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精深的饮食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璀璨的中华烹饪技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二)丰富的烹饪技术

烹饪原料广泛、多样,并且物尽其用,无论原料是动物还是植物,在中国厨师的手里均有所用。“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烹饪技术中的优良传统,例如,在江南一带用青鱼的肝和肠可以烹制出“青鱼颓肺”“烧卷菜”等名菜,用鱼的鳞片融化后做成的“水晶脍”都是化废为宝的实例。

(三)多样的感官享受

中国的饮食要满足胃、嘴,甚至还要满足视觉、嗅觉,所以中国菜的真谛就是“色、香、味型”俱全,还包括营养的方面的要求。人们给乡间菜肴赋予美丽的传说,借以提升菜肴的文化品位,一道普普通通的白菜豆腐汤,如果没有“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名,如果没有附缀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怎么会让人回味呢?

四、食道求索

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就是贯穿和渗透于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必须遵循的根本,最重要的规律和准则,也是饮食制度的根本所在。

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饮食方法也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中国人喜欢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就是因为这份节气表是农业时代流传下来的秘密菜单。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哲学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说到底,就是要求人们顺应天的节律进食,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膳食结构的平衡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养、助、益、充”指的就是膳食的结构,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气味合而服之”这是传统营养学的关键,“气”为阳,“味”为阴,“气味和合和服之”指的是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方能补精益气,才能有利于健康,这是因为如果偏重焦苦之气味,则会增火化,如果偏重咸腐之物,则会

增寒化。

3.五味调和的艺术

“五味调和”是中国古老的调味理论,明代李时珍总结:“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和五脏之气也”,这阐发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与影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传统的酸、甜、苦、辛、咸五种单一的味感,其中的“甜”,既是“甘”的同义词,即不带任何刺激的正味,又是减少刺激的佐味道,而酸、辛、苦、咸四种味如不调和,进入口就会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性,所以要“和五味以调和”,达到味之和谐感,以符合人的味觉要求。

2015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