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 ( #答陆原静 ∃ )。
不论是先秦儒家倡导的较为温和的以义制利, 还是宋明理学力主的较为极端的去欲存理 ( 义理 ), 抑 或是戴震等人宣传的综合折中的以义节欲 , 其共同的思想倾向均是要求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纲常要求, 个人利益符合社会利益, 坚持社会至上、义务本位。当然, 将 义 ! 完全等同于 公利 ! 有失偏颇,
言 , 当己与他、己与群发生矛盾冲突时, 儒家主张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 #论语
其一, 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而创制的。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位、关系定位, 通过正名 , 达到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孔子说 : 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 足。 ! ( #论语 ( #礼记 子路 ∃ ) 孔子还指 出:
样必须由社会伦理赋予崇高意义。假如说
阳货 ∃ ) 。不去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道义, 如见死不救, 就不 泰伯 ∃ )。智在先秦儒家那里被 五 离娄
仁勇 ! 并举的、用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准则而得到重视 , 并被后来的董仲舒纳入 智之实 , 知斯二者 (仁义 % % % 引注 ) 弗去是也。 ! ( #孟子
仁 ! 的最基本含义。孔子还从其他不同层面阐释了 泰伯 ∃ )。就
位主义特征 % % % 孝亲和敬兄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 :
孝悌也者 , 其为仁之本欤 ! ( #论语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 ( #论语 里仁 ∃ )就
仁 ! 的价值和意义而言,
孔子十分推崇仁 , 认为只有具备了仁性, 才能成为扬善抑恶的伦理人 , 才能成为舍己为人的君子, 他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 ( #论语 仁 ! 的实施方法而言, 儒家从仁爱出发 , 要求 人人亲其亲 , 注重对自己亲 人的爱 , 做到孝悌 慈祥。而 施爱的方 法是从关 心自己的 人做起 , 亦即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 ( #论语 爱其他的人 , 也就是孟子所言 : 群体, 做到 特质。 2 礼 ! 的社会规范 孔子所推崇的 礼 ! 主要指周礼。 礼 ! 在客观上也会造成利己 ( 安身 礼 ! 主观上主要还是以社会为本位。 礼 ! 通过为人进行角色定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 立命 ) 和损人 ( 以礼杀人 ) 的双重后果, 不过 , 儒家所维护的 雍也 ∃ ) , 然后由近及远, 由己推人, 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 仁 ! 的地位而 杀身成仁 !, 舍己为人, 牺牲个体以保全他人和 卫灵公 ∃ ) , 充分体现了儒学的利他主义导向 老吾老 ,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 就
社会协调性道德。其次, 儒学轻个人进取性品质而重协调性人格特质。在整个儒学框架中, 用来表征 个人积极进取精神的个人性道德条目较少 , 它不大鼓励个性的张扬、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 偏重于强调用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 注重个人内敛性品格的锻造 , 推崇人的忧患意识、仁爱 情怀和社会道义感。儒家一贯推重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 , 惟有 智 ! 勉强可以称为进取性德目;
常 ! 框架之中。可是 , 智往往不是指人的理智认知能力 , 而更多地指人的道德理智 , 被限定为判断 善恶的认识能力 , 例如孟子认为: 上 ∃ )这样, 智成了从属于协调性道德、完成社会道德义务的附庸。 虽然我不赞成王润生激进的反传统文化主张, 但他对儒家道德重心转变的分析还是令人信服的。 他说: 如果说 , 在孔孟的言行录中多少还有一点略带进取意味的品行要求的话 , 那么在宋明理学盛 行之后 , 进取性道德在封建道德结构中就完全消失殆尽了。显然 , 从表面上看 , 宋明理学家好像也强 调个人品质素养 , 如什么 &忠孝节义 ∋ 中的 &节 ∋ , 以及 &温良恭俭让 ∋ 等等。但实际上, 这些东 西在本质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个人道德, 不是进取性品质, 而是封建的协调性道德要求于个人的内心 修养。 ! (王润生 , 第 31- 32 页 ) 倘若依照现代伦理学来观察 , 那么不论是先秦儒学还是两汉儒学, 抑或是宋明理学 , 其伦理思想的共同倾向都是社会本位主义 : 在道德本质上, 儒学把道德主要视为调 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 在道德特征上 , 儒学重协调性、轻进取性, 重规范性、轻主体 性 ; 在道德类型上, 儒学重社会伦理、轻个人伦理 , 重社会义务、轻个人义务。
二
儒学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社会本位主义。儒家虽然也倡导 罕言利 !, 主张重道义轻功利, 但是, 任何道德其实都是以利益为基础的, 任何精神文化都无法摆脱物质的纠缠, 儒家实际上就是主张利 人、利家、利国、利天下 , 以社会功利为重 , 尤其是在核心价值理念上 , 儒学更是主张以社会为本 位 , 呈现出浓厚的他人理性、家庭理性、国家理性和天下理性等特质。
克己 !、 求诸己 ! 实为修己、克己 , 是己
为和依靠自身, 而不是为 ( w i) 己 , 不是为了尽个人对自身的责任 ( 发展才智 、保存生命 、追求权 利 ∀∀ ) , 为了追求个人自 我价值的实现 ; 儒学的为 ( w i) 己既是为 ( w i) 人 ( 做人 ) , 又是为 ( w i) 人, 即助人利人, 其修己、为己缺乏自足性目的, 而只是作为一种手段 , 是为了达至安人、安 百姓、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社会性目的。在儒者看来 , 即使是提高个人的各种修养 , 践履对自身的 义务, 也主要是为了完成好各种社会责任。这样, 儒学就使个人对自身的义务服从于个人对社会的义 务 , 个人伦理隶属于社会伦理 , 进取性道德依附于协调性道德。 儒家义务论伦理学的社会本位特点还表现在用协调性道德范畴去改铸、限定进取性道德范畴。这 一点可以借助于儒家极力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来加以诠释。智、仁、勇被儒家典籍 #中庸 ∃ 称 为 天下之达德 !, 可是智与勇在儒学里不能独立存在, 没有自足价值, 而是从属于各种社会伦理, 里仁 ∃ ) , 而且认为 仁者必有勇 , 勇者不必有仁 ! ( #论语 宪 必须由社会协调性道德予以解释和规定。在智、仁、勇三者之中 , 仁是核心, 是主导。孔子不但强调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 ( #论语 问 ∃ )。儒学中, 勇与义并提, 被谓之 为反向的、消极意义上的抑恶。孔子讲 乱 , 小人有勇无义为盗 ! ( #论语 作为与 是真正的勇。孔子还用礼去限定勇, 认定 义勇 !。 三达德 ! 中勇这一唯一标志着个人道德的范畴, 同 仁义 ! 是正向的、积极意义上的扬善 , 那么 见义不为 , 无勇也 ! ( #论语 勇而无礼则乱 ! ( #论语 为政 ∃ ) , 义勇 ! 即 君子有勇无义为
故坏 国、丧家、亡人, 必 先去其礼。 !
礼运 ∃ ) 可见 , 儒家之隆礼、敬礼、释礼, 讲究礼节、礼数、礼让, 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个人 恭近于 辞让之
权利等个人性目的, 而是为了构建和谐的、稳定可控的社会秩序这种更为根本的社会性价值。其二, 礼是一种用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外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孔子的弟子有子说 : 礼 , 远耻辱也。 ! ( #论语 学而 ∃ )孟子讲 :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 ( #孟子 离娄下 ∃ ) , 心 , 礼之端也 ! ( #孟子 公孙丑上 ∃ ) , 可见,
礼 ! 表示的是个人的谦恭和敬让之思想和行为。在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 ! 这表示一个人 克己复礼为仁 !。这意味
儒家那里, 一方面, 礼由仁义而生, 仁义决定着礼。孔子说: 着不论是克己还是复礼, 最终是为了体现 以节制和裁度人的行为 % % % 为 %%%
假如缺乏以社会为本的仁心, 礼是无用的。孔子还有一句流传久远的名言 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 ! ( #孟子
31
中国哲学史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涂 可 国
社会本位主义是指某种以他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的理论和学说, 它是利他主义、集 体主义 (包含家族主义、 团体主义、 国家主义等 ) 、民族主义等的合题。个人本位主义大约相当于常 说的个人主义, 它是一种把个人的个性、价值、权利置于首要位置的理论和学说。对于儒家思想是否 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特质的问题 , 虽然中国哲学界绝大多数论者表示肯定性的认同, 但在具体理解和诠 释上却是见仁见智。关于儒学的个人本位倾向, 尽管前贤也有人申论 , 但迄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忽 视。本文认为, 儒学呈现出某种逻辑 双重影响。 悖论 !, 它不仅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的特质 , 而且也蕴含着与之 相反相成的个人本位主义性质 ; 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特质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
仁 ! 为根本 , 必然导出以协调性道德为主导的伦理思想体系。在有的学者看
来 , 孔孟重仁, 强调培养个人内心的道德自觉 , 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 由个人伦理归于社会伦理, 形 成人本主义特色伦理学。 ( 参见李欣复 , 第 294 页 ) 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且不说孔孟是如何重礼的, 即使孔孟儒学重仁, 也是社会本位主义的。因为首先, 个人的仁德和礼德都既需要个人的自觉修为又 需要社会教化, 仁! 和 礼 ! 本质上都是调节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仁 ! 讲的是爱人, 仁 ! 实质上就是重 不是表达个人对自身的进取性义务, 而是表达一种社会伦理诉求 , 故而孔孟重
一
儒学的主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伦理教化, 伦理主义是其最大特点之一。而这种伦理主义并不是一般 地以伦理为本位 , 而是具体地鲜明地表现为重协调性道德而轻进取性道德。所谓协调性道德是指调节人 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品性, 它也可以称为社会道德 (狭义的 ), 诸如诚实、公正、 仁爱、同情、正义、牺牲、团结、和合等 , 即是协调性道德。所谓进取性道德就是用以调节个人自身关 系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品质, 像刚毅、敏捷、勇敢、明智、节制、节俭、创新、竞争等, 就是进取性道 德, 它也可以称为个人道德。儒家伦理主义学说总体上以突出协调性道德为其根本特色。 1 道德成为儒学之重心 首先 , 儒家核心伦理理念凸显社会协调性道德。孔子所建构的儒学 仁 ! 在实质上 仁 ! 作了新的发挥 , 并使之成为其思想的轴 是以仁、礼互动互摄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体系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 孔学即是仁学 , 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协调性德目。孟子对孔子提出来的 心之一。先秦儒学以
仁 !, 为了爱人。另一方面, 礼又反作用于仁义。礼既可 离娄上 ∃ ), 又可以文饰人的仁义行
礼之实 , 节文斯二者是也 !。不论是要求人的行为合于礼 , 做到克己复礼 , 还是礼与仁义的
相互规制, 儒家礼学的主旨归根结蒂是为了使人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要求 , 使人我关系、人群关系能 够和谐一致。 3 义 ! 的社会导向 从根本上说 , 儒家倡导的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虽然重义轻利并不完 全等同于重公轻私 % % % 前者倡导的是重伦理价值、轻功利价值的人生理念, 后者倡导的是重社会价 值、轻个人价值的人生哲学, 但是在整个儒学框架之中 , 重义轻利导向重公轻私, 将义利之辩转换成 公私之辩, 具有相当 的合理 性。正 因如 此, 荀 子提 出 身 ∃ ), 程颐更是明确指出 天下之利 ! ( #正蒙 大易 ∃ ) , 王守仁也讲 君子之 能以 公义 胜私 欲也 ! ( #荀 子 修 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 ! ( #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七 ) , 张载则说 义公,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1 仁 ! 的社会轴心 孔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
33 仁 ! 范畴 , 并把它置 仁 ! wenku.baidu.com本 学而 ∃ ); 仁 ! 的社会本
于其思想的核心地位 ,
仁 ! 同礼、义从此成为整个儒学三位一体的
内核 !。首先 , 就
义而言 , 在孔子那里 , 爱人为 爱亲是仁兴的条件: 说:
32
#哲学研究 ∃ 2005年第 1 期 俭 ! 一项为进取性道德。 儒学有时被称为 为人 之学 !。殊不知 , 儒学既 强调
即便是在温良恭俭让这一儒家道德谱系里 , 也只有 修己安人之学 ! 及 为己 ! 又强调
2 儒学思想系统中 , 个人道德缺乏独立性 、自足性, 往往从属于社会道德 为己之 学 !, 有 的论者据此否 定儒学是 为 ( w i) 己 !, 其 为人 !。儒家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