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6d00ac425901020206409c21.png)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概念(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地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全程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①国家—教育目的②学校—培养目标③学科—课程目标④教师—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宗教本位论观点:教育为了培养信徒社会本位论①观点: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人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②代表人物:孔子、孔德、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钦斯个人本位论①观点:教育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尊重人的价值、个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帕克、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教育无目的论①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②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辩证统一论①观点:辩证看待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②代表人物:马克思_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0213d30580216fc700afdae.png)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4be1b61a37f111f1855b32.png)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高频考点——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ae32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7.png)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社会本位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目的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范围内,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会机制用以调整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社会会向社会机制提出的要求,其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性质,教育本质可以从向学生施加的社会期望中体现,社会期望是社会组织行为的结果,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本位论理论角度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发挥社会角色。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具有社会性质,它是社会的组织和运行的过程,它满足社会对每一个新一代的要求,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的也可以由社会的结构来定义。
社会的结构决定了社会的需求,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及其他内容,决定了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从而形成社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
教育目的从实际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到社会自身的发展和运作中,例如参与政治生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培养未来的潜力人才,帮助社会走向更加进步的未来。
社会本位论和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教育的挑战也会发生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是社会本位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教育可以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
教育应该注重让学生熟悉社会规章制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社会本位论对教育的理解在提出社会作为教育根本目的,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也反映了更广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内容应当融入这种社会结构中,以增强其社会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能够为社会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51da28dcdd36a32d72758166.png)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
从古至今因为人们对教育一直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
如果对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做一个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派别:“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除了考察这两大派别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考点来自与杜威的观点。
接下来老师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符合社会要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
柏拉图:教育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教育要培养他们有勤劳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对最高统治者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备哲学王的特征。
涂尔干:我们的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在18世纪和19世纪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简答题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8a19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c.png)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一、概述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而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二、什么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教育哲学理论,它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以社会和人的整体利益为依归。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使学生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理论基础1. 社会利益至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因此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应当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 个体发展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注重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培养,让每个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3. 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四、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3. 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实践意义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而更好地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有助于教育部门和决策者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进程,提高教育质量。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https://img.taocdn.com/s3/m/490f6b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6.png)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指以社会为本位,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为核心目的的德育理念。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
1. 社会本位论的概念解释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该以社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通过社会本位论,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2. 社会本位论与德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这种观点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公民素养。
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担当的新一代有着积极的意义。
3. 实施社会本位论的途径在实施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时,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总结回顾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
它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为核心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让其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新一代。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人才,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https://img.taocdn.com/s3/m/8e678c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7.png)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摘要:一、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简介1.社会本位论的概念2.德育目的观的含义3.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核心理念二、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1.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目标2.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3.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三、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实践意义1.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增强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3.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四、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在当代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1.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2.信息化时代的德育教育变革3.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正文: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观念,强调个体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这种观念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目标。
这意味着德育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但更要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因此,德育教育应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其次,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
社会本位论强调,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还要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
这表明,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个体在道德品质上的提升,同时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
再次,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社会本位论认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而法治教育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因此,德育教育应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增强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从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
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
![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732dad8b9f3f90f76c61b3a.png)
社会 ,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 目的观就已经产生。 在 奴隶社会 中, 奴隶主阶级垄断了教育 , 教育的主 要任务是训练高级僧侣 , 使他们掌握奴隶主阶级 的道德和政治以维护世袭等级制度 , 教育直接体 现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宫廷学校专门为高级官 吏和贵族子弟而设立 , 其 目的是培养 国家的高级 文 武官员 , 使 他们 了解奴 隶社会 所需 要 的行为 规 范 。另外 , 在 进入 封建 社会后 ,社会 的教 育 目的
第3 5 卷 第5 期
2 0 1 3年 9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教 育 科 学 版)
、 , 0 l _ 3 5 No. 5
S e p . 2 0 1 3
J OURNAL OF NⅡ GBO UNI VERS I TY ( EDUC noNAL S C正 _ N CE EDI TI ON )
3 0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的天赋能力 , 使儿童的各种 内在 的能力得到和谐 发展”。另外 ,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 , 我们不能对 教育横加干涉 , 而是应 当顺乎人性的需要 。 而福 禄 培 尔则 认 为 教育 的 目的是 实 现 纯 洁而 宁静 的
人 生 。[ ] ( 二 )产 生的社会 背景 差异
关键词 :教育 目的;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高等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 4 0 .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0 6 2 7( 2 0 1 3 )0 5 — 0 0 2 9 — 0 4
在高 等 教育 发展 史上 , 关于 教育 目的 的社 会
国内许多学者在 2 O 世纪 8 0 年代早已警觉 , 纷纷 提出 “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 教育的对象是人” 等 著名论 断 。 应当说 , 坚持具有普世性的高等教育理念的 教育 目的论 , 应当平衡好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之比较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6816100f78a6529647d5380.png)
瑞 士 著 名 教 育 家 裴 斯 泰 洛 齐 接 受 了 卢 梭 “自 然 教 育 ”思 想的影响,认为教育的 目 的 就 在 于 有 组 织 地 帮 助 和 激 发 儿
童 的 天 赋 能 力 ,使 各 种 内 在 的 能 力 得 到 “和 谐 发 展 ”,成 为 一 个 符 合 于 他 的 社 会 地 位 的 完 善 的 新 人 。 这 里 的 “和 谐 发 展 ” 是 指 儿 童 的 道 德 、智 慧 和 身 体 各 方 面 能 力 的 均 衡 发 展 ,而 不 是某一种能力的 发 展。 他 说:“我 的 初 等 教 育 思 想,在 于 依 照自 然 法 则,发 展 儿 童 道 德、智 慧 和 身 体 各 方 面 的 能 力 ,而 这 些 能 力 的 发 展 ,又 必 须 顾 到 它 们 的 完 全 平 衡 。”[2]他 又 说 : “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他 们 的 能 力 在 各 方 面 活 动 中 的 运 用 是 有普遍的法则的。初 等 教 育 的 职 责,就 在 于 使 这 些 不 同 的 方法和自然的和普遍 的 法 则 协 调 起 来;不 管 人 类 能 力 运 用 的各个 方 法 如 何,都 使 这 些 不 同 的 能 力 得 到 完 全 的 发 展 。”[2]可 见 ,他 深 信 人 人 都 具 有 天 赋 能 力 ,要 使 人 的 天 赋 能 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必 须 “了 解 人 类 的 本 质,由 天 然 规 律 中 探取全部的智慧”,采取 “适 合 于 人 类 本 性 的 心 理 学 的 循 序 渐进的方法”,他强调 教 育 要 顺 乎 人 性 的 自 然,合 乎 社 会 和 时 代 的 需 要 ,不 可 横 加 干 涉 。
教育学知识点-3
![教育学知识点-3](https://img.taocdn.com/s3/m/ac9b9da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1.png)
教育学知识点-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3.评价;4调控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https://img.taocdn.com/s3/m/557b6017c5da50e2524d7f33.png)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A、学习者B、教育者C、教育内容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4、教育的本质: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的教育形态;(2)、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形态;(3)、现代社会教育形态。
趋势: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原始的教育形态的特点:(1)、无阶级性平等。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经验。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形态:(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人的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现代社会教育形态:(1)、教育与各项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教育走向大众化,逐渐改变了以往教育被垄断的情况。
(3)、教育内容的增加,自然科学大大增加。
(4)、班级授课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全民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61d59107c1cfad6185fa7d9.png)
浅析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关系摘要:教育目的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点,许多的教育问题的产生都与教育目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育面临着人和社会的需求孰轻孰重的矛盾,但人依托着社会,社会以人为基础,无论是把社会还是把个人孤立地作为教育目的的唯一出发点都是片面的,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注重个人潜能和个性的前提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涵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培养人的总目标,因此教育目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时代的变迁而变动。
它的基本定义为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1]。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是从宏观的视角关注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目的在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也日趋丰富。
但是教育目的应以发展个人还是发展社会为中心仍然存在着争议。
二、个人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弱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哈耶克认为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是广泛分散于社会成员之间,且个体间的资源不同,导致了个体在能力方面的差异[2]。
教育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激发个人的身体潜能、语言潜能、思维潜能、创造潜能以及情感和人格力量的潜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
反对社会的过度干预,以社会价值来引导人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的功利性。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幸福[3],当然这样的目标也不仅限于儿童,对于任何受教育者都适用。
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一切人类实践所可能拥有的至善,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321c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5.png)
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一、概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述,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以个体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支持者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应该以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为中心。
个人本位论强调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实现能力,倡导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并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然而,个人本位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个体可能导致教育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稳定发展。
个人本位论可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将个体脱离出社会环境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三、社会本位论相对而言,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和功能,认为个体的发展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服务。
支持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公民,传承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社会本位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社会整体可能导致教育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使教育过于功利化。
社会本位论可能忽视了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将个体过分融入社会整体,导致个体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结合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有其优缺点,但都不能独立成为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教育目的应该在个人和社会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个体的发展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而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也需要个体的自主与创新。
教育目的既要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既具有积极的个人特质,又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的优秀公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7e0472ccfc789eb172dc8e2.png)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最新 《护理教育学》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最新 《护理教育学》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9e37e1b02020740be1e9bde.png)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psychomotor domain )是在实践中顺 利完成一种动作方式的能力,
技能领域六个层次
知觉:运用感官能领会操作信息、指导动作。 2. 定势:为适应某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指导下的反应: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动作。 4. 机械动作:学习者能按程序步骤完成动作操作,不
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区别不明显; 培养目标还达不到数量化、标准化、等级化要求; 目标要求未能完全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期护理教育的产物
国际需求
护理英语方向
第三节 护理教学目标
一、护理教学目标概念
护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护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 果或标准,它具体体现为护理教育活动结束时,学生在 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所取得的变化。
3、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 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重视社会的稳定性和个体的社 会化,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主张教育应 视个人认同,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他们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无视个人的价值,看不 到社会还有待变革,看不到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中的巨大作用。
包括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三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总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
也称为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生
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三个方面。
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区别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1f3f605bb68a98271fefa1a.png)
1.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涂尔干(涂尔干为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纳托普;凯兴斯特纳
主张: (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
(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
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
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
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
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教育概论
![教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189ed85022aaea998f0fa9.png)
一、名词解释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这种理论认为,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
3、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4、《学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及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格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格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5、教学: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说,教学是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
6、壬戍学制: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此学制被称为“壬戍学制”新学制的改革指导思想史发扬平民教育的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依据这个标准,学制系统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3段。
小学6年,初级中学3年和高级中学3年,即所谓的六三三制。
7、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其中,赫尔巴特认为要形成独特的教育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一定的学科基础上,普通教育者本教育学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
8、《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述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9、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集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483b5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e.png)
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许多学者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并不一致,特别是对“教育目的”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
从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把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南和归宿。
但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它往往也表现为人们主观的期望值,对教育实践起着导向的作用。
当前教育目的呈多元化状态,这种多元化不能认为是教育目的沦的胜利。
一、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提出社会本位论与传统的教育目的论有着不同之处。
在传统教育目的论中,教育总是被看成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以及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提高全体人民素质的活动”,提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都应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取向,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创造性人才。
一般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提倡通过教育达到“德、智、体”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社会本位论与教育社会学思想结合起来,使教育的社会职能更加鲜明突出,使教育的终极价值得到了强调,为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1)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在社会本位论下,确定教育目标主要依靠教育目的来确立。
首先,人们在确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要在教育目标中的决定作用,由此形成了在确立教育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做到适应性原则,社会的需要即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标。
其次,要满足社会需要,又必须有科学的、可行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目标。
这就需要制定具有科学依据的教育目标。
社会本位论所提倡的适应性原则为我们确定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2)有利于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社会本位论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关注的是如何才能提高社会成员的能力,包括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20100510119 英语师范(1)班张吉
个人本位论是一种教育目的观。
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等,现代新人文主义学者、人本主义学者在教育目的观上也多持这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之中趋势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在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者主张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其具体观点为:教育目的是依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本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在“行动”中不断开拓新边疆的美国社会生活和建立这种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哲学或文化。
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觉醒的产物。
在当时强调教育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个人本位论者所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能动性,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企图通过顺应和发展人的先天本性的教育去抵抗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就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总是针对一定教育对象而言的。
离开了教育对象,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
如果教育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无从实现。
如果教育目的的制定离开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走向了社会本位论。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制约,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而且,改造和创造是更为根本的,适应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改造和创造。
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和张力,从而把社会稳定和社会变革辩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既立足社会现实又瞄准未来趋势,既主动适应社会又积极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