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模块六 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总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6)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7)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3.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4.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第二初级中学校郝卫城
课题名称
《曹刿论战》
科目
苏教版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
分析
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且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普遍能积极主动学习,基础知识的预习是不需要求的。对课文的深入把握也有参考书,课前都做过了一些功课,有一定的了解。
(7)小惠未徧()(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
二.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鲁庄公从谏如流的品质;
3.理解战争取胜的关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工具书、朗读、阅读参考书及练习材料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文中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课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以及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塑造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3)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3.文学常识,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3.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合作(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教学活动3
对课文理解的进一步深入,部分问题需详解
3、解疑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3)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回答: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shuò)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1.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4)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4.音字词过关
刿(guì)孚(fú)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玉帛(bó)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5.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教学资源
《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该部分以自学为主。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学(第一课时)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有哪些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教学活动4
巩固练习知识点,以求落实升华。
四、演练
1.总结重点音字词解释、重点语句翻译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一般知识点。
2.练习题(当堂练习或课后完成)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
(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
6.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7.找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8.反复朗读课文,背诵
教学活动2
该部分以学生合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主要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类答案。以锻炼学生发表观点意见、讨论交流合作、总结表述等能力。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5)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总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6)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7)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3.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4.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第二初级中学校郝卫城
课题名称
《曹刿论战》
科目
苏教版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
分析
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且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普遍能积极主动学习,基础知识的预习是不需要求的。对课文的深入把握也有参考书,课前都做过了一些功课,有一定的了解。
(7)小惠未徧()(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
二.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鲁庄公从谏如流的品质;
3.理解战争取胜的关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工具书、朗读、阅读参考书及练习材料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文中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课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以及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塑造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3)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3.文学常识,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3.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合作(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教学活动3
对课文理解的进一步深入,部分问题需详解
3、解疑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3)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回答: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长勺之战简介
长勺(shuò)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1.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4)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4.音字词过关
刿(guì)孚(fú)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玉帛(bó)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5.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教学资源
《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该部分以自学为主。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学(第一课时)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有哪些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教学活动4
巩固练习知识点,以求落实升华。
四、演练
1.总结重点音字词解释、重点语句翻译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一般知识点。
2.练习题(当堂练习或课后完成)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
(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
6.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7.找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8.反复朗读课文,背诵
教学活动2
该部分以学生合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主要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类答案。以锻炼学生发表观点意见、讨论交流合作、总结表述等能力。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5)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