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所淡化,本文分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淡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信仰教育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政治信仰信念、爱国主义等内容,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上不断改进,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所淡化。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一、政治信仰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卡耐基也指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思想、主义、价值观或事物的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笃信不疑、执著追求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精神体系,它是
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思想意志品质。其基本形态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人生信仰等。而政治信仰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坚定不移的相信和追求。政治信仰作为对某种社会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相信和追求,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和特征,即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合法性信仰和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信仰、对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合法性信仰、对政府的合法性信仰、对政治领袖的合法性信仰。政治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支柱,不仅对个人追求理想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而且对组织一个坚强的集体具有十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政治信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民族的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凝聚整个民族思想的无形动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构成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政治信仰当做支撑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本质是使大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因此,开展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体,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确立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信念的国家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在任何境况下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才能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二、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有所淡化的原因分析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以政治信仰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西方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多样化思潮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所淡化。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和研究单位不断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有所淡化,表现为思想政治观念较淡薄、缺乏目标原动力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弊端是内在根本原因。首先,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利益上升至社会的重要地位,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们衡量工作成败的主要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
意识有所加强。其次,市场经济注重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收入分配公平,导致个人经济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部分人产生“仇富”心理,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有所淡化。其二,改革开放过程中某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是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有所淡化的主要社会原因。如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法制观念较淡薄,利用制度上的不完善做出一些有悖于人民利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其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政策失误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是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有所淡化的重要原因。例如,由于国企改革制度不完善,某些国有企业改革后,原来的企业党员领导干部成为私人企业主或老板,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政府公信力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此认识不清,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二者对立起来,进而造成其政治信仰有所淡化。其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是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淡化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主要是进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其手段就是把所谓的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中来,以动摇共产党人尤其是青年人、国家管理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信念,最终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执政党和政权的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而大学生正处在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阶段,思
想活跃,独立性强,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的同时,较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导致政治信仰有所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当前政治信仰教育出现的问题,扩大视野,立足国家、社会、学校高度思考问题,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一)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市场化带来的新动向,结合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因素,结合各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在严格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建立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同时,应构建制度保障体系,让校系领导、行政管理和教辅人员及专业课教师积极全程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政治信仰教育,努力提高教育实效。
(二)强化“五个结合”,提升政治信仰教育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