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新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医疗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谱、发病率、预后及转归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本文主要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对当前心血管疾病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简单一一阐明。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综述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发病年龄也有所提前,这种不断上升趋势主要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改变、人口老龄化、环境不断变化等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有关,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人群健康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1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现状
目前,心血管疾病在欧洲每年造成180万人过早死亡[1],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也不容乐观。

据调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男性为1.78%,女性为1.10%,且患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

据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有2.3 亿,每 100个成年人中有 20人患心血管疾病。

全国每年因其死亡人数约350万人,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分钟就有6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 41%,居于各种死因的第一位[1]。

2 心血管疾病研究历史演变
上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快速攀升,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先后开展了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为主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以及针对冠心病为主的七国研究,针对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研究的多国监控计划等大型临床研究中心的成立,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3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3.1 主要危险因素
3.1.1 年龄和性别:总的来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女性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这样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弱化,停经和雌激素水平降低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1.2 家族史:研究表明,当一级亲属有早发的心血管疾病时,该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在此需要考察的是其一级亲属是否在较早的年龄患心血管疾病,男性在55岁之前、女性在65岁之前发生心血管疾病即为早发。

3.1.3高血压:血压升高是通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来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

fhs数据库证实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是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高血压在女性中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危险因素的排名中仅次于年龄居第二位。

3.1.4 血脂异常:常见的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l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相关性是最强、最独立的。

3.1.5 吸烟:吸烟(包括被动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通过多种机理引发心血管疾病,它能够升高血压和心率、破坏血管内皮、增加血管胆固醇斑块、增加血液凝结力、升高ldl-c、降低hdl-c、引发冠状动脉痉挛[1]。

3.1.6 缺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规律的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

3.1.7 超重/肥胖:超重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肥胖者该危险则大大增加。

体重与心血管疾病其他危险因素水平有关,降低体重可以改善血压、tg、ldl-c和糖耐量受损,升高hdl-c。

腹部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是2型
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3.1.8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患者大2~3倍。

在没有血管粥样硬化疾病的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患者中,控制血糖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及心肌梗死的危险。

3.2 其他危险因素
3.2.1大量饮酒:低到中量的饮酒对中年及以上或已有心血管疾病患病危险的人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然而相对于狂饮,只有稳定的饮酒才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3.2.2 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
和表达都有显著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低收入水平与冠心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有关。

4 心血管疾病治疗
4.1 心理和行为治疗
精神紧张及性格类型、行为因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过度兴奋、紧张、焦虑可诱发相关心血管疾病。

4.2 药物治疗
熟练掌握每种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基本知识。

在规范治疗的同时治疗方案应适当个体化,每一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体型、体质、身高、体重,这些因素往往也影响着药物的疗效。

4.3 介入治疗
经过30 余年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其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一直以来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已不单纯是既往的ptca,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为支架植入、切割球囊技术、冠脉内旋切旋磨术以及血栓抽吸术+远端保护装置、激光血管成形术及先心病封堵术等,成为了冠心病、先心病、瓣膜性疾病、心律失常以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常用诊治方法,它也必将进一步改进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2]。

5 小结与展望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很多未阐明的疾病将被破
解,不能治愈的疾病将被攻克。

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也将逐步应用于临床,新技术必将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依然有很多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总之,各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极把各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投入,患者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医疗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推进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震,陈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与展望[j].海南医学,2013,24(7):1873-1876.
[2]李晓玲,刘莉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4):314-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