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差距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和集体经济在中国产业部门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劳动用工权统一掌握在专门的主管部门手里。
不论男女,不论人力资本水平高低,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女性和男性在就业机会上比较均等。从工资水平看,企业无权决定或调整职工的工资标准、工资定级和升级办法以及增长幅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1978年,工资水平基本未变。因此,劳动者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别,自然不能在工资中得到反映。对198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教育收益率是明显偏低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和集体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企业有了越来越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形成的新的产业部门,也在改革后异军突起,不断成长和壮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越来越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本和生产率、工资和生产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前提下,企业在人员雇佣和工资决定上开始偏向于“效率优先”的考虑,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即根据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以及符合需要的劳动力的市场供给来决定就业和工资水平。
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教育收益率也在逐步提高。1995年,城镇职工的教育平均收益率达到5.9%,而1988年仅为3.9%。与平均水平相比,外资企业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更高,达到7.1%,而国有企业则低于平均水平,为5.2%。
从受教育水平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看,就平均水平而言,受过大学教育与受过小学教育的职工工资之比,在1988年为1.27,1995年扩大到1.54。在工资函数中,如果将小学受教育水平系数估计值设定为0,大学受教育水平的系数估计值则从1988年的0.15,上升到1995年的0.39。很显然,这意味着教育回报率的提高。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中国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低于男性,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5年,男性为8.05年,两者相差1.1年。城镇地区,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7年,男性为9.4年,两
者相差0.93年,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04年,男性为7.27年,两者相差1.23年,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说改革以前,女性与男性的人力资本差距在就业机会和工资上得不到体现的话,改革以后,随着市场化水平和教育回报率的逐步提高,女性与男性的工资差距应该会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二近年来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差距状况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其中很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每年新增劳动力也构成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使城镇失业率逐年升高。在这种就业形势下,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差距状况如何?就业形势对男女两性的就业和工资差距又有何影响呢?研究表明:从1988~1995年,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距有所扩大。就平均水平而言,女性与男性职工的工资之比,由1988年的0.84下降到1995年的0.82。在工资函数中,1988年女性职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比男性低1.8%,到1995年则大约低16%。
1988~1994年期间,女性与男性的工资比一直在下降。也就是说,女性与男性的工资差距一直在扩大。
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我们分析了男女两性的职业分布差异。不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看,还是单从城镇地区或农村地区看,女性中“白领”工作者的比例,都低于男性;“蓝领”工作者的比例,都高于男性。这说明,在就业岗位上,女性与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白领”工作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高于男性;“蓝领”工作者则与之相反,女性低于男性。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白领”工作对女性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往往高于男性。
换句话说,女性只有比男性受教育程度高,才更可能获得“白领”工作。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我们也分析了男女两性的行业分布差异。不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看,还是单从城镇地区或农村地区看,女性在低工资行业就业者的比例都高于男性;在高工资行业就业者的比例都低
于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1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我们将这16个行业按照工资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将其一分为二,划分为低工资行业和高工资行业。另外,不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看,还是单从城镇地区或农村地区看,低工资行业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女性低于男性;高工资行业就业者则与之相反,女性高于男性。
由于普查数据中缺乏工资信息,我们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男女两性的行业分布和工资差距状况。所用数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五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本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01年年底进行的,并于2002年下半年进行了补充调查。在每个城市,我们根据分阶段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70个社区的700户城镇家庭,填写了家庭情况问卷和所有16岁以上不在学的家庭成员问卷。在每个城市,我们还抽取了600个农村进城的打工者,填写了劳动力问卷。我们计算的是年龄在16~60岁之间的城市女性与男性的行业分布和工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1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我们将全部16个行业按照工资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将其一分为四,划分为四类。从第一类行业到第四类行业,其进入门槛和垄断程度逐渐提高。女性与男性在行业分布上有着一定差异。从事第一二和三类行业的比例,女性都高于男性,而从事第四类行业的比例,女性低于男性。这表明,女性较易从事进入门槛和垄断程度低的行业,而在进入门槛和垄断程度高的行业中,男性占有优势。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其他角度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了分析。例如,有研究发现,国有部门的性别工资差距比非国有部门低得多。我们知道,与国有部门相比,非国有部门的市场化水平要高得多。如果假定国有部门的性别人力资本差距与非国有部门相同,研究结果则表明,市场化水平越高的部门,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就越大。另有研究分析了国有、集体和私营部门的性别工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从国有、集体到私营部门,工资差距中性别歧视能够解释的份额逐次降低。市场化带来了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进而带来了更大的性别工资差距。
另外一项对农村地区工资差距的研究,按照找到工作的途径,把劳动力划分为两组:由当地政府部门分配工作的人为非市场组,通过考试或个人努力找到工作的人为市场组。研究发现,非市场组的性别工资差距,完全是由性别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