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
[摘要]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与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分段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能否顺畅衔接,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文章从项目的组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教学组织管理及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提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衔接机制
一、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产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制度,加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强化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目前,江苏、海南、山东、浙江、广东、重庆、河北等一些省市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职业教育的自主权,先后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行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与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衔接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指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纵向衔接分段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黄贤君在《中高职与本科高校衔接更畅通》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分段培养的具体模式、各种模式的实质与人才培养目标、试点院校层次资质要求、专业要求、试点规模与范围等。2012年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在进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试点的探索与实践。例如,201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共26个项目分别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5个试点区的一些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先行试点。
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本质
(一)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给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技能可持续学习的机会。分段培养不同于以往,它取消了中高职毕业生升入应用型本科的统一考试,改为中高职对接本科,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只需通过重要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水平等级测试的转段审核即可。这种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避免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是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为特色,以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
(三)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是一种中高职到本科贯通的教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层次,二者是纵向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二者是横向关系。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是一种中高职到本科贯通的教育模式。
三、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和衔接建议
各省市在探索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试点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一些新问题。正如姚雪青所说,对高校而言,试点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教育改革,更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在配置师资、设置课程体系、制定考核办法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3+2”“5+2”或“3+4”的学历嫁接,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即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或七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
(一)建立管理机制,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为了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要制定针对各种具体分段培养项目的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协商、共同设计、深度合作的原则,由高校与中高职学校共同分段组织实施。首先,要成立“项目指导小组”,由高校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高校教务处(副)处长任副组长,负责研究、制定教学管理与监控各项政策,决定工作中的各项重大事务,下设办公室,
设在教学研究科,负责试点工作常规管理,处理日常事务。其次,各试点学院成立由教学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各课程组教师(含实践)为成员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负责试点班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工作。试点班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应归属学院,要成立由教学院长任组长,相应课程负责人任副组长,课程组成员为组员的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强化试点班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实现与本科阶段的无缝衔接。各试点学院与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分段培养目标,构建系统而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编写具体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实践能力具体要求等。高校必须得到中高职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双方定期进行讨论和磋商。在中高职培养阶段,高校项目相关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中高职学校关于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二)构建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中高职与本科阶段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方面能否科学合理地对接。因此,构建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置应遵循“夯实基础、放宽口径、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的原则。一要重视重要基础课,重要基础课主要包括英语、语文、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要在保证“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要保证基础文化课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普通高中的中等水平,以弥补普通高中层次教育的缺失。二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保证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中职期间,主要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一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一些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思维相对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夯实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相应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在高职期间要注意专业理论课的比重,这是适应岗位内涵变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加大专业技能课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另外,在课程中还应注重创造性智力技能内容的设置。高职升入本科后,重要基础课不再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开设一些本科毕业前还未开设的课程,与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大三、大四阶段的专业课程保持一致。中职生升入本科后重要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设与普通高中生升入本科后基本保持一致。
(三)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1.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目标。专业应用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规范的、系统化的实践训练过程,应该贯穿于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注重理论基础知识“足够、扎实”和实践技能“相对完整”的有机结合,注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