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的婚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中的婚俗

《孔雀东南飞》所叙故事发生在东汉建安时期,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民间创作,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依据该诗我们可以约略知道一点汉代的婚俗。

一离婚

汉律依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式确立了儒经中的“七弃三不去”的离婚原则。“七弃”也称“七出”、“七去”,即丈夫休妻的七项法定理由:一是不孝敬公婆,有违孝道;二是无子,断了家族后嗣;三是淫乱,紊乱家族血统:四是妒忌,扰乱家族安宁;五是有恶疾,因有恶疾是不洁之人,不能奉祀祖宗;六是多言,破坏家族关系;七是窃盗,行为不正当。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勤劳能干,“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焦仲卿看她是“女行无偏斜”。自己也觉得“儿实无罪过”,可婆婆偏偏认为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而不顾焦仲卿的苦苦哀求,硬逼儿子将她休了。焦母依据的就是“七弃”之首的“不孝敬公婆,有违孝道”。

二早婚

关于婚龄问题,儒家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晚婚主张,但封建统治阶级应者寥寥,墨家提出“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早婚主张,正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从春秋争霸开始就为统治阶级所用。齐桓公为了称霸诸侯,下令男二十而室,女十五而嫁。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复国,乃令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征收五倍的人头税)”。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民间出现了“男年十五而娶,女年十四而嫁”的早婚现象。《孔雀东南飞》中有“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十七为君妇……”“十七遣汝嫁……”等诗句,可以看出汉代就是实行的早婚政策。

三再婚

汉律规定。丈夫可以一妻多妾,丧妻之夫可以再娶,丧夫之妻在夫死未葬之前不许改嫁,否则处死。但汉律并不禁止妇女改嫁,于是很多妇女再嫁、三嫁也未遭非议,男子也不以娶了寡妇而感到羞耻。汉时妇女,上至皇帝国戚,下至

庶民百姓,都有自择佳偶再婚的自由。于是,社会上再嫁成为一种合乎常理的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四聘娶

封建聘娶婚的仪式作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贯穿于婚姻的全过程的。汉代的婚礼仪式,仍沿用《仪礼?士婚礼》中“六礼”而行,一般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程序。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表示求婚的意愿。《孔雀东南飞》中“县令遣媒来”与“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即为纳采过程的展现。纳采一般要送羊、雁等礼品。问名,若女方允婚,男方再派媒人去女家问名和生辰八字(即姑娘出生的年、月、日、时),以便测定婚姻吉凶。纳吉,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各自经过占卜。若双方八字相合,则表示婚姻成立,俗称“换

八字”。纳征,就是送彩礼。汉时送彩礼的礼品要求成双成对,且以重礼为风尚。《孔雀东南飞》中太守送刘兰芝家彩礼“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便可见一斑。请期。就是男家派媒人到女家报婚期。婚期由卦算而定。《孔雀东南飞》中“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便是。亲迎,就是迎亲、娶亲。新郎著黑礼服、乘黑漆车子亲自接新娘。汉时风俗娘家陪嫁丰厚。《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曾指着“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告诉焦仲卿,这些东西留下作纪念。这当是陪嫁之物。新郎用车把新娘迎回家,新娘并不下车,要等男家催促之后方出来,此谓“催妆”。而东汉时拜堂的仪式一般在“青庐”举行,《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即是此种风俗。

从《孔雀东南飞》中所反映出来的婚俗来看,可以说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婚姻自由”时期,但我们也不可以过分夸大这种“自由”。当时的婚姻形式中仍然是不自由的婚姻占多数,如买卖婚、童养婚、指腹婚等婚姻形式仍很盛行。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仍是主流的婚姻形式,青年男女缔结婚姻是无法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的。当时的“婚姻自由”与今天的婚姻自由是不可同日

而语的,否则,就不会有焦母的“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也不会有刘兰芝的“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那得敢自专!”,更不会发生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了,我们也就不能吟诵“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了。

王全民,语文教师,现居四川广元。本文编校:左晓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