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市场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假定,当一个市场的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价格,这是局部均衡分析,这种分析是研究一个单独市场的变化。但是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与市场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中国南方的一场大洪水,将使得国内的粮食价格上升,而相应的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产品价格,就会相应的上涨,这可能带动的是一连串的价格变化。

一、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1. 局部均衡分析

只考察某一个市场的供求均衡,而把其他市场、其他主体排除在外,这种分析方法我们称作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分析时,只以一种商品为研究对象,而假定“其他事物不变”,即这种商品价格只取决于这种商品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的作用,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是马歇尔最先于1890年,在他的代表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使用的,同时也成了马歇尔经济学说在方法论上的一个主要特点。

2. 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分经济问题时假定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需求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的、彼此影响的。因此,一种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的状况,而且也要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而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的均衡,只有在一切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

通常认为,一般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消费者认为苹果和葡萄是可替代物品。这样,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会对两个市场的总量产生影响。图10.1画出了两个市场的初始均衡。 元/

a S

3.5 3

2

0 0a Q 1a Q *

a Q 苹果

图10-1 (a)

元/

1

g Q *g Q 0g

Q 葡萄 图10-2 (b )

图(a )表示的是苹果市场,图(b )表示的是葡萄市场。开始的时候,苹果的需求曲线由0a

D 表示,供给曲线由a S 表示,苹果市场在价格为2元,产量为0a Q 时达到均衡。葡萄的最初需

求由0g D 表示,最初的供给由0g S 表示,并且在价格为0.80元,产量为0g Q 时达到均衡。现在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葡萄的供给变成1g

S ,如果这时苹果的价格仍然保持在2元的水平的话,则此时的均衡点为(1g

Q ,1.00)。但是,由于葡萄市场的价格升高,则葡萄的需求量下降,这时影响了苹果市场。以最初的均衡点作为参照,苹果的相对价格从2/0.80变成了2/1.这时消费苹果就变得相对的便宜了。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了苹果需求的增加,在图(a )中,

需求量向右上由0g D 变成了1

a D 。若葡萄的价格保持不变,则苹果市场达到了新的均衡,均衡点为(1a Q ,3)。然而,两个市场还没有达到最后的均衡。对于苹果需求的变化,又改变苹果的价格,从而改变了苹果和葡萄的相对价格。葡萄的相对价格从1/2降到了1/3。而此时,葡萄变得相对的便宜了(与最初均衡点相比),因此葡萄的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如图(

b )。但是这次移动又会再次影响相对价格,使得苹果的相对价格变得便宜,苹果的需求增加。这样,苹果相对于葡萄的不断的变化,可以达到最终均衡,如图所示的苹果和葡萄的产

量分别是*

a Q 和*g Q 。并且苹果与葡萄的最终均衡价格分别是3.5元和1.1元。 请注意,图示方法给出的最终均衡的价格是根据苹果市场和葡萄市场的变化假设的。如果我们要计算实际市场的均衡点,我们需要估计出这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给定这些函数,就可以通过就解两个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量的联立方程,来得到均衡点。

通过苹果市场与葡萄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以上分析的是一般均衡的情况:一个外部的影响出现,则系统内的所有相对价格都开始发生变化,

直到在两个市场达到最终的均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相互的影响都已经考虑进去。而对于局部均衡分析来说,当出现外部影响的时候,其影响仅仅就是供给曲线的一次移动从而决定了价格和产量。葡萄的外部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由图10-2画出。

1.00

0.80

1g

Q 0g Q 葡萄 图 10-2

图10-2是没有相互作用的葡萄市场的变化图示。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外部的影响

使得葡萄的产量由0g Q 下降到1g

Q ,价格由0.80上升到1.00元。很显然,局部均衡分析达到的结果是不对的。因为在最终均衡点,葡萄的价格要高于1.00,产量也不会高于0g Q 。因此,

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只是一般均衡分析结果的一部分。

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前面的很多结论都是错误的,因为那是局部均衡的结论而不是一般均衡的结论。事实上,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局部均衡考虑的是外部变化引起的最初的变化。在几乎所有的市场中,最初的影响都要远远达于其后的影响,因此用局部均衡来表示价格和产量的变化就可以认为是对的。由于最初的影响在相互的影响中,占的份量最重,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就给出了一个价格和产量变化的正确的方向。例如,葡萄的最终均衡的价格是不会小于0.80元的,尽管相互的影响会使苹果的相对价格上升,但是也不会改变这一结论。这样,我们认为局部均衡是最初影响的描述。这在我们需要知道价格和产量变化的方向的时候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当需要精确数量或者相互影响非常明显的时候,一般均衡的分析就是更好的选择。

二、二人交换的一般均衡

1.交换的图示分析

二人交换的一般均衡是最简单的交易的一般均衡的形式,其是指当社会生产的初始禀赋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下面我们先用埃奇沃斯方框图来描述这种一般均衡的过程。埃奇沃斯方框图,名字取自英国数理经济学家埃奇沃斯(Francis Y ·Edgeworth )(1845-1926),是一种图示方法,用来解释两个经济主体如何在自愿交易中获利。首先,我们假设有A 、B 两个人,他们各自的初始资源禀赋如图10-3所示,A 初始拥有25单位的X 和5单位的Y ,B 拥有15单位的X 和35单位的Y 。

A 25 X

B 15 X

图10-3(a)图10-3(b)图10-4,是A、B两个人对于X和Y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越偏向右上,代表了更高的效用。从图中看出,U4 > U3 > U2 > U1。

Y

A X

图10-4 (a)

Y

B X

图10-4 (b)

现在,我们想把两个商品空间合在一块。我们将B的商品轴旋转180°,得到图10-5。

Y

图10-5

现在,我们就可以将两种商品合在一块。将A的X与Y,和B的X和Y分别相加,得到X 与Y的总量分别为40,40。这样,我们将A与B合并在长和宽都是40的方框中,如图10-6

40 X 15 0 B

40

Y

Y E

5 · 35

0 40

A X 25 40

图 10-6

40 30 X 15 0 B

40

Y

U1

U0 F

15 25

5 G ·H E 35

0 U1 U0 40

A 10 25 40

图10-7

图10-7是加入了无差异曲线的埃奇沃斯方框图。显然,在初始禀赋点E 处,A 、B 两个人的效用水平都很低,双方都可以通过移动自己的无差异曲线来使得自己的状况好一些。但是,他们面临一个问题,即在资源数量固定不变的时候,这样的移动将使得对方的情况变坏。比如,当A 的效用曲线移到通过F 点的曲线时,A 确实使得自己的Y 商品增加了10个单位,但是B 的效用水平变坏了,因为他损失了10个单位的Y ,效用由U 0 变成U 1 。这样,在G 点与F 点,A 与B 都不会自愿进行交换。

给定A 与B 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总有一个区域可以使得两个人都获益。在图10-7中,这个区域是A 的U 0 与B 的U 0 曲线交叉的地方。比如,在H 点,A 减少了X 持有量,增加了Y 的持有量,这样使得A 通过H 的新的无差异曲线有了更高的效用水平。同样,对于B 有相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在这个区域中,自愿的交换才能发生。

只要交易成本是足够小的,我们知道,通过交易能够使AB 双方都受益。交易最

后达到交换效率点,在这一点他们将停止交易,因为所有交易能够获得的好处都已经获取完毕,如果其中的一个人要继续获得交易的好处,那一定是在损害另一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40 20 15 B 40

5 35

E 40

A 20 25 40

图 10-8

如图10-8所示,A 和B 最后交易之后,A 的财富为20单位的X 和10单位的Y,B 的财富为20单位的X 和30单位的Y ,交易最后均衡点由H 点给出。A 和B 的无差异曲线在H 点相切,这意味着,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在H 点是相等的。由前面我们知道,边际替代率MRS 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因此,可以得到:

B XY A XY MRS MRS

(10.1)

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仍然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假设最初的禀赋点为E ,此时A 的MRS 为1/2,而B 的MRS 为3。这表明A 愿意用1单位的Y 交换2单位的X ,而B 愿意以3

单位的Y 来换1单位的X ,即用6单位的Y 交换2单位的X 。显然,这样的交换率可以让双方都得到改善。如果B 给A 两单位的Y 换取A 的两单位X,则A 、B 都会获得好处。只要A 的MRS 和B 的MRS 不同,则双方就会获利。因此,只有双方的交易达到交换效率点,即两个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才会终止。

2. 数学分析

我们要证明的是,在均衡点处有B

XY A XY MRS MRS =。

用),(A A A A Y X U U =表示A 的效用函数,用),(B B B B Y X U U =表示B 的效用函数。在给定B 的效用函数水平既定,是U ,在这个约束条件下,求另一方的效用最大化。

目标函数是: Max ),(A A A A Y X U U = (10.2) s.t.

),(B B B Y X U =U

(10.3) B A X X X +=0 (10.4)

B A Y Y

Y +=0 (10.5)

其中,0X 是X 的初始总量,0Y 是Y 的初始总量。

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得到下列拉格朗日函数 L= )()()),((),(03021B A B A B B B A A A Y Y Y X X X Y X U U Y X U --+--+-+λλλ

(10.6) 其中,1λ是效用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2λ,3λ是禀赋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

由拉氏函数

F.O.C :

02=-??=??λA A A X

U X L (10.7) 03=-??=??λA A A Y

U Y L (10.8) 021=-??-=??λλB

B B X U X L (10.9) 031=-??-=??λλB B B Y U Y L

(10.10)

由上面四个式子得到:

2λ=??A A X

U (10.11) 3λ=??A

A Y U

(10.12) 21

λλ=??-B B X U

(10.13) 31λλ=??-B B Y U

(10.14)

用(10.11)比(10.12),再用(10.13)比(10.14),可以得到:

B Y B X A Y A X MU MU MU MU ==32λλ

(10.15)

由此,得到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

B

XY A XY MRS MRS =

3. 帕累托效率与契约曲线

交易最终所达到的均衡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或者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 可以这样理解,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使得某些人状况变好的变化都会使得另一些人的状况变坏,即当且仅当不存在任何能够使得某些人状况变好的同时而不使另一些人的状况变坏的变化时,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在图10-8中,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我们从初始禀赋点,经过自愿交易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禀赋点出发会得到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点。如果保持图10-8中的总资源不变,不断变化初始禀赋,我们会得到很多帕累托最优点。这样我们得到了一条曲线,就是契约曲线。如图10-8中的曲线AHRB 。契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一个帕累托最优,交易双方若达成契约,该契约所规定的配置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不然,他们可以继续交换以提高双方的效用。

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常见的情况是帕累托改善,即是指在不影响其他人效用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效用。因为实际上我们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它实际上是帕累托改善不断完成的理论结果。帕累托改善分成两种情况,系统中的每一个人的状况都得到改善的情况成为强帕累托改善,一部分人改善而另一部分人的状况没有改变的情况称为弱帕累托改善。

与帕累托改善的概念相似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卡尔多改善,它是指使得一部分人得到改善的程度大于另一部分人受到损害的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使得系统内的总效用得到增加。

4.效用可能性曲线

如图10-9 (a),图中的点E、F、H为契约曲线上的三个点,对应的A、B两个人的效用水平分别如图所示。如我们前面的分析,三个点处A、B的无差异曲线一定相切。表明了在给定一方的效用水平,另一方将有一个可以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与之对应,将这种对应关系画在如图10-9(b)中,得到的是E’,F’和H’。这只是其中的三个点,如果将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都对应到图10-9(b)中,即可得到效用可能性曲线。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在给定一个人的满足程度的情况下,另一个人可以对达到的最大的满足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由E’向H’逐渐移动,B获得的效用越来越小,A获得的效用越来越大。

图10-9(b)中的效用可能性曲线是在社会产出为X=40,Y=40时,社会成员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效用水平。如果社会产出不变,则成员的效用水平不可能超出这一效用可能性曲线。

40 B

40

U0

H

U1 U2

F

U2 U1

E U0

A 40

40

图10-9 (a)

U

U

U0

U

0 U0 U1 U2

A

图10-9 (b)

三、两厂商生产的一般均衡

前面我们分析了个体如何进行选择,交易以达到最优配置,实际上有一个假定,就是总产量是给定的,也就是每一个个体都只有固定的初始禀赋。其实,当初始禀赋发生变化的时候,即各种产品的生产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知道均衡将受到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说明,如何最优效的组织资源进行生产,达到生产的一般均衡。

1.含义与条件

假设有两个厂商,在技术与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它们都拥有两种相同的投入要

素,社会资源的配置使得两个厂商产品产量总和达到最大,这就是所谓的生产的一般均衡。如果产量没有达到最大,那么进行重新的配置要素,则将提高产量,使之达到最大。我们仍然还是假设社会中只有两个厂商,两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资源禀赋点,两个厂商可以进行要素的交换。下面我们说明达到生产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生产的商品来说是相等的。

2. 图示分析

同样我们也用埃奇沃斯方框图来进行图示分析,但这里使用的是埃奇沃斯生产方框图,这与交易的图示是有所区别的。假设有两种产品,X 、Y ,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要素是K 和L 。假设K 和L 的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分别为K 0 和L 0 . 两种要素都是充分使用的,并且生产X 的要素增加,则意味着生产Y 的要素减少,反之亦然。在图10-10中,画出了生产X 、Y 初始要素的配置情况。图形是将Y 的等产量曲线图倒转180o,与X 的等产量曲线图合并而成。

我们知道在初始点A ,生产X 用K X ,而生产Y 要用K Y ,而且K X + K Y = K 0.同样,对于L,有L X + L Y = L 0,同时在这一点X 的产量为200单位,而Y 的产量为450。 由于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之比,即K L K L MP MP MRTS /,=,在几何上,MRTS L,K 等于在等产量曲线给定某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在A 点可以看出X 等产量曲线与Y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并不相等,因为在这点两条曲线并不相切。这样,在初始点Y K L X K L MRTS MRTS ,,≠。比较两条等产量曲线,发现Y 的等产量曲线更加陡峭,说明 X K L Y K L MRTS MRTS ,,φ。设

Y K L MRTS ,=5,X K L MRTS ,=1,因此与生产Y 的厂商相比,生产X 的厂商L 的边际产量与K 的边际产量的比要相对的低。这意味着,如果两个厂商交换他们各自的要素配置,则有可能同时增加双方的产量。

L 0 L Y O y

K 0

K X Y -5

K X

K 0

O x

X 0

图 10-10

考虑下面的交换,生产Y 的厂商用5单位的K ,用来交换生产X 厂商的1单位的L 。这时Y

的产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X 厂商多了5单位的K ,并且少了1单位的L 。实际上X 厂商只需1单位的K 就可以保证产量不发生变化,因为它的技术替代率是1,显然这是X 的产量将会增加。图10-10中,点A 到点B 移动就表明了这个交换过程。Y 生产商仍然生产450单位的Y ,因为B 是在等产量曲线上移动。而此时X 的产量已经由200变成了300。

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只要两个厂商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同,则就可能有要素的转移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厂商就有动力去改变它们的投入组合。而一旦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则任何要素投入组合的变动必然要其中的一个厂商的产量下降。这时,厂商将没有动力

去改变投入组合。这是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生产的一般均衡,此时Y K L X K L MRTS MRTS ,,=。

在图10-10中,点A 和点B 都不是生产均衡点,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通过交换要素都可以增加产量。生产均衡的条件意味着,两个厂商的等产量曲线相切,即在两条等产量曲线的某个交点处,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例如,在点C 和点D ,两条等产量曲线相切,这样点C 和点D 都是生产的一般均衡点。在埃奇沃斯生产方框图中,实际很多这样的点。所有这样的点构成的曲线成为生产契约曲线,如图10-10中的曲线O x DCO y 。曲线上的点都是生产的最优均衡点。在生产中资源配置最终所达到的均衡状态称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它是指对于生产进行任何形式的重新组合都只会在增加某种产品产量的同时减少其他产品产量的状态,即不存在增加一种产品产量而不减少另一些产品产量的对生产重新组合的可能。

3.数学分析

我们要证明的是,在均衡点处有Y K L X K L MRTS MRTS ,,=。用),(X

X X X L K Q Q =表示X 的产量,用),(Y

Y Y Y L K Q Q =表示Y 的产量。在给定Y 的产量数水平既定,为Q ,在这个约束条件下,求X 的最大产量。 目标函数是:

Max ),(X X X X L K Q Q = (10.16) s.t. Q L K Q Y Y Y =),(

(10.17) Y X L L L +=0

(10.18)

Y X K K

K +=0 (10.19)

其中,0K 是K 的初始量,0

L 是L 的初始量。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得到下列拉格朗日函数 L= )()()),((),(03021Y X Y X Y Y Y X X X K K K L L L L K Q Q L K Q --+--+-+λλλ (10.20) 其中,1λ是产量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2λ,3λ是禀赋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由拉氏函数 F.O.C : 03=-??=??λX X X K

Q K L

(10.21) 02=-??=??λX

X X L Q L L (10.22) 031=-??-=??λλY Y Y K

Q K L (10.23) 021=-??-=??λλY

Y Y L Q L L (10.24) 由上面四个式子得到:

3λ=??X X K

Q (10.25) 2λ=??X

X L Q

(10.26) 31

λλ=??-Y Y K Q

(10.27) 21λλ=??-Y Y L Q

(10.28)

用(10.25)比(10.26),再用(10.27)比(10.28),可以得到:

Y L Y K X L X K MU MP MU MP ==23λλ

(10.29)

于是,得到生产一般均衡条件

Y

K L X K L MRTS MRTS ,,= (10.30)

4.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叫生产转换曲线。由图10-10中的生产契约曲线,可以导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图10-10中,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一组X 和Y 的产量。例如,点C 对应着X 、Y 的产量分别是300,和500单位,点D 应着X 、Y 的产量分别是50,800单位。将所有契约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产量画到图10-11中,即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

由于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有效率的点,因而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社会在既定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点。如图10-11,C 和D 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最大产出点,而在曲线内部的点A 和B ,就是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点。

800 · MRT=2

500 · C

· · B

A

0 50 200 300 800 X

图 10-11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说明从用一种产品的生产来替代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来表示这种机会成本,这个值叫做边际转换率MRT(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它可以表示为:

dX

dY MRT XY -= 如图10-11,在D 点边际转换率为1/2,这意味着要生产1单位的X ,必需放弃1/2单位的Y ,即在D 点,增加生产1单位的X 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Y 。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在C 点,MRT 增加到2,因而机会成本也增加,这时要生产1单位的X ,就要放弃2个单位的Y 。

也可以用生产的边际成本来理解边际转换率。例如,在D 点,放弃生产1/2单位Y 的资源来生产1单位X ,意思是说,在这一点X 的边际成本是Y 的边际成本的2倍。这就意味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边际转换率都等于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的比。即,

Y

X XY MC MC MRT = 四、 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

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是指在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前面所说的生产的均衡与交易的均衡都是局部的。即生产达到均衡的时候交易可能并没有达到均衡,交易达到均衡的时候生产可能没有达到均衡。

假设经济中产出是10单位的X 和8单位的Y ,给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点M ,得到如图10-12方框图。在方框图中给出了A 、B 两人的无差异曲线,这样我们得到了交易的契约曲线ODEFM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生产的一般均衡。但是,想要同时达到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就必须满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

B XY A XY XY MRS MRS MRT ==

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就不可能同时达到生产和交易的一般均衡。比如,假设A 、B 在D 点达到均衡而不是E 点。这样,在D 点的MRS 是3,表明A 、B 之间愿意用3单位的Y 来交换1单位的X 。实际上,生产一单位的X 只需要3/2的Y 。这样,整个社会将选择更多的生产X ,少生产Y ,以达到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比如,点N ,使得MRS XY =MRT XY =3。

这个过程与前面讲到的生产的或者是交易的一般均衡的调整过程是差不多的。由此,我们得出了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的条件为 B

XY A XY XY MRS MRS MRT ==。

14

8 M

MRT XY =2/3

F

E ·N

D

0 10 X

图10-12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如何使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包括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各个部门或不同的个体之间的配置或分配达到最优,也就是说,福利经济学主要是在探讨如何使要素投入在企业之间达到最适度配置(optimal allocation),使产品在消费者之间达到最适度分配(optimal distribution)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最适度,是指要社会福利最大化。

一.福利、效率和公平

1.福利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和满足。莱夫特威奇则把“福利”定义为“组成一个经济社会的人们的幸福状态。但从经济涵义上来说,只有那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计量的福利才称的上“经济福利”,而只有“经济福利”才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本书所说的福利是指,在经济社会中对经济主体有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

如何判断一项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实施是好还是坏,或如何判别一项变革是一种改进或是相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多分歧。对这类问题有四个不同的判别标准:第一种是帕累托改善的标准,即一项变革如果它不使任何人受损而使一些人获益,那就是一种改进。然而,在现实中,这条标准是收到严重的限制的。

第二种是卡尔多改善的标准,即从变革获益的人们看待他们所得的利益,比从变革受损的人们看待他们所受的损失,用货币价值来衡量,评价要高些,那么这一变革就是一种改进。

第三种是席托夫斯基提出的,是针对卡尔多标准而言的。卡阿多标准虽然表明一项变革是一种改进,但是它又会表明,在变革之后回到变革以前原来状态的一项变动也是一件好事。比如,卡尔多标准可能表明增收一项课税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增收了这项课税之后,卡尔多标准可能又认为减收这项课税到从前的水平也是一件好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席托夫斯基建议只有当我们把从原点到新点的变动看作是一种改进,而把从新点到原点的变动看作不是一种改进时,一项变革才算得上是一种改进时,一项变革才算得是一种改进。

第四种是判别标准是柏格森提出的,建立在一种明确的“社会福利函数”之上的。他认为,只有组成了一系列“明确的价值判断”,并把它们结合到“社会福利函数”中去,判别标准问题才能解决。

社会福利函数是由柏格森最先提出,而后萨缪尔逊,阿罗等人进行了不断补充和进一步的阐述。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社会选择问题及其所反映的个人偏好问题。

社会福利函数建立在个人的偏好基础上之上,但是又不同于个人偏好函数。因为个人偏好函数具有若干良好的特性,比如完备性,传递性等等。然而,基于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就可能不再具有这样的性质了。举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用投票的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如果大多数消费者偏好x 胜于y ,我们就可以一致认为“社会偏好”是x 而不是y 。如表10-1,列出了三个人,每个人作出了三种选择x 、y 和z 的排列。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偏好x 胜于y ,偏好y 胜于z ,并且同时大多数人偏好z 胜于x 。因此,通过多数投票加总消费者偏好是行不通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 ’s Impossibility Theorem )指出,通过反映社会中所有个体的偏好而进行的民主投票是不能产生社会福利函数的。这一定理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阿罗在五十年代出的一本叫做《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的。

表 10-1 不同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

消费者 A 消费者 B 消费者 C

x y z

y z x

z x y

阿罗认为,任何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公众决策机制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1)集体理性:即如果所有个人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传递性和自反性,则任何决策机制所导出的集体偏好也必须具备这些特性。(2)无限制性:公众决策机制不得排斥任何形式的个人偏好,只要该偏好具备完备性、传递性和自反性。(3)帕累托较优性: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方案A 比方案B 优越,那么集体偏好也必须认为A 比B 优越。(4)偏好独立性:集体偏好对A 和B 之间的排名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两选择之间的排名,而跟人们对其他选择的排名无关。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公众决策必然是一个独裁决策,即以一个人的偏好顺序代替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而这是与也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公众决策机制是相违背的。因此说,满足上述四项条件的公众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下面我们构造社会福利函数,假设x 是资源的两种配置形式,社会福利函数是指各消费者个人效用函数的函数,可以用))(,),(),((21x u x u x u W n ??????来表示,其中)(x u i 表示 资源配置形式x 给消费者i 的效用,而W 表示资源配置x 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用。

比如,可以认为W 是个体效用的一种加权形式,即∑==??????n i i i

n u a u u W 11),,(,权数被

定义为个体效用在整个社会福利中的重要性。这种形式的社会福利函数也被称作古典效用主义。 另外一个福利函数是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m in(),,(11n n u u u u W ??????=??????这一福利函数说明社会福利的配置唯一的由境况较差的经济行为人的福利决定。一旦给定了社会福利函数的具体形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解。

U B

U M

E

U N

M N A

图10-13

在前面消费与生产的一般均衡中,我们知道,给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点,就可以得到一条交易的埃奇沃斯方框图与之对应,因而也就可以得到一条交易的契约曲线,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如图10-13中的曲线U M U M,其中,E点为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点。如果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另取一点,则经过同样的过程又可以得到曲线U N U N,同样,H点也为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点。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很多点,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图10-13的曲线GEHG。

最大效用可能性曲线是指连接效用曲线上的所有满足生产与交易一般均衡条件的点。它表明重新改变生产与交易的过程,如果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好的话,那么一定会使另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坏。接下来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我们就可以得到最大话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点。

假设,根据前面所述,我们已经得到了社会福利函数,并且构造了如图10-14的社会无差异曲线W1,W2 ,W3。离开原点越远,说明效用越高。

U

A

图10-14

U

G

3

A

G

图10-15

如图10-15,无差异曲线和最大效用曲线的切点为E,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点,同时很显然,这一点也是帕累托最优均衡点。

3.效率和公平

二.福利经济学定理

前面说过,我们可能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可是下面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如何使这一均衡成为帕累托最优。在图10-8中我们知道,均衡点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因为均衡点是在契约曲线上,而契约曲线上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即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一结论。

用),(**a a Y X 和),(**b b Y X 来表示一般均衡的配置。假设有另外一个帕累托较优配置为(X

a

,Y a )和 (X b ,Y b ),这样我们有:()a a Y X ,φ),(**a a Y X ()b b Y X ,φ),(**b b Y X

初始禀赋是对于a 来说是),(00a a Y X ,对于b 来说是),(00b b Y X 。有供求平衡有,

00b a b a X X X X +=+

00b a b a Y Y Y Y +=+

实际上,这样的配置是不存在的。

设均衡的价格为),(**y x P P ,这时A 选择了),(**a a Y X 而不是()a a Y X ,,说明在此价格下,A

买不起()a a Y X ,,即

*0***b y b x a y a x Y P X P Y P X P +>+

对于B ,也一定有,

0*0***b y b x b y b x Y P X P Y P X P +>+

将以上两式相加,得到:

)()()()(00*00***b a y b a x b a y b a x Y Y P X X P Y Y P X X P +++>+++

再根据供求平衡式,得到

)()()()(00*00*00*00*b a y b a x b a y b a x Y Y P X X P Y Y P X X P +++>+++ 显然时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假设存在另一个帕累托较优的配置是不可能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另外一个相反的问题是,如果给定了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可不可以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达到这一配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就是说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从适当的初始配置出发,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其中,有一些消费者偏好的凸性假设和另外一些别的假设。第二定理表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反映社会意愿的任何一个帕累托最有配置。这在政策方面的启示实际上是要求政府不必用干预市场的方法来达到政策目的,而可以通过再分配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为市场收到政府的干预就会导致价格的扭曲而改变了实际决策行为,造成效率损

失。

第三节外部性和产权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隐含的假定着,每个经济行为人在进行消费和生产决策时,是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行为的。他们之间的全部影响,都是通过市场发生的。在本章,我们将放宽这个要求,考察有外部效应时对经济产生的后果。

一.外部性

一般说来,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就外部性。收到的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比如说,空气污染就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因为它使得很多其他的,与产生污染的经济主体没有经济关系的个体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些个体希望减少这样的污染,但是污染制造者却不这样认为。例如,一家造纸厂排放废气,它可以建造设备以减少废气排放量,但是它从中却得不到收益。但是,在造纸厂附近居住的人们却可以从减少废气的排放中大大受益。

同样,如果邻居家院子里漂亮的华在春天都开放了,你也可以认为这对你来说是正的外部性,因为你可能没有支付任何成本而得到了赏心悦目的感觉。

我们用图示来说明外部效应带来的成本。假设造纸厂排放的污水同时流经下游的一片农田。

MSC c

P*

P

c

0 Q

图10-16

对造纸厂的需求曲线是D,它的供给曲线由S表示,它实际上等于工厂的边际成本线。在价格为P c的时候供求达到均衡。但是,由于造纸厂流经下游的粮田造成了负外部性,这样实际上生产的成本不只是这些的。将这些额外的成本加到一块就叫做边际社会成本,由图10-16中的MSC表示出来。当产量为零的时候,社会成本就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成本同理,社会成本也是递增的。

这样,从整个社会来看,最优的产量应该是Q*,而实际上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产量为Q c要大于Q*。因此,在有负外部性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将导致生产或消费的过度。

二、科斯定理和产权

在上个例子中,我们假设粮田受到污染,但是却没有办法控制。实际上,这要看农民们和这个造纸厂进行谈判的成本来决定。要看是否有权进行污染。假设法律上或者任何规章上都没有规定污染是不对的,那么造纸厂就有权进行污染。进一步,我们假设农民和造纸厂谈判不需要任何成本。则农民们就可以付一些费给造纸厂,让它来减少污染。如图10-17,由于造纸厂的产量由Q c变成Q*,增加的社会成本等于A+B+C的面积。这就是农民对多付给造纸厂的费用。实际上幸运的是,造纸厂却不需要那么多。因为从Q*到Q c造纸厂增加的生

产者剩余为A的面积。因此,只要付费超过A,造纸厂就可能接受条件。

但是,这是在假设消费者毫无组织的情况下,假设消费者很有效的组织起来,他们将要求造纸厂增加产量到Q c,因为这样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B。这样,假设B大于A,消费者可以为此付费给厂商B,只要厂商将产量增加到Q c. 因此,农民的付费就必须超过B,才能使得厂商降低产量。只要谈判的成本一直都是足够低的话,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科斯定理是说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则在有外部效应的市场上,交易双方总能通过协商达到某一帕累托最优配置,而这与最初的产权划归哪一方没有关系。在上例中,若交易成本为零,则不论产权划归给谁,最后的产量都将是Q*。

P c

Q* Q c

图10-17

假定,农民的农田是受到保护的,即不允许随意受到污染,那么造纸厂将会向农民们付费,按照给农民造成的成本付费,这样最后厂商的成本线变成了MSC,均衡点为Q*。

虽然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论产权归谁所有,总是能达到社会产出的效率点,但是当产权不同时,财富的分配是不同的。假设造纸厂有权污染,他们就会收到农民的付费,因此他们的财富增加。但是,如果农民有权拒绝被污染的话,那么农民将收到厂商的付费,这样农民的财富增加。因此,在无交易费用的经济中,改变产权仅仅是改变财富的分配,而对于最终的社会产量是没有影响的。

三、庇古税

解决外部性还可以通过政府征税或发放补贴的办法来解决。基本的思想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中讨论过的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的思想。通过适当的增税或补偿使得总产量达到社会最优产量。我们以解决负外部性为例。假设政府可以计算出社会成本,则征收税率为τ=MSC-MC,即是厂商的产量减少到Q*。

图10-18

在增收庇古税之前,造纸厂产量为Q c,庇古税使得供给曲线向上平行移动τ个单位。此时,市场的供给曲线就是S+τ。这时市场达到均衡点Q*。因此,增收庇古税解决了外部性带来的非效率问题。

庇古税可以产生有效率的结果,但是,如果个体交易能够完成同样的结果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非要政府来制定税收的政策了。科斯定理说明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实现这种有效率的结果其实并不需要政府的参与,而政府的主要角色是在决定产权是如何界定的也就是财富的是如何划分的,而它没有必要参与厂商的产出过程。

可是,实际中交易成本通常是很高的,因此进行谈判通常是非常昂贵的,以至于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政府来使用税收或者补贴的手段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是通常是有效率的。但是,由于经济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因此这种方法也最好要慎重才行。因为,刚规定的税率或者补贴方法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马上就不合适了。

第四节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产品是指一种商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争夺性。非争夺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它的消费不能同时拒绝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一旦提供了这种商品,其他人就可以没有成本的同样进行消费。非排斥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不能拒绝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比如说国防、法院、警察机构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公共产品。

严格的说,只有同时具备了非争夺性和非排斥性两种特征才是真正的公共产品。国防可以算作是这样的产品。而另外一些类似的产品,如免费的电视转播,虽然具有非争夺性可是并没有非排斥性。

私人产品是指具有排他性和争夺性的那一类产品。即当一个消费某一种私人产品的时候,其他的人是不可能同时对它进行消费的。你买的苹果吃掉了,别人就没法去吃了。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因为某种原因而拒绝消费私人产品。因为,如果你不付钱,那么你就不能得到苹果。

二.公共产品的供求分析

由于公共产品可以被不只一个消费者同时消费,因此,公共产品的需求总量应该是消费这种产品的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而不是前面所说的横向的加总。如图10-19,

P

图 10-19

假设,社会只有两个人,A和B。图中D T下面的两条需求曲线就是A和B的需求曲线。这样,总需求曲线就是通过A和B的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而得到的。因为,在每一点公共产品是确定的,而此时消费者是同时消费的,即所有人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应该是每个人愿意支付的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为( ) A.A与B的MRT XY =MRS X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MRS XY)B D.上述所有条件 2.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MRS XY; D.(MRTS LK)X=(MRTS LK)Y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满足生产和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是( ) A.MRT xy=Px/P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 =(MRS XY)B D.MRTT xy=(MRS XY)A =(MRS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 XY)A =(MRS XY)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LK)X=(MRTS LK)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T XY=MRS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6.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 7.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作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 A.产品转换曲线 B.消费契约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效用可能性边界 8.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分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为( ) A.不使其他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9.产品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 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契约曲线 10.如果竞争模型是经济的准确描述,那么( ) A.经济运行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 经济运行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C.资源的配置是帕累托产效的 D.以上均正确 11.不属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有() A.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B.整个经济有n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内 容 提 要 本章的重点是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其存在性问题;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问题。 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研究方法,即假定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瓦尔拉斯、阿罗和德布鲁等经济学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认为一般均衡模型应该包括4个基本条件: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每个消费者都是产品需求者和要素供给者,他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他们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中间产品,只考虑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这4个基本条件下,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只存在唯一的一组相对价格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在3个假设前提上:1、经济由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构成,所有的生产均由生产部门完成,所有投入品均由消费者提供,没有中间产品。2、经济中有H 个居民,每个居民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他在要素收入的约束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将其所有收入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其偏好即效用函数为既定不变。3、经济中有K 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他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生产各种商品以使其利润最大化,没有投资和中间产品,生产函数既定不变。根据假设,一般均衡模型中包含三类方程: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方程(∑===H h ih i d r i Q Q 1),,2,1( )及对要素的供给方程 (∑=++==H h jh j s n r r j Q Q 1),,2,1( ) ;

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新探

11 《华商》 【摘要】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福利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必修课。本文通过考察福利经济发展的历史,梳理了公平和效率两个概念在福利经济学历史中的含义及其演变,结合十七大中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阐释,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公平;效率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一个社会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的学问。如何提高福利水平?有两个方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是其一,其二即是改变社会社会资源的分配结构,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因此,在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便成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而著名命题,他认为,福利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庇古的理论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其理论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希克斯、帕累托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庇古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希克斯为代表的新一代福利经济学家根据效用序数论,以帕累托的理论为基础,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将价值判断原则,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进而以实证研究代替定性研究。他们也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将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庇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他们认为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福利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出现很多新的理论,其中包括社会福利函数论、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等。而这些理论的出现,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尽管以卡尔多、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曾经试图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来进行研究,但是根据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中提出,卡尔多等人的新研究方向是完全失败的。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公平与效率是一对复杂的矛盾,对于他们的概念和关系的理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在不同的学 科里他们的概念和关系又各有区别,甚至相去甚远。那么什么是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呢?在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最早是由洛桑学派的创建人、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了最大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公平的。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当产出可以分割时,从理论上讲,帕累托改进将会使得每一个人的境况改善。 关于公平有多种观点,如体现规则公平、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等。其实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现在我们所说的公平,必须是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公平。即合理的公平。所谓合理,就是合自然之理,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之理,合市场经济规律之理。可是这些都不完全是我们福利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平。从福利经济学产生以来,福利经济学家们对公平的看法也是不断进步的,各抒己见,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派别和观点:(1)功利主义者[庇古(Pigou),1920;豪尔绍尼(Harsanyi), 1955]的效用公平理论。他们把经济福利即总效用作为公平的标准,认为财富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2)罗尔斯(Rawls,1971)的自由和基本物品公平理论。(3)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1980、1985)的能力公平理论。从一般的意义上的公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机会的公平。也就是说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机会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努力并提高了自己能力,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的社会尊重奋斗,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奋斗就有结果。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些人并通过奋斗就有好结果,有些人凭关系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公平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规则上的公平。玩游戏要讲游戏规则,不讲游戏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或者受到严重惩罚,这是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好的规则,它必定是公平的。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两层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统一的。机会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而规则上的公平则是发展过程中的公平。 这与福利经济学上的公平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福利经济学上的公平应该指分配上的公平呢?笔者认为,这是由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目标就是要提高国民收入,并实现国民收入优化分配,从而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优化国民收入的分配就是要保证分配的公平。公平的分 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新探 罗贤文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 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 实现条件 1. 完全竞争 2. 没有外部性 3. 没有交易成本 4. 完全信息 5. 不存在规模经济 对政策的启示 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有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在纯粹交换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显示出凸的偏好,每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就有可能是一个竞争均衡。 定理解读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第二定理认为,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定理证明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单选: 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否是规范经济学,取决于研究时所采取的态度。 3.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理论。 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 的形成。 5.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 6.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 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模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7.罗宾斯的观点在大争论中渐渐占了上风,受其影响,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8.序数效用概念认为,人们进行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表示出来。基于序数效用概 念,这样,就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体系。 9.基于罗宾斯的观点而建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了序数效用和帕累托标准。 10.帕累托标准排除了人际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必要性,但同时它需假定收入分配是给定的。 11.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12.现代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最初是由伯格森在193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在1947年加以 进一步说明的。 13.福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主义”。 14.对于是否放弃福利主义,黄有光和森有完全不同的观点,黄有光坚持不放弃福利主义, 因而引发了森-黄之争。 15.森认为,福利主义有局限性。 16.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个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物品、资源或者投入等方面 来考虑。 17.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 为完全可比性。 18.黄有光提出了“完全的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9.(P85)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高或境况最好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该函 数允许极度的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20.诺齐克的正义理论主要是从财富的获得途径来看的,而财富持有的结果如何则与问题没 有关系。 21.使用罗尔斯的正义标准,个人福利的度量实际上并不必要。 22.市场经济的本质: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23.(P110)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 二定理,它们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的经典定理,旨在说明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多选: 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政策建议的。一个政策建议的得出可能使用了:一些事实前提;一些 价值判断;一些推导所需要的逻辑。

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张志新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恩格斯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

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列夫·托尔斯泰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列夫·托尔斯太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制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完美无缺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它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公平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穷人福利的问题。在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要汲取思想营养,为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对社会救助的实施提供价值规范。 二、福利经济学历史演进中的主要思想 传统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思想都追溯到边沁的功利主义上,而真正意义上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是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二战结束后,一大批福利经济学家的出现和大量的福利经济学文献的出版,极大地拓宽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因此,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庇古为代表,新派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勒纳、萨缪尔森等所倡导。 1.庇古及其边际效用价值论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他所享受的物的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在此基础上,庇古论述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进而针对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问题得出“收入均等化”的观点,针对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福利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八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A.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消费他们的消费者都是相同的 B.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一定等于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C.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生产中运用这两种要素的所有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D.生产一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行 E.上述各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2.假定对于苹果和桔子,小王更喜欢苹果,小李更喜欢桔子,水果的价格对两人是 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 A.小王的苹果对桔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小李的 B.小王将消费比他拥有的更多的桔子 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只有B和C正确 3.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x1和x2的均衡价格分别为5元和10元。那么,( ) A.生产x2中所用的劳动的MP-定是生产x1中所用的劳动的MP的2倍 B.生产x1的两种要素的MRT一定是1/2 C.x1的生产一定是x2的2倍 D.x1的边际成本一定是x2的边际成本的1/2 4.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A.霍布森 B.庇古 C.帕累托 D.埃奇沃斯 5.瓦尔拉斯认为,在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技术况状不变下,一般均衡的条 件是()。 A.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B.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C.所有市场的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D.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 量都相等 6.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 A.交换最优条件 B.生产最优条件 C.消费与分配最优 D.交换与生产最优 7.福利经济学认为,在生产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A.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 B.任何一种要素用于一种商品生产时的边际产品对任何两个生产者都相等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 A. 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 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 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 对于A 和B ,Y X XY P P MRS = B. 对于A 和B ,XY XY MRTS MRS = C. 对于A 和B ,XY B XY A MRS MRS = D. 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人(A 和B )和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累托状态下,可能( ) A. 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 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 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 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 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 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 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 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 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 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 食品补助票计划 C. 医疗救济计划 D.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 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11.周期性失业的发生一般是由于() A. 低生产率 B. 意愿需求的变化 C.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D. 缺少人力资本 二、填空题 1. 是主要讨论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而忽视其他市场。 2. 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3.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建立在效用论基础上。 4. 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5. 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个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成为。 6. 转换曲线是从导出的。 7. 边际转换率是的斜率。 8. 导出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公平】09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关键字】公平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含义: 局部均衡是指单个经济主体的均衡与单个市场的均衡;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叫做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中,对均衡的分析分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进行:单个经济主体的均衡、单个市场的均衡与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前两种均衡叫做局部均衡,最后一种均衡叫做一般均衡。 2、分析一般均衡的必要性: (1)在局部均衡分析中,产品与要素的价格没有真正被决定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假定各种产品与要素价格的决定是彼此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实际上各种产品与要素的价格的变动相互影响,任何一种产品或要素的价格都不能独立决定。 例如,其他产品的价格变动→在既定的价格下引起对所考察的X的需求量变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X的需求曲线变动→X的价格变动。或者要素价格变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在既定的价格下引起对所考察的X的需求量变动→X的需求曲线变动→X的价格改变。 (2)任何一种产品与要素的价格,只有在所有其它产品与要素的价格都被决定时(均衡时)才能真正被决定。因此,为了真正说明产品与要素价格的决定,在分析局部均衡以后,还要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的目的: 一般均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存在一组价格,这组价格正好使各种商品与要素的供求相等,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以至于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有两种方法。尽管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最为典型,但为了简化,往往采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埃奇沃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法。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 1、假定:只有A、B两个消费者,消费X、Y两种数量既定的商品:。 2、交换的埃奇沃斯盒状图:A、B两位消费者的两套无差异曲线的组合。略。 3、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任何两位消费者所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 4、交换契约线: 两套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不论两位消费者的初始的禀赋点或者交换开始前的状态处于什么位置,最终的交换或者均衡的交换点一定位于这条曲线上。因为该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5、效用可能性曲线: (1)定义:交换达到一般均衡时,两位消费者的效用组合的轨迹;

第三讲 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及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注:本讲的内容建议阅读An dreu M as-colell等三人编写的《M icroeconomic T heory》 一.总剩余——社会总福利的一种度量 0.回顾 (1)边际(marginal)与总量(total)的关系:总量是相应的所有边际数量的加总。 (2)商品x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货币表示 A为了方便起见,效用可以用人们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经济学称之为支付意愿)来度量;支付意愿实际上就反映了相应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 B总效用就是指总支付意愿;边际效用就是指边际支付意愿,经济学也经常称之为需求价格。 (2)边际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的市场交易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剩余是指消费者总支付意愿与总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消费者剩余)。 (3)观察市场实际交易单位价格与边际支付意愿(或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1)边际生产者剩余就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交易单位价格与愿意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总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总交易金额与愿意接受的最低金额之间的差额。 (2)生产者意愿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就是相应产品的边际成本,即供给曲线的高度,它反映了用来生产该产品的资源的机会成本,或者说这些资源所用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最大市场价值。 (3)生产者剩余并不等同于企业获取的利润。 3.总剩余 (1)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总剩余)。经济学通常以总剩余作为资源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度量指标。 (2)对“剩余”的研究有三位代表性人物:Marshall;Hicks;Harberger。本讲所提及的“剩余”概念是源自于Marshall的定义——一个非常粗糙的定义。 (3)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概念其实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自由自愿的市场交易对买卖双方均是有利的。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本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分析。 2.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最优条件与一般均衡。 4.社会福利函数。 二、学习提要: (一)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 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而且受其他商品的供求的影响。当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都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量都有确定的量值,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所有市场的供需相等。简单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居民户的商品需求方程、要素供给方程和厂商的商品供给方程、要素需求方程。由于模型假定要素收入等于产品销售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可以由其他方程推导出来。但通过令任一商品为货币商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一致,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任何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人的条件下,使得

任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帕累托最优条件和一般均衡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均相 等。即 MRCS A XY =P X /P Y =MRCS B XY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均 相等。即 MRTS C LK =P L /P K =MRTS D LK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 率。即 MRT XY =P X /P Y =MRCS XY 当上述三个等值条件均满足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了一般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最优状态。 (四)社会福利函数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边际条件并不能决定在哪一点社会福利是最大的。为此,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将之引入福利经济学,以解决帕累托未能解决的唯一最优条件。社会福利函数包括了所有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实际上它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根据社会福利函数描绘出来的社会福利曲线及效用可能性曲线推演出来的效用可能性边界,便能得到兼顾国民收入数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状态的社会福利的极大值。

522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

5.2.2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 :瓦尔拉斯均衡与帕雷托有效之间的关系 一、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 :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帕雷托有效的。 定义5.6: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s : 对于一些初始禀赋为e 的经济而言,如果下列式子成立,那么,P*是一个瓦尔拉斯均衡: ))e P ,(P X ),...,e P ,(P (X )X(P I **I 1**1*≡ 这里第i 个分量(代表第i 个消费者)给出价格为p*时消费者I 所需求并获得的n 维商品向量。这时x(p*),被称为一个瓦尔拉斯均衡配置WEA 。 瓦尔拉斯均衡是一个n 个价格组成的向量p*,该价格向量使各个市场供求都相等; 瓦尔拉斯均衡配置是一个需求矩阵,它指的是当价格使各个市场都实现均衡时每个消费者对于n 种商品所需求的并获得的商品数量。 引理 5.1: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一定是可行的配置: F(e)X(P*)∈ 引理5.2:设u i 在n + R 上是严格递增的,消费者i 的需 求在0≥p 是界定良好并等于i X ?,并且n i +∈R X ,

(1) i i i i i u ifu X P PX X X i ?)?)((>?> (2)i i i i i u ifu X P PX X X i ?)?)(( ≥?≥ 在WEAs 中,每个消费者所接受的消费束(无 差异曲线的交点)是在瓦尔拉斯均衡价格上消费者预算集中最受偏好的消费束。在WEAs 中如果还存在其他既可行又更受偏好的消费束,那它一定是消费不起的。 对应于不同的瓦尔拉斯均衡价格,可能(?)有不同的瓦尔拉均衡配置,这些配置形成WEAs: 定义:W(e)表示对于初始禀赋为e 的任何经济的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集WEAs 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