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
、框架理论起源和内涵
1974 年,社会学家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一书,使得“框架”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而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在他看来,框架并非是有意被制作出来,而是无意识地贯穿于个人的社会经验之中,换言之,框架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①。
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同戈夫曼的定义相比,吉特林的定义更加明确了个人在形成框架的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
迄今框架研究的最重要学者甘姆森,进一步把框架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②。
二、框架理论在传播内容研究中的应用
框架概念主要在三个社会科学领域内被使用:管理和组织研究、社会运动研究以及大众媒体研究。组织研究偏重于框架概念的心理学含义,社会运动研究偏重于社会学含义,在媒体研究领
域内,这两个含义都有所体现,框架概念通常在两个意义上被使用,“一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处理信息的新闻框架,另一个是作为新闻文本特征的新闻框架”。
1993年,埃特曼总结传播学视野之下的框架是一个“分散
的概念”,框架研究是一个“破碎的范式”。邵弗勒将框架研究分成相关联的四个领域:1、框架建立,即在各种社会压力之下,
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2、框架设置,即媒体框架如何影响了受
众框架;3、个人层面的框选效果,即受众框架如何影响了受众
的态度和行为;4、将记者视为受众中的一员,他们的态度和行
为又怎样影响了建立框架时所使用的策略③。
进一步将各类型的框架研究区分为三种研究典范:认知论典范、批判典范与建构典范④。从“认知论典范”出发的框架研究,主要是了解框架如何改变个人的“思路”;从“批判典范”出发
的框架研究,声称框架是经由新闻制作中的例行程式所产生,记题或事件的相关讯息;从“建构论典范”出发的框架研究,认为记者是资讯的加工者,政治性的资助赞助者,制造出“诠释包裹”以反映与补充主题的“议题文化”。
者借由政治与经济精英所持有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框架,来传达议
三、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
1、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从2011 年9 月17 日起,纽约爆发了一场名为“占领华尔
街”的民众抗议活动,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
现升级趋势,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
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
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
2、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报纸种类。笔者对这84 篇文章的来源报纸做了简单的
区分,首先依据报纸主管级别将全国中央级单位主管主办报纸和省、直辖市党报(包括它们所有的旗下报纸)划分出来归为一类,
共计有32 篇文章,其它报纸按照内容特征化为三类,即:一般财经类报纸,29 篇;一般综合类报纸,12 篇;其它,这些数
11 篇。从据中可以看到,对于这个国际性的与经济相关的运动,全
国中央级单位主管主办报纸和省、直辖市党报和财经类报纸对
占领华尔街”运动表现出较为关注的态度。见表1:
2)时间与频率。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有三个关键的
时间点,爆发于2011年9月17日,2011年10月8日进入高潮期,2011年11月15日被清场。在这84篇文章中,发表于9月
的文章只有2篇,10月1日到10月8日之间有4篇,10月8日
到11 月15 日期间有74 篇,11 月15 日之后有4 篇。这些数据
显示,在运动的9 月的开始期国内重要报纸很少关注这项运动,直到10月8日“占领华尔街”开始席卷全球时,国内报纸才开
始广泛报道这一运动,显示国内重要报纸是根据事件的显著性来报道这一运动的。
3)文章体裁。按照中国新闻文章体裁分类标准,笔者对
这84 篇文章的体裁进行了统计,其中,消息,20 篇;特写,4 篇;深度报道,16 篇;评论,44 篇。因此,报道类文章有40 篇,评论类44 篇,报道与评论基本持平,说明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既注重报道,也注重挖掘各方人士的评论。
4)文章主题。根据这84 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将它们的主
题分为十类:进展(22篇)、参与者声音(4篇)、草根民主(6
篇)、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13 篇)、对美国影响(16 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7 篇)、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4 篇)、国际反思(6 篇)、对我国的启示(3篇)和其它(3 篇)。通过分析发现,主题主要集中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进展和该运动对美国的影响,其次是该运动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它主题的篇数差异不大。从关注的主题可以看出,国内重要报纸注重事件的进展和事件对美国的影响,这一趋势也决定了文章视角大多是采取中立的态度。
5)文章视角。按照文章标题以及文章的主要视角,笔者
从正面、负面和中立三个方面对这84 篇文章的视角进行了分类。
发现,中立视角的文章最多,有63篇,负面视角有18 篇。分析
文本发现,这18 篇负面视角的文章主要是集中于运动暴露了美国诸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一主题,而正面视角的3 篇文章主要是关于该运动展现了草根民主精神这一主题。
结语
国内重要报纸在“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中存在较为平衡的框架,总体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国内重要报纸对这一运动的重视度是依据运动的显著性变化而变化的,客观报道与评论相结合,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