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统整之我见

钱焱

“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5月8日到9日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在溧阳实小省基地活动中,耳边反复响起的就是这个名词。在各校的理念阐述活动中;在各类学科的教学展示过程中;在研讨沙龙活动中;在专家博士的主题讲座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很多对这个名词的生动的语言和肢体阐述。有人质疑,有人认同,也有人不知可否。然而,就我本人而言,这个名词却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因为,很多年以来,我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方式,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叫“课程统整”,我一直喜欢叫它“系列研究”。经常是在学习一个音乐的时候,我会延伸拓展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此次溧阳之行,只为了确认我的这一理念,并给它一个崭新的头衔:课程统整!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研究员万伟博士的一个观点:

“统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方式,是要善于抓住总体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局部的认识。统整课程是弥补而非取代分科课程。

这是一个客观的观点,不是一边倒的“砍伐式”研究。很多时候很多人习惯在一个新事物出现后就急切地要将以前的种种都砍掉,好像这样才算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岂不知,盲目的行为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比如: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程理念”,激动的部分专家楞是要去除掉音乐课堂中的“双基教学”,不用练声,也不许唱歌谱,一味地只要孩子开心快乐,甚至连必要的一些知识类和德育类的语言也不能出现在课堂上,要隐喻,要“润物细无声”!而几年下来,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几个音都唱不准,声音的音色、音乐知识的掌握就更不用说了,一问三不知。这就是偏激!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跟风,没有自己对本学科课程本质的理解,最终导致的是自己走上教学的“悬崖钢丝绳”。而对于这一批学生来说,便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记得在05、06年学校开始要求进行“校本课程”研究时,我选择的便是“音乐鉴赏”课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学生在选修我的这一课程时,能弥

补在音乐课上无法了解到的更详细的相关知识。并由此设计出了很多节现在看来带有“统整”意味的教案。比如《聆听贝多芬》、《进行曲系列鉴赏》、《圆舞曲系列鉴赏》、《波尔卡系列鉴赏》等课题。在这个授课过程中,我就不再单纯主讲哪一个曲子了,而是从音乐创作背景,到作曲家生平介绍,到曲子所涉及到的民族、国家等的一些人文、环境等这些外围的介绍,再引出所讲的主要作品。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外在与内在完整结构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对一首曲子的熟悉。其实,在当时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我的这个教学方式并不是很受肯定的,因为看似东拉西扯的东西太多了,也有“填鸭式”的嫌疑。但是,我坚持相信,课堂中有些知识是不能割裂开来称述的,有些内容是必须要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来教授的,课堂本身就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转接给学生的一个平台,一味地让学生自主,试问:没有应有知识量的储备,学生如何自主?当然,有一点是肯定要老师花心思动脑筋的,那就是如何将我要说的东西在学生乐意听的情况下开讲?我的答案是:教师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口才,将我们需要讲述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表述给学生,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于是我尝试将这样的方式融进我的日常欣赏教学,往往是一首欣赏曲的第一课时我就会将与此相关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创作背景、人物介绍都统讲一遍;或者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给学生们听。于是又出现了两节典型的课例:《昆曲——最美的声音》、《品味古琴》。在这两个系列教学中,我不仅将相关音乐给学生进行了赏析,更是把与此相关的故事、背景、作者、历史统统融进了讲述中,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啊!于是,课后就有人直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了。

统整,除了把可能涉及到的学科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叫统整,它也可以是发生在一个学科中。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学科综合”也有很大篇幅的阐述: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根本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而其中最强调的一句话是: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也就是说,再综合再统整,本学科的特点是不能忽略的,不能因为欣赏《运

动员进行曲》就只管让孩子们来做踏步走的活动而不去分辨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此类音乐的其他相关要素吧?事实证明,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融合;与此同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艺术之间获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再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之间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称为可能。

我认为,音乐学科最好统整的就是与其他艺术类的结合教学。比如:在上戏曲单元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一些戏曲经典片段,或是学做几个戏曲基本手势、步伐,或是了解几个中国戏曲中的领军人物的事迹等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和热爱之情,这样的统整自然流畅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学习到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时候,可以结合各类少数民族舞蹈和歌曲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不同族系的艺术形式。

课程统整,就和以往出现的“分层教学”等各类教学变革是同样的意义,它不是要让老师们手足无措地急于在课堂上改头换面;也不是想让老师们一味地将理念层层叠加,然后一股脑地实施在学生的身上。它是在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敏感的内心,要通晓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标准,更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各类素养,及时感受孩子们的所需所求,带着对教学无限热诚的心灵,为我的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有感于2015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