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地名古迹漫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成都地名古迹漫谈(2005-05-08)

高升桥民国年间重修。《华阳县志》云:“高升桥,清康熙时(约1691年)创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民国十“年(1923年)培修。”原为石桥,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1877——1927年,字雍者,成都人)曾为此桥题名,镌刻石碑立于桥侧。今碑佚桥亡,仅存地名。

元通桥原名“古圆通桥”,为一石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桥旁原有圆通寺,清末民初(约1911年)已毁。“圆通”一词为佛教术语,意思是不偏不倚,无阻无碍。《华阳县志》云:圆通桥,“道光十年重修,宣统元年培修。”1965年,古桥仍完好无损,次年改建为平板桥。桥侧即元通场。

燃灯寺东汉墓共两座,均为武侯区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墓于1982年11月由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发掘。该墓座北朝南,长11.6米,高1.3米,分为甬道、中室、后室三部分,以青色云纹方砖、回纹方砖、草纹方砖砌成卷拱型。左门刻有汉隶“巴郡府君神门”,右门刻一门神,手持长棍。出土文物有五铢钱、铁狮、残破陶片共50余件。二号墓于次年5月发掘。该墓座西向东,其大小、内外结构悉如一号墓。左门刻有汉隶“梁离狐茂陵任君元升神门”,右门刻有“中平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距今1814年。出土文物中,以直百钱最为珍贵,对研究东汉钱币史。四川地方史都有极大的价值。此外还出土了五铢钱、残破陶片和一枚重约一克的金币。

神仙树原名为寿仙场。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名神仙树。

三教庵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 年)。供奉儒教之祖孔子、佛祖释迦牟尼。道教之祖老子,寓三教合一,劝人行善之意。民国年间,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正殿,1960年改建为小学。

红牌楼宋元时期为一幺店子,后当地人为祈求五谷丰登于民国二年(1913 年)改称“永丰场”。《华阳县志》云:“明嘉靖中(约1543年),蜀(藩)王于此建坊。北人谓…坊‟曰…牌楼”,当时藩府亦沿是称,故今俗犹呼…红牌楼‟也。”明蜀藩王朱椿在离城约十里的此地建牌坊,乃效秦汉十里长亭之意,以便接送康藏地区来朝的官员,因牌坊系用红砂石建造,政当地人称之为“红牌楼”。

九顶山蒙难烈士墓位于簇桥镇前十字路口5701厂公路旁约50米处,地名沈家桥。墓群为东西方向,成一字形排列。中间大墓为西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胡超伦烈士墓,其余每四墓一组,左右各两组,砖石结构,拱成圆弧形。每座墓长约3米,宽1.4米,墓前立碑,上书烈士姓名及生平简历。蒙难烈士共17名,

均系首批调到西南地区筹建空军的主要干部和技术人员。1951年8月23日,他们乘飞机由北京返回成都,至茂县九顶山时,因气候恶劣,飞机失事遇难,遗骨运回成都安葬于此。当时簇桥地区尚有零星土匪骚扰,为保证葬礼的顺利进行,还部署了军队。1955年7月,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为烈士立碑纪念,现为武侯区文物保护单位。

簇桥又名簇锦桥。“簇”的字义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多用农作物的秆如油菜秆、麦秆等扎成。簇桥在明代,以前为竹索桥。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02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跨度30米,中可行船,两边有石栏杆。民国年间重修之。《双流县志》云:“明嘉靖二年(1523年)培修。”桥墩所刻文字则云:“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当时广都(今双流县)民众重加修缮。”1972年改建为水泥平桥,桥旁为簇桥镇,盛产蚕丝。自秦汉以来,成都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簇桥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故栽桑养蚕业十分发达,丝织品和生丝的交易十分繁荣。唐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改称为“茧桥”。明清之际,无论是东路的资州(今资阳市),北路的法川(今三台县),南路的嘉州(今乐山市),西路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还是省外的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商人都云集于此。

李家钰上将墓园位于川藏公路广福桥侧。李家钰(1892——1944年),蒲江县大兴乡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民国三十三年5月21日在河南省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遗体于6 月初运回成都,安葬于此处。墓园竣工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966年秋季被“红卫兵”毁坏。1984年5月重建,然已非昔时旧貌。

磨子桥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年),因桥面刻有磨槽状花纹,故名。一说是桥下有水碾,俗呼“磨子”。桥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仅存地名。

衣冠庙庙后土堆相传为蜀汉忠义侯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庙内设戒毒所,羁押吸毒犯。后庙毁墓平,仅存地名。

桓侯巷桓侯为张飞封溢。巷内有张爷庙(又名桓侯庙),为清代成都屠宰业所建,因张飞是杀猪匠出身,故屠宰业均祀张飞。庙后有张飞衣冠墓,墓东一泓碧水,名放生地。“文革”中,墓改建为防空洞,地亦不存,遗址今为小学。

黉门街(包括国学巷)黉门乃学宫大门,古代读书人考上秀才,称为“身入黄门,天子门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战功赫赫的陕甘总督杨遇春(1761-1837年,崇庆州武举人)告老还乡,皇帝特于此处御赐一座园林别墅,内有观稼亭。宣统二年(1910年),杨氏后人将此园林别墅捐出,作为存古学堂校址,学堂内设四先生词,把宋代四川著名学者范景仁、范淳甫、张南轩、魏鹤山。学生来源在举人、贡生、秀才、监生中择优录取。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四川国学院。民国十九年(1930年)并入四川大学,原校舍的一半改建为济川中学。即今成都十六中。

老马路原为城郊田野间通往太平南街之老马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难民大量涌入,遂有人于此购地建房。然至解放前夕此地仍是菜圃多,民居少。直至60年代一环路建成后,始逐渐改观。

四维村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古代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做人之准则,又称“四维”,语出《管子·牧民》。村以此为名,寓弘扬祖国传统道德之意。

九如村《诗经·小雅·天保》云:“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中连用九个“如”字。用作村名,有祝贺福寿绵延之意。

机投镇前蜀王建、王衍曾在此大兴土木,营造皇家梅苑御园,并常来此地设宴赏梅。机投镇的得名缘于街头一桥墩形似织布机头,后谐音为机投。机投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桥成后,桥侧即形成集市。1960年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墩系条石所筑。

金花镇又名顺江场。金花桥建于明代,横跨江安河,为九孔石拱桥。《双流县志》云:“金花此地,自古以来为藏卫要冲,休憩之所。桥下深潭,清澈如镜,时有映月散彩,故又称之为…金花夜月‟,为一胜景。”金花桥下有著名的金花堰,是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关闸时,千米长、百米宽的水面一平如镜。若逢秋高气爽,明月朗照之夜,但见粼粼波光,映月溢彩,静影沉壁,衬托看两岸的万家灯火,那恬静的夜景实在美丽!

此地空气清新,一派田园风光。春日千顷黄色菜花,灿若云锦,清香袭人。炎夏荷花争艳,蛙声如汇,令人暑意顿消。秋日稻浪千重,一片金黄,令人悦心赏目。实为居家休闲和近郊旅游的好去处。

刘湘墓园即今南郊公园。建于1941年,占地115亩。总工程师为时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杨廷宝教授。墓园仿北京清陵建筑风格,线条对称。当时以牌坊门为正门,门前为小桥流水。桥为石质,栏柱上雕有云纹,与北京颐和园长廊云柱相似,经历了六十年风雨的侵蚀,已出现朽坏。

桥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汉白玉石刻“刘故上将神道碑”。字为龚泽博书,碑文为杨庶堪撰。碑在1965年被毁。

牌坊门上刻“刘故上将墓园”,石质坚固,雄伟壮观。从牌坊至闹坊(俗称三洞)的大道两侧的柏树,均为当时四川军政界的风云人物张群、张澜、吕超、邓汉祥、刘文辉、邓锡候、潘文化、唐式遵、熊克武、王统绪等手植。

阙访为牌楼式建筑,红墙绿瓦,正中悬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匾“永念忠勋”,背面正中悬有蒋介石题匾“英姿飒爽”。阎坊左右为两座碑亭,一座为四方形,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