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人的代表。苏生在北宋,辛活在南宋。虽然都是豪放词人,但是两个时代两个词人的词风还是有区别的,苏有北宋独特的风格,辛有按送特别的个性。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相同的一面。两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是豪放词,东坡词和稼轩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苏洵就是大文豪。苏轼考科举,中进士,他一扫五代、宋初词坛的艳曲,改为描写士大夫生活情趣的豪放词,俨然是个“衣冠伟人”。苏轼是个很达观的文人,几度作官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45岁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的个性使得他的豪放风格是洒脱的。他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给人的感觉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生于外族占领区,天生一副英雄的相貌,又智勇双全。辛弃疾自小就决心要为民族雪耻要为大宋恢复中原。他不是科举入仕,年轻时就轰轰烈烈参加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南归后做官。但是他所任职都不怎么高,且经常调任,这使他无法在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他抱负远大,却无从实施,胸中难免会有股郁结之气,这种不平感只有在他的词中加以表达宣泄。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含着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他是一个很传奇的人,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又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么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民族仇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辛弃疾词不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苏轼词也不可能有辛弃疾词的豪健悲壮,因为苏轼始终还是文人,而辛弃疾又是军人。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气魄宏大,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

《念奴娇》是苏轼被贬黄州路过赤壁时所作。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故垒”两句,点出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江山如画”,明白确切地提供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地灵人杰,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奸雄曹操、驰马射虎的英雄孙权……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遥想”领起五句,塑造年轻能干的将领周瑜形象。“小乔初嫁了”,美女

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潇洒。“羽扇冠巾”可见周瑜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水战,精切概括整个战役胜利的场景,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惨败之势形容殆尽。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势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有志包裹的情怀大相抵捂,故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顿生感慨,叹惋光阴。然而人生几何,不必让闲愁萦回我心,还是喝酒赏月吧。词人襟怀超旷,善于自解**,所以来个“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是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词人“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任务说起。京口是孙权所设重镇,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于此。词人一开始就想到孙仲谋,只是无处可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孙权等人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现已无存。刘裕以京口为基地,起兵平定东南,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这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效法其父,于是就“元嘉草草”,还有“封狼居胥”之意,结果呢,“赢得仓惶北顾”。刘义隆的例子隐喻现实,伐金需作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从词人南归到写《永遇乐》,正好过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说是在北固亭北望,仍记得四十三年前在扬州路参加战斗的事。过了四十三年,人已苍老,而壮志依然未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词下”三句,表示自己隐忧:若不尽快谋求恢复失地,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可能要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词人人老爱国之心不老,用廉颇事作结尾便是明证,这是与苏轼不同的明显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