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在你死后墓碑上要写什么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希望自己死后,你的朋友、家人们会如何记住你?
他曾经是我的东,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
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
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吟,
我以为爱可以不朽:我错了。
W.H. 奥登,《葬礼蓝调》没错,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我们总是会尽量避免谈论死亡,更害怕去面对死亡。
尤其在华人文化中,死亡更是被看作一种禁忌。
我们对死亡讳莫如深,哪怕只是脑海中闪过一个与之有关的念头,都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Chan, Chan,Tin, Chow, & Chan, 2007)。
如果一个人生了重病,总是会有人说“你不要胡思乱想”,这里的“胡思乱想”指的不是别的,就是死亡。
但其实,随着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的普及(例如,写下一段话作为自己的墓志铭、给逝去的亲人制作纪念册等等),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接纳和开放。
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葬礼是人们在生前就预先安排并支付的(Dugas, 2003)。
而在香港和台湾地区,那种带着欢笑和祝福的告别式也不再只是电影里才有的桥段。
今天,我们也想坦然、直白地和大家聊一聊死亡。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死亡?当我们经历身边人的死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刻意地遗忘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和逝去的他们仍然保持某种“联结”?
什么是死亡恐惧(Death Anxiety)?
一个人的死亡或者说离世,意味着Ta生命的终结。
死亡恐惧,指的就是困扰着人们的,对于临终和死亡(death and dying)的恐惧。
它不仅仅指的是当人自己在面对死亡时所感受到的恐惧,也包括了在谈论或者想到死亡时所感受到的恐惧(Farley, 2010)。
心理学家Robert Langs(2004)又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进一步细分为:
1.自身死亡恐惧(Predatory Death Anxiety)
自身死亡恐惧,指的是当人们自己在面对危险情境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在大自然中,动物在面对捕食者的威胁时也会产生这样的应激反应,以便能够警觉地应对威胁,并生存下来。
但不同于动物的是,人还会表现出否认(denial)、愤怒、绝望等其他的情绪和感受。
这些都是人在应对恐惧时的正常情绪反应,也是潜意识中帮助消除人们内心焦虑和恐惧的一种自我防御手段。
例如,当人在确诊癌症时,就会出现一种害怕自己很快就会死去的感觉。
Ta 会表现出“否认”——“不不不,一定是国内的医疗技术不够先进,肯定是误诊。
一定是弄错了,我不会死的”;“愤怒”——“为什么是我,老天为什么
这么不公平”;“绝望”——“反正都是将死之人了,也没什么好治的,回家等死吧”。
2.他人死亡恐惧(Predation Death Anxiety)
在自己可能对他人造成威胁或伤害时,人所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又被称为“他人死亡恐惧”。
同时,这种恐惧也伴随着个体内心的愧疚感。
例如,告知病人和家属坏消息,通常被医务工作者们认为是最困难的任务。
他们一方面要接受现代医学(自己)的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被迫承担着“可能对他人造成(生理上或精神上的)伤害”的责任。
这就会让他们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3.存在主义死亡恐惧(Existential Death Anxiety)
存在主义的死亡恐惧,指的并非是人们面对特定的外在威胁时所产生的恐惧感,而是当人们意识到,对于自己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人而言,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时,所产生的普遍意义上的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感。
在面对“存在主义死亡恐惧”时,人们通常都会通过否认或遗忘(obliteration)来帮助自己降低恐惧感,这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本能。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种自我防御会发生破碎。
——也许是和死亡相关的创伤事件,也可能是一些很细微的瞬间里出现的濒死体验,或者是由于其实对整体的生活十分不满和焦虑、但并不愿意面对,而潜意识“选择”了死亡这个看似比较寻常的主题来解释自己体验到的焦虑感。
这种情况下,当整体生活满意度提高,死亡焦虑也会得到缓解。
不仅仅是那些正在面对自己或亲友临终的人,我们所有人都会产生这种对死亡的恐惧。
而我们在面对这种恐惧时的本能反应,就是避而不谈、忽视不理。
我们为什么恐惧死亡?
1.对死亡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死亡恐惧
Speece 和Brent(1984)认为,个体对于死亡的成熟的认知,包括了这几个方面:
认识到死亡是无功能的(non-functional),意味着生物功能的丧失、生命的终止;
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即人死不能复生;
认识到死亡是普遍的(universal),这世上的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去;
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我们并不能通过任何手段,来避免一个人(最终会)死亡。
通常情况下,人在9-10岁之后,就能理解死亡是无功能、普遍、不可逆且不可避免的(Mak, 2010)。
也有些时候,生活中经历家人朋友的离世,也会让一个人更早地认识到死亡的这些特点。
因为一个人死去,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和珍惜的家人朋友朝夕相处(不可逆),不能完成自己还未完成的心愿(无功能),但每个人却都会死并且不可避免地会死(普遍性与不可避免)。
但当意识到这些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死亡”与“丧失、分离”关联起来。
我们对丧失与分离的恐惧,就会转化成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下文会详细说明)。
除此之外,我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进而影响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例如在文化中,有着各种关于死亡的迷思(myths):
死亡是不吉利的,数字4与死谐音,因此也是不吉利的
民俗传说中对于地狱以及恶鬼的描述,仿佛人死后有可能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遭到痛苦的折磨
丧礼中只能有黑白两色,参加丧礼的人都应当表达自己的悲痛和惋惜(“哭丧”、“奔丧”),任何明亮色彩的着装或积极的情绪都会被看作是对逝者的不尊重等等。
因此,我们从小就会觉得,提及死亡是会倒霉、招致厄运的,死亡是被恐怖和悲痛的事物包围着的。
也许还有人也参加过亲人的丧礼,但也都是阴沉、压抑的。
这些都加深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2.因为过去的遗憾,而恐惧死亡
过去的遗憾(past regrets)指的是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曾经失去过一些人,并且,我们心中还有许多未尽的哀伤与遗憾(Tomer & Eliason, 2008),比如来不及见ta最后一面,来不及说出口的爱,来不及带ta去实现梦想等等。
有越多关于过去的遗憾,我们就越害怕有可能会永远地失去身边的家人或朋友;但在认知上,我们却都知道人终有一死,失去是不可避免的——这会让我们更害怕死亡。
3.因为对未来的害怕,而恐惧死亡
当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会和珍惜的家人或朋友永远地分开,这不免会让我们想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为亲人朋友付出的不够多,这些就是我们“未来的遗憾”(future regrets)(Tomer & Eliason, 2008)。
如果我们有越多未了的心愿,我们就会越害怕与这个世界、与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分离,但死亡却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会让人失去物理存在的,这让我们感到恐惧。
4.对生死的迷茫让人恐惧死亡
Tomer和Eliason(2008)认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比如遇见一个人的意义、完成一件事的意义、保存一个物件的意义等等,寻找这些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去接受生活中偶然出现的人事物,获得一种掌控感。
同样,了解自己活着与死去的意义,也会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反,如果对自己“活着或死去”的意义感到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又为什么而死,一旦面临死亡的威胁,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失控感,就会让ta产生对死亡强烈的厌恶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