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夫熊猫》到中国水墨动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功夫熊猫》到中国水墨动画
王洪伟
2008年6月20日,由马克·奥斯本(Mark Osborne)、约翰·斯蒂文森(John Stevenson)执导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中国全线上映。
故事讲的是熊猫猫阿宝(Po)是鸭子父亲一直以来的期望,这个血液里都流淌着面条的家族,自从祖先从一头猪手里赢来了面馆后,就靠它发家致富。
然而阿宝好吃懒做,不理会父亲苦心。
一天,和平谷举行比武,为求选出龙战士学习秘笈来对抗雪豹太郎(Tai Lung),阿宝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龙战士,得到乌龟大师(Oogway)带领,前去跟浣熊师傅(Xifu)学艺。
然而五大高手的绝技已让阿宝瞠目结舌,不仅他对自己没信心,浣熊师傅对他的能力和潜质也深表怀疑。
那边雪豹太郎逃脱千名动物看守越狱来抢夺武林秘笈,一路势如破竹。
后来乌龟大师仙去,在浣熊师傅的教导下,阿宝终于成为龙战士打败太郎,保卫了和平谷的故事。
第一次看完影片,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这是一部中国动画片,因为第一眼看到电影的名字就感到很亲切。
从电影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的两大中国元素:一个是由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先生创造的英文词汇“功夫”(KUNGFU),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除此之外,影片的打斗场面、建筑物风格、唯美的山水画画面、婉转的二胡等民乐配乐,都会令许多人误以为这是我们的一部国产动画。
然而,人们又是最容易被表象迷惑双眼的。
当我们冷静下来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并不是我们中国动画的风格,这是梦工厂的杰作。
但其实与以往的好莱坞动画电影相比,梦工厂的这种中国风格的改变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正如他们也曾经拍过《埃及王子》和《花木兰》一样,其实质乃是在中国外衣包裹下的西方内核。
我们不禁感叹:西方人何以会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研究的如此透彻,应用的如此自如,甚至连我们自己拍摄的同类作品都从未收到世界各国或者本国人的如此欢迎?
据了解,影片从2005年9月24日开机至在美国全线上映,历史长达两年半有余,可见好莱坞梦工厂对影片的制作子精良。
影片的制作人员也极其国际化,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以色列等多国人员参与演出和制做,功夫场面也由在剧中为“盛怒五杰”之一的灵猴(Monkey)的配音者成龙严格验证,影片的美术总监曾经潜心研究中国艺术长达8年。
据官方报道,影片制作成本达1.3亿美元,宣传成本竟也达1.25至1.5亿美元,截至到8月10日,全球总票房为$561,342,426。
除了大投资大制作以及好莱坞的成功商业运作外,就影片本身来说,《功夫熊猫》何以会轻而易举地俘获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老幼的心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唯美的视觉冲击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拿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的国画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国画讲究意蕴,讲究意境,讲究诗书画人合一。
国画总体追求写意,比如郑燮(郑板桥)寥寥数笔、题字、落款,一幅《风竹图》跃然纸上。
看似简单的国画,其实内蕴丰富。
竹子表气节,而风中之竹更表身处环境的无助与孤零。
画家个人的特殊社会和人生经历在画中的表达,更能使作品内涵丰富,产生历史与人生的质感。
国画讲究用墨,只有这一种颜色,运用浓、淡、干、湿、焦等各种技法,便可以表现出厚重、轻快、飘逸、锐利、柔和、节奏等各种感受。
齐白石大师说,作画(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与国画的写意相反,西画总体风格讲究写实,善于运用光线
的明暗、线条的疏密来表现事物。
国画的这种风格特性与我们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道德等等都是息息相关。
很多海外的华人在国外居住了很多年的,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有很多仍然不改东方人的生活习惯,中国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形态是西方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领悟的。
好莱坞的商业头脑是世界上任何同类机构都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在好莱坞的动画电影中,我们还谈不到“蒙太奇”或者“长镜头”之类的概念,因为那是电影拍摄技巧和形式表现方面的问题。
就《功夫熊猫》而言,他的成功恰恰在于好莱坞的商业敏感性。
2008年是中国年,《功夫熊猫》恰好抓住这个时机,故事从头到尾彻底以中国审美中经常出现的的云雾缭绕,仙境般的山水画、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等中国传统建筑、延绵起伏的山岭、飘逸虚幻的桃花、标志性的瓷器筷子鞭炮针灸气功点穴、盘龙绕风的柱子、无处不在的汉字等具体形象元素,是影片极具东方气息,所以我们才会一相情愿地相信这是好莱坞专门为我们中国人打造的视觉盛宴。
正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功夫熊猫》是好莱坞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然而,从影片在中国的热播来看,我相信中国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爱意,尽管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进行过抵制活动。
然而,我认为《功夫熊猫》在视觉上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只是学到了中国文化的皮毛而已,虽然影片的美术总监对中国艺术有长达8年的研究,但他并不可能完全理解中国文化,他所理解的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东西而已。
这也正如国画与西画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性一样,《功夫熊猫》的思想内核仍然是西方的。
此外,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3D技术,更是为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增色不少。
独特的民乐配乐给我们带来的东方魅力
自从有声电影发明以来,好莱坞的巨制电影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对音乐的运用极其到位。
比如《勇敢的心》中苏格兰风笛的响起,把华莱士在断头台上用生命喊出的最后一句“自由!”(“freedom!”)时的英雄悲怆命运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崇高”。
其他诸如《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等大制作的片尾曲都堪称音乐史上的传奇。
据说《功夫熊猫》在配乐上运用了庞大的中国民乐阵容,唢呐、箫、二胡、古筝、木笛、锣鼓、木琴等一一上阵。
也许很多人多这些乐器的音色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至少对乌龟大师圆寂的那个场面记忆犹新。
乌龟大师在桃树下告诉完浣熊师傅阿宝一定能打败太郎,他说:“也许它可以的,如果你愿意引导它、滋养它、相信它。
”(Maybe it can if you are willing to guide it , to nature it , to believe in it . )然后乌龟大师在无数飘零的桃花中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
此时的背景音乐正式我们国人所熟悉的典型民乐二胡。
二胡凄美婉转的音乐特色正适合睿智的老者仙去时的悲情,使观众的感情进一步生发。
除此之外,打斗场面的密集鼓点、热烈场面的唢呐、安静场面的萧等乐器的运用,都尽显了最具神秘色彩的东方音乐魅力。
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电影符号学家克斯蒂安·麦茨曾经把电影符号学与分析学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探索电影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途径。
他说:“我们的目的是用‘想象的能指’这个来指一些仍然还很为人所知的研究途径。
按照这种新的研究途径,‘电影的运作’深深植根于由弗洛伊德学说充分阐明了的管扩的人类学图示之中。
”这就是电影具有现实、梦、幻想的三重奏,并存在着一种包含“入片状态”的特殊形式。
而在《功夫熊猫》中,让我们进入“入片状态”的特殊形式正是影片中让我们兴奋的电影符号。
比如:“功夫”一词正是我们的中国文化在现在的世界范围内其他各个国家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的所有了解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汇,也就是所说的电影符号。
其
他诸如熊猫这一电影符号,正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电影符号给观众带来的“入片状态”便自然而然形成对本族文化认同感,以至于对影片的认同感。
说到这里,想起了最近刚刚在中央一套热播的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
得益于网络给我们到来的方便,有幸提前看完。
这是一部讲述一代武术大师李小龙先生一生的传奇故事。
据说这部电视剧投资超过5000万,有30多个国家的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其中好莱坞有10多个,在国外相当受欢迎,海外版权售价高达10万美元一集。
该剧尚未播出,已发行到欧洲、美洲、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多项中国电视节目海外销售纪录。
李小龙掀起的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堪称20世纪的文化奇观,他被誉为中国功夫第一名人。
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世人叹服,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和电影两座高峰的世纪巨人,他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
李小龙充满生命力的三十二年人生,如同一颗彗星划过国际武坛和影坛的上空,虽然短暂却无比耀眼。
随着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内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作为正式项目的中国武术,必将在世界体坛再度掀起一阵强劲的中国功夫热。
而作为人们心目中的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这部重现李小龙的传奇人生的电视剧也将再次成为国人和世界龙迷关注的一个文化热点。
香港武侠片故事情节的借鉴
现在,我们都比较流行说:越是富于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有国际性,或者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以往好莱坞的电影在叙事上旺旺包含一条连续的因果链,事件的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成为动因,而叙事的过程就是这些欲望和需求如何被满足或时间的过程。
《功夫熊猫》的成功也显示了好莱坞电影在对外国文化题材选择和拿捏上的精明。
中国第一部公认的电影是拍摄于1906年的《定军山》。
如果从1906年算起,中国电影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是不可掩盖的。
可能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香港电影于大陆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大陆电影往往偏重于文艺性,更特殊的如文革时期拍摄的“样板戏”。
我们暂且搁置对“样板戏”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电影类型的艺术性的争议不谈,我一直都是反对政治指挥艺术的,但艺术可以去表现政治。
翻开古今中外历史,由于政治指挥艺术造成的艺术思想和表现的僵化、流于形式的例子举不胜举,更有甚者在一些政治运动中,大量的艺术家的生命都葬送于此。
而我为什么说艺术可以去表现政治呢?艺术往往是由于追求真理、自由、光明、民主、平等才去表现生活,表现政治,艺术对政治的表现形式往往也是无声的呐喊,只有正义的、公认的伟大艺术才能被发展和提倡,成为经典,所以艺术表现政治却不像政治指挥艺术带来的弊端那样大。
这是题外话,我们还是回到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更趋于商业化、市场化,这与好莱坞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功夫熊猫》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以李小龙、成龙、周星驰等为代表的香港电影的影子。
包括影片的故事情节在内,也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只是一个典型的无名小辈误打误撞,经过高人指教后打败邪恶势力,终成大事的中国早期很多武侠电影的叙事。
而在幽默搞笑方面,影片更是借鉴了成龙的喜剧武打风格和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
比如浣熊师傅训练阿宝用筷子抢包子的打斗片段中,对于身边的筷子、碗、拐杖等道具的运用,都是成龙电影的招牌风格。
在影片开始第一幕,阿宝梦中成为大侠时,酷酷的低头不语正要与敌人打斗,而其实侠客帽子下的阿宝其实是在吃东西;虎妞(Tigress)正与阿宝严肃认真说话时,阿宝突然做了一个极度搞怪的鬼脸后迅速晕倒,原来是被螳螂(Mantis)针灸扎错了穴位导致面瘫所致;阿宝战胜太郎后去找师傅,师傅在慢慢说完看似结束生命的话后慢慢闭上眼睛,阿宝大叫:“师傅别死!”,此时师傅突然睁开双眼大吼:“我没死笨蛋!我是在享受着宁静的气氛。
”等镜头,都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相当神似。
而不用多说,香港武侠电影和无厘头喜剧早已被我们所接受,我们又怎么能不接受《功夫熊猫》呢?
极富中国式哲理的经典台词
在中国电影中,年高望远的老者一般都是智慧与神圣的化身,而《功夫熊猫》中这位智慧的化身就是乌龟大师。
如此多地运用中国式的哲理丰富的台词和中国传统学说思想的故事情节,是我们在以往任何一部好莱坞动画电影,比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界》中难以看到的。
这样的经典台词在剧中比比皆是:“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这就是为什么叫做‘现金’了。
”(Yester 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存在即合理”(There are no accidents .);“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
认为它特别,它就特别了。
”(The secret ingredient of my secret ingredient soup is...nothing.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
据新浪网的一个调查“你关注《功夫熊猫》的原因”,共有27434人参加,结果显示因为“动画加功夫喜剧”的占46.64%,因为“主角是中国国宝熊猫”的占30.41%,因为“故事本身吸引人”的占18.43%,因为“中繁多好莱坞巨星配音”的占4.52%。
可见大家喜欢《功夫熊猫》的真正原因在于影片本身所具有的香港功夫喜剧的特点。
《功夫熊猫》的不足之处
《功夫熊猫》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乌龟大师圆寂的桃树,我们知道桃树是不能同时开花和结出那么大的果实的。
另外,看过影片的英文原版的人都会知道阿宝叫浣熊“Xifu”,而乌龟大师也叫浣熊“Xifu”。
当阿宝打败太郎后,“盛怒五杰”拱手称阿宝为“Master”,此时阿宝突然想起浣熊师傅,于是情不自禁说了一句“Master Xifu!”从这里看来,显然制作人员是把中国的“师傅”一词看作具体的名字,在他们眼中,“师傅”一词似乎要比“大师”更小一些。
若把“Master Xifu”翻译成“师傅大师”似乎有些牵强,但若果翻译成“师傅师傅”那就更是笑话了。
由此也可看出美国人是并没有完全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
经过几个月的热映后,《功夫熊猫》也给我们到来了很多思考。
很多人从保护国产角度抵制《功夫熊猫》,幸好四川后来又恢复了《功夫熊猫》的上映,因为我一直反对从政或者其他目的对文艺的指挥和干涉,这样的地址活动也有些过于盲目排外和心胸狭窄。
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才能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发扬光大,而不应该是“家丑不可外扬”或者“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
中国水墨动画
说到国产动画,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动画。
也许很多人对“中国水墨动画”这个概念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们,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人,一定会记得一部叫《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不是平涂,而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
水墨动画片为中国电影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它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
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水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后来,相继也拍摄出了《鹿铃》、《牧笛》、《山水情》、《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鹬蚌相争》等一批优秀的水墨动画电影。
但是,现在的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据说“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
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
”因此,现在的中国水墨动画与现代电脑技术制作的动画大工厂相比,完全是手工制作的性质,明显具有“小作坊”式的落后之处。
今天,当我们一谈到日本动画时,我们便在脑海中会出现眼睛占去面部三分之一的动画人物形象,一谈起美国动画,便会想起《猫和老鼠》中人物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但是我们谈到中国的动画时,我们会想起什么?我们中国的动画风格在哪里?我觉得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能代表我们中国动画独特与其他国家动画风格的,就是中国的水墨动画。
而且我一直觉得中国水墨动画会有很大的生命力。
也许我们现在谈起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与技术。
但是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不断提升,这两个中国水墨动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一天将不再成为问题。
据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动画技术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机密的后果就是再也没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他、去研究它、去发展它、去创新它。
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人把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生命力强大的伟大艺术剧种继续研究下去。
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技术,如何改革与创新,如何在全世界推广,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