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20100510119 英语师范(1)班张吉
个人本位论是一种教育目的观。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等,现代新人文主义学者、人本主义学者在教育目的观上也多持这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之中趋势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在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者主张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其具体观点为:教育目的是依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本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在“行动”中不断开拓新边疆的美国社会生活和建立这种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哲学或文化。
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觉醒的产物。在当时强调教育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个人本位论者所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能动性,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企图通过顺应和发展人的先天本性的教育去抵抗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就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总是针对一定教育对象而言的。离开了教育对象,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如果教育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无从实现。如果教育目的的制定离开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走向了社会本位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制约,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改造和创造是更为根本的,适应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改造和创造。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和张力,从而把社会稳定和社会变革辩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既立足社会现实又瞄准未来趋势,既主动适应社会又积极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