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一单元第2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一单元第2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一单元第2课时

第2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能[目标导航]1?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2.了解平衡常数、电离度的概念及其简单的计算。

运用电离平衡原理解释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和浓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

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分子和离子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电离过程达到电离平衡状态。

2.建立过程(用v-t图像描述)

—研究对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 ____

平衡时,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过程仍在进行,是动态平衡

平衡时,各微粒分子、离子的浓度保持恒

—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1.以0.1 mol 1的CH3C00H的电离为例,试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的关系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完全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本质,对它进

行分析、判断的原理与化学平衡相同。

2.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c(H +)是如何变化的?

答案在向醋酸中加水之前,醋酸分子尚未电离,c(H +)= 0。在加水稀释之后,醋酸的电离

开始随着水的逐渐加入,电离平衡逐渐向生成CH3COO「和H +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V(溶

液)和n(H +)都逐渐增大。c(H、从0开始增加。随着水的加入,虽然促进CH3COOH的电离,但由于V(溶液)的增加,c(H +)呈减小趋势。

如图所示:

、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度(a

1.电离常数

(1)表示方法

+

+ ,

c A c B AB A + B K =

c AB

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 c(A +

卜c(B 「)和c(AB)均为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粒子在溶液中 的浓度值,并不是直接指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值,并且在温度一定时,其电离常数就是 定值。 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例如: CH 3COOH CH 3COO 「+ H +

c CH 3COO 一 c H +

K a =

c CH 3COOH

+

NH 3H 2O

NH 4 + OH

+

c NH 4 c OH K b =

c NH 3 H 2O

②多元弱酸、多元弱碱的电离常数。

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每步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 示。 例如:H 3PO 4

H +

+ H 2PO 4

- C HPO 2

c H +

K a2= -

c H 2PO 4 - cPO* cH +

K a3= 2^

c HP 。2

多元弱酸各步的电离常数大小的比较为 K ai ? K a2? K a3,因此多元弱酸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

离决定。

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类似,但多元弱碱的电离可写成一步。 ⑵影响因素

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 K 值增大。

(3)电离常数的意义

① 表示多元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例如,H 3PO 4分三步电离,第一步最强 (K ai = 7.5 X 10「3),第二步弱(K a2= 6.2 X 10「8),第三步 最弱(K a3= 2.2 X 10—13)。

c(H ) >c(H 2PO 4)> c(HPO 2 ) >c(PO 4 )>c(OH ) H 2S 分两步电离,第一步强

(K a1 = 9.1 X 10—8),第二步弱(K a2= 1.1X 10—12)。

c(H +

) > c(HS —

) > c(S 2—

) > c(OH —

)

② 根据电离常数的大小,可以估算弱电解质电离的程度。例如,在相同条件下, K 值越大,

弱酸的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在相同条件下,常见弱酸的酸性强弱关系为

K ai 、K a2、K a3等来分别表

K ai = CHE cH

c H 3PO 4

H 2PO 4

H +

+ HPO 2 一 HPO

4

H +

+ PO 4「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高中化学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和溴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和溴、碘的提取 1.你认为加碘盐指在食盐(NaCl)中添加适量的( ) A .碘单质(I 2) B .碘化钠(NaI) C .碘酸钾(KIO 3) D .次碘酸钾(KIO) 解析 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 答案 C 2.在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合适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Cl→H 2 B .CO 2→CO C .Fe 2O 3→Fe D .Br - →Br 2 解析 A 项,HCl→H 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活泼金属单质等;B 项,CO 2→CO,碳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C 项,Fe 2O 3→Fe,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D 项,Br -→Br 2,溴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如Cl 2等。 答案 D 3.过氧化氢在下列三个反应中:①H 2O 2+H 2S===2H 2O +S↓、②2H 2O 2=====MnO 22H 2O +O 2↑、③H 2O 2 +Cl 2===2HCl +O 2,所起的作用是( ) A .起相同作用 B .起不同作用 C .只起氧化剂的作用 D .只起还原剂的作用 解析 过氧化氢在反应①中作氧化剂,在反应②中作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③中作还原剂。 答案 B 4.用ClO 2为自为水消毒,更加安全、高效。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KClO 3+H 2C 2O 4 +H 2SO 4――→△ClO 2↑+K 2SO 4+CO 2↑+H 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 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 .ClO 2是氧化产物 C .H 2C 2O 4在反应中被氧化

专题2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1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浓度、压强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从浓度、压强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浓度、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化学平衡状态是有条件的 (3)改变的外界条件通常是浓度、压强和温度。 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1)从速率角度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由v 正和v 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条件改变?????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拓展延伸] 由平衡常数与浓度商角度判断 当Q =K 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 正=v 逆; 当Q v 逆; 当Q >K 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发生改变() (2)化学反应速率v正、v逆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3)改变条件使v正增大了,则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逆一定比v正小() (5)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 (6)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 (7)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 答案(1)√(2)×(3)×(4)√(5)√(6)√(7)× 二、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将有关实验现象及其结论填入表中: Cr2O2-7+H2O2CrO2-4+2H+ (橙色) (黄色)

专题3 第1单元 第2课时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了解石油、天然气是脂肪烃的主要来源。 2.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重整等化学工业。(重点) 3.烃燃烧的有关计算。(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石油的物理性质和成分 (1)颜色状态:黄绿色至黑褐色的黏稠液体。 (2)组成:主要是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主要是烷烃和环烷烃,有的含芳香烃。 2.天然气的成分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有的地区的天然气中则含有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石油的分馏 (1)原理:石油――→加热汽化――→沸点不同 不同的馏分,属于物理变化。 (2)分类 ①常压分馏????? 原料:石油产品?? ??? 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重油 ②减压分馏 ??? ?? 原理:压强较低时,重油中的沸点较高的烃在 较低温度时汽化,然后得到不同的产品原料:重油产品?? ??? 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沥青 4.石油的裂化 (1)原理:使长碳链的烃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短碳链烃的方法。 (2)目的:提高汽油、煤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3)分类: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4)裂解:同裂化原理相同,由轻质油生产气态烯烃,又称深度裂化。 5.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 (1)目的:提高_汽油等轻质油品质。 (2)产品: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6.环境保护 石油化工,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全合成、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开发对环境友好的产品、控制设备和仪器。 (1)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 (2)含C18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的操作。( ) (4)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5)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均是化学变化。( ) 【答案】(1)√(2)√(3)√(4)×(5)× [核心·突破] 1.石油的分馏 (1)常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低,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少。 减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高,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多。 (2)减压分馏的原理是利用外界压强对物质沸点的影响。外界压强越大,物质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各组物质中,在高温引燃的条件下,不.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Al 粉和Fe 3O 4粉末混合 B .V 2O 5粉末和Al 粉混合 C .Al 粉和MgO 粉末混合 D .C 粉和CuO 粉末混合 解析:选C 。Al 粉和Fe 3O 4、V 2O 5在高温时均可发生铝热反应,而Al 粉和MgO 粉在高温时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Mg 比Al 活泼。C 粉和CuO 粉末在高温也发生化学反应 2CuO +C=====高温 2Cu +CO 2↑。 2.等质量的同种镁铝合金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2 mol·L - 1 H 2SO 4溶液 B .18 mol·L - 1 H 2SO 4溶液 C .6 mol·L - 1 KOH 溶液 D .3 mol·L - 1 HNO 3溶液 解析:选A 。镁、铝与稀H 2SO 4均可反应放出H 2;在KOH 溶液中只有铝与KOH 反应放出H 2;镁与浓H 2SO 4反应不生成H 2,Al 在浓H 2SO 4中钝化;Mg 、Al 与HNO 3作用都不生成H 2。 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H +4、SO 2-4、CO 2- 3、K + B .Na +、Ba 2+、Ca 2+、HCO - 3 C .Mg 2+、Ag +、K +、Cl - D .K +、Cl -、Na +、SO 2- 4 解析:选D 。铝与酸、强碱反应都放出氢气,则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含H + , 也可能含OH -。分别加入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是指各组离子应与H +和OH - 都能共 存。A 项中,NH +4与OH -生成NH 3·H 2O ,CO 2-3与H +生成H 2CO 3;B 项中,HCO -3与H + 、OH -都能发生反应;C 项,Mg 2+与OH -不能共存,Ag +与Cl - 不能共存;D 项中,各离子与H +和OH - 都不发生反应,符合要求。 4.用含少量镁粉的铝粉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②加烧碱溶液溶解;③过滤;④通入过量CO 2生成Al(OH)3沉淀;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 A .①⑥⑤③ B .②③④③ C .②③⑤③ D .①③⑤③ 解析:选B 。由镁粉和铝粉制取纯净Al(OH)3的过程为 5.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体积(V )与时间(t )关系如右图。反应中镁和铝的(注: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生成气体的量)( )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高中化学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1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石油炼制 乙烯学

石油炼制乙烯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石油加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石油分馏可得到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 C.石油裂解的原料是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 D.石油炼制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解析】石油分馏无法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乙烯只能通过石油裂解加工获取。 【答案】 A 2.关于裂解和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裂解与裂化的产物都含有不饱和烃 B.裂解与裂化都是为了得到气态烃 C.裂解与裂化的原料都是石油分馏产品 D.裂解与裂化都是使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烃的过程 【解析】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气态烃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裂化的目的是将重油断裂为裂化汽油,提高汽油的产量。 【答案】 B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的通式为C n H2n B.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 【解析】B项中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分子中无碳碳双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B.通过加成反应、取代反应都可以生成CH3CH2Cl C.乙烯具有可燃性,在点燃前要验纯 D.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用溴水除去 【解析】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1课时西师大版

问题解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55,56页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2.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1图,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例1情境。 教师: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故事书比1本成语词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故事书和1本成语词典共要多少元? ③买1本成语词典比1套故事书少多少元?

教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课件出示:男孩手里拿出3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学生1:小朋友的钱够吗? 学生2:小朋友的钱买了1本成语词典和1套故事书,应找回多少元?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购物付款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由相关的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设置了一个悬念,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之中。]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 (1)小组探究:要买1套故事书和1本成语词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 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 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300-78-152=70(元)。 方法2:300-152-78=70(元)。 方法3:78+152=230(元), 300-230=7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教师: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教学

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1.装置②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具备这种特点的装置名称是什么? 答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装置称为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①分析下图并填空: 原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②能量转化过程:原电池在工作时,负极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溶液中氧化性物质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这样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断发生,闭合回路中不断有电子流产生,也就形成了电流,即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结合原电池工作原理及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答案理论上,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构成原电池。具体条件是 ①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②溶液: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导线: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1.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FG 解析 图中A 、B 都只有一个电极,C 中是两个活动性相同的电极,E 中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H 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它们不属于原电池,属于原电池的只有D 、F 、G 。 思维启迪 原电池的判定方法:一看反应原理(能否自发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二看构成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 的金属活动性比氢要强,b 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中c (H + )减小 B .a 是正极,b 是负极 C .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 极到b 极 D .a 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 答案 B 解析 显然,电极a 、b 与电解质溶液稀H 2SO 4组成原电池。因活动性a >b(碳棒),所以a 为原电池的负极,b 为正极。电极反应式:a(负)极:a -n e - ===a n + (氧化反应);b(正)极: n H ++n e -===n 2 H 2↑(还原反应)。由于正极放电消耗H +,溶液中c (H +)减小。在外电路中,电 子由a 极流向b 极。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由A 、B 、C 、D 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丙中溶液的pH 变化是________。 (4)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e - ===A 2+ (2)Cu 2+ +2e - ===Cu (3)增大 (4)D>A>B>C 解析 据图Ⅰ知活动性:A>B ,A 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 -2e - ===A 2+ ;据图Ⅱ知活动性:B>C ,正极反应式为Cu 2+ +2e - ===Cu ;据图Ⅲ知活动性:D>A ,正极反应式为2H + +2e - ===H 2↑,故c (H + )减小,pH 增大。据Ⅰ、Ⅱ、Ⅲ知活动性:D>A>B>C 。 2.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快被腐蚀,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高中化学 专题第一单元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理解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用书 P7] 1.编排依据:元素周期律。 2 .排列原则 (1)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2)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每个纵行称为族。 3.组成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1 2 3 4 5 6 7 元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26(未填满) 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又称不完全周期 族主族0族副族Ⅷ族 构成周期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所含纵行1,2,13~17 18 3~7,11,12 8,9,10 族序数ⅠA,ⅡA, ⅢA~ ⅦA ⅢB~ⅦB,ⅠB,Ⅱ B Ⅷ 1.判断正误 (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ⅡA族元素。( ) (2)氧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故其最高正价为+6价。( ) (3)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4)若第7周期填满,会包含32种元素。( ) (5)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ⅧB族。( ) (6)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 ) 答案:(1)×(2)×(3)√(4)√(5)×(6)×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元素周期表有16个纵行 D.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答案:B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解析:选B。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及各主族中元素相对位置可知,相邻周期的同主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之差有如下几种情况:2(如H和Li之间),8(如Li和Na之间),18(如K和Rb之间),32(如Cs和Fr之间)。显然,A、C、D都是可能的,只有B项x+4是不可能的。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主七副七周期,0族Ⅷ族镧锕系。 2.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1)原子结构示意图法 (2)稀有气体原子序数(2、10、18、36、54、86)定位法 ①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②求差值定族数 a.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族或ⅡA 族。 b.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5~1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ⅦA族。 c.若原子序数与相应的0族元素相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找出相应的族。 (3)实例 ①53号元素 由于36<53<54,则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54-53=1,所以53号元素位于54号元素左侧第一格,即ⅦA族,故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ⅦA族。 ②88号元素

第三单元2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教案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古代的伟大发明,感受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三次技术革命 了解三次技术革命的过程,知道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现在的尖端科学技术,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2.知道三次技术革命,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4.认识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科技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活动说明: 本主题活动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三次技术革命”和“科技的今天和明天”三部分内容组成。难点是“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活动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可谓科技鼻祖、中华荣耀,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知。

1.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上网、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四大发明的资料,并将有关火药发明的资料整理后填写于课本空白处。 2.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交流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深化认识。在讲座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历史演变,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活动二:三次技术革命 “三次技术革命”作为近代史的三次技术革新,每一次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在享受着三次技术革命结出的硕果。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本情况,了解它的标志产物,熟悉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学习他们献身科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要进行了介绍。 1.搜集资料。课前搜集关于三次技术革命的资料。了解三次技术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课上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轻易获得的,他们包含了科学家毕生的心血,记录着科学家百折不挠、饱尝艰辛的历程。 3.深化认识。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要从小树立献身科学、造福社会的志向。 活动三: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科技的今天和明天”部分,首先创设了学生收看“神州五号”胜利

高中化学 专题3 第1单元 第1课时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天然气的利用甲烷 目标与素养:1.会写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甲烷的结构特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知道甲烷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会写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3.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并能进行判断。(证据推理)4.了解同系物的概念。(宏观辨识) 一、化石燃料 化 石 燃 料 ? ? ? ? ? ?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石油 ?? ? ??组成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同时含少量的 硫、氧、氮等 化学成分: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及其溶有 气态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 煤 ?? ? ?? 组成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组成元素:含量最高的元素为碳、其次是氢、氧及 少量的硫、磷、氮等 二、甲烷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H4,电子式:,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构型。碳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分别位于四面体的4个顶点。 2.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无色气态无味ρ(CH4)<ρ(空气) 难溶 (1)稳定性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比较稳定的,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一般不起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氧化反应

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 微点拨:点燃甲烷前必须检验纯度。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体积)范围内时,遇火花将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 (3)取代反应 ①甲烷与Cl 2在光照下的反应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瓶内黄绿色逐渐消失,最后变为无色; (ⅱ)集气瓶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 (ⅲ)集气瓶内液面上升,水槽中有晶体。 反应原理 CH 4+Cl 2――→光照 CH 3Cl +HCl CH 3Cl +Cl 2――→光照CH 2Cl 2+HCl CH 2Cl 2+Cl 2――→光照CHCl 3+HCl CHCl 3+Cl 2――→光照CCl 4+HCl ②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4.甲烷的利用 (1)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三氯甲烷制备制冷剂—氟利昂,其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HCl 3+HF ―→CHFCl 2+HCl 。 (2)合成甲醇,其过程为CH 4――――→被氧化 一定条件(CO +H 2)一定条件,CH 3OH 。 (3)高温分解生成炭黑,其反应方程式为CH 4――→高温 C +2H 2。 三、烷烃 同系物 1.烷烃 (1)烃: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也叫烃。 (2)烷烃: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碳碳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其通式为C n H 2n +2。 (3)命名 n ≤10:依次称为甲烷、乙烷、丙烷、丁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