又能和谐一致,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细微处深刻的揭示了北宋汴京的市民生活城市面貌。

风俗画技法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水墨形式的风俗画。

2.时代性
风俗画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内容一风俗的时代性上。

风俗是深层文化的外在
表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可以说是当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综合产物,文化如此,作为其外在表象的风俗亦然。

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描绘民间风俗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过,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传统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若隐若现的状态,这种状况一直到了隋唐时候才开始逐渐明朗起来,风俗画的时代性也才更加的清晰起来。

整个唐朝的绘画盛况与唐代统治者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带来的社会文化繁荣景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那种乐观向上、健康热情、豪迈奔放的社会风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当时的这一社会风貌。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是与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状况相联系的,与唐朝相比较,宋代社会似乎更多地沉浸在一种安于现状、享乐人生、迷恋奢华的自我满足的氛围中,这一时代特征尤为明显的在当时的风俗画作品中得到体现,展现给后人的多是一片太平盛世的祥和与安逸。

当中国绘画在五代两宋发展到了一个新高潮时,辽、金、西夏王朝在风俗画的创作上也表现了这些民族地区的特色。

到了清代,风俗画在当时的宫廷画家的创作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在于清代的统治者们非常喜欢作用绘画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及事件,因而清时期留下来的绘画作品中,这一类占了相当的比重,也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清宫帝后的生活习俗、社会生活场景乃至清代朝野风情的方方面面。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绘画的发展流变中,各时代的绘画表现均不尽相同,除了涉及创作中画家个人的绘画特质以外,当时的整体绘画的时代氛围亦在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3.民族特征
风俗画作为一种绘画种类,它不仅在汉民族中流行,而且也流行于其他少数民族中;不仅描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而且也描绘了部分外国的风土人情。

虽然在历代的风俗画作品中体现不同民族的作品不是很多,几乎只是出现在特定时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目前所拥有的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看我国古代风俗画创作的民族性特点。

绘画史上先后出现了很多反映了不同民族生活习俗,日常活动的风俗画作品,早些时候较为有名的有戴逵《胡人弄猿图》,胡壤《卓歇图》,后来还有宋代赵伯骤的《番骑猎归图》等等。

以《卓歇图》为例,作者胡壤身为契丹族人,对契丹部落的游牧生活极为熟稔,因此他的画对于我们了解契丹人的生活状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图中描绘的契丹人风俗的图像资料,极具研究价值。

辽、金、西夏王朝时期,一些风俗画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性因素更加丰富起来,许多作品中都突出了这些民族地区的特色。

这种形势一直及至元代,这时期所创作的众多传世的风俗画作品所描绘的内容真实地展示了当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部分外国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场景,并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交流的历史,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风俗画的审美价值及其意义
风俗画的表现对象是社会风俗,其范围主要是城市风貌、农村景象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它的创造者们往往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选择描绘的主体,他们的作品既有对广阔的社会风貌的宏观描绘,也有对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细节的具体写照,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民俗色彩的绘画,以生动细致的笔触绘描绘出一幕幕极具民俗气韵的生活场景,使作品获得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美学品格,表达了画家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与追求,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

1.认识社会风貌的价值
风俗画就其描绘内容而言,以一切现实人物的生活场景与日常生活情感为主,无论以这些内容为描绘对象的绘画形式为何,它所反映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实中以人为主的社会风俗,包括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一些社会风貌。

在这一层含义上,可以说,风俗画为我们了解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将我们未知的前人的世界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风俗画在表现其内容的时候,主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其反映的内容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描绘的人物通常都要求具有真实感,包括人物的形象、表情、心理、衣着,以及人物生活可以存在的环境。

而人类的生活环境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所以,那些被描绘在画布上的人物、生活、环境就具有了历史性,这就决定了风俗画不仅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样也还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还有后来出现的一些以描绘街景市肆生活贸易等繁荣景象为主要内容的风俗画作品,可以说它们基本上都立足于宏观上对所描绘的场面进行细致地描绘,最可贵之处便是善于以宏大的场景广泛深刻描绘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可以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真实、典型方面,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相当突出、极具价值的.
2.了解特定社会阶层生活细节的价值
从远古时期开始,原始先民就给我们描绘了他们的各类生活场景,其中有对奴隶主、封建君主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饮等活动的大场面的描写,也有日常生活里农耕、收获、捕鱼、打猎等小事件的描绘,但是更多的注重的是画面中的对一些细节的描绘,很多虽然只是很简单的线条的勾勒,但是却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

宋代的风俗画作品在反映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以及在构图能力上的成就,都是极为突出的,也正是这种平民化的风俗人物画,突破了以往以帝王、圣贤、嫔妃
为主的人物画局限,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几乎对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其表现田家婴戏、耕织货郎、七夕夜市等题材的作品,更是被后世固化为传统绘画中表现太平盛世的永恒题材。

3.雅俗共赏的审美感染力。

历代风俗画家的创作往往植根现实,以反映社会风俗世象为主体,极为市民阶层喜爱,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出现于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很多时候它并不是以主流的艺术形式出现,但是却从未停止过自己发展的步伐,尤其到了宋代,它的艺术魅力极大影响着画院的绘画创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在当时的社会形成雅俗并举的艺术氛围。

风俗画的创作者们正是基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活细节的明锐观察,用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社会习俗,人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自己的创作,从而给我们留下一幅幅经世不朽的名作。

虽然画中的场景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一幅幅佳作时,心里仍然会涌动着许多感动和震撼,为作品体现出的画家对社会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非凡的艺术表达能力所深深地折服。

结语
翻开一幅幅风情并茂的的风俗画,我们不难看出,风俗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正是以其充满生动而真切的对社会各阶层生活风俗与世态人情的描绘,展开了一幅幅虽看似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虽平凡琐细却多彩多姿的社会风土画卷。

透过风俗画的内容展现,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探求到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了解当时古人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同时,这些作品中丰富的内容正揭示出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社会整体文化心理结构,它仿佛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多重精神与情感状态及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永年、杜娟合著《清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2.《辞源》修订本,2002年,北京:商务印书社。

3.杨志翠《浅谈中国风俗画的发展》[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I-),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