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期后,女性血尿酸值上升不明显,于更年期后 才迅速上升达到与男性相似的血尿酸值,这可能是 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
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在40岁以上发 病,男性占95%以上,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 常有家族遗传史。
(3)痛风的发病率与地区和种族有关
在西方国家,痛风是40岁以上男性最常 见的炎性关节疾患,而在我国人群中本 病所占比例相对要小。
(二)流行病学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其 他因素尚有:种族、性别、年龄、遗传、饮 食、社会生活、文化状况和精神应激等,一 般认为上述危险因素都是通过血尿酸浓度或 通过改变关节局部条件,有利于尿酸结晶在 关节内形成而起作用的。
(1)痛风发病率与饮食密切相关.
约半数痛风患者超过理想体重或肥 胖,3/4患者伴有高脂血症,特别 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蛋白饮食可 增加尿酸合成。
核酸
核酸
鸟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腺嘌呤核苷酸
鸟嘌呤核苷
次黄嘌呤核苷
HGPRT
鸟嘌呤
次黄嘌呤
XO
XO
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呤
腺嘌呤核苷
尿酸
1、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合成酶活性 增高。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部分 缺乏,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 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酗酒影响较饮食更为明显。常食海 鲜、嗜酒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 不食者的2.25和2.37倍。尤其是嗜 酒可能是男性尿酸水平和发病率较 高的相关因素之一。
(2)性别及年龄对血尿酸值的影响
青春期前的男子血尿酸平均值为198umol/L, 青春 期以后,男性血尿酸值增加较女性快,维持高峰恒 态,为312umol/L。中年后逐渐增高,于50岁达到 顶峰。
3、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次黄嘌 呤转变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
2.继发性痛风
肾脏疾病致尿酸排泄减少 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 某些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
3.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一种原因不明的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四)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现代医学之痛风与中医的历节病(或称历 节风、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相类似。
新西兰毛利族成年男性痛风发病率高达 8%,而新西兰的白种人发病率仅有0.5%。
(三)现代医学对痛风的分类
原发性痛风 继发性痛风 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1.原发性痛风
(1)尿酸排泄减少
肾小球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 系统沉积。
痛风患者中80 -90%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 而且上述异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肾小 管尿酸的分泌减少最为重要,而尿酸的生成 大多数正常。
⑤关节液白细胞内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
(三)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可发生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 周围软组织,导致骨、软骨的破坏及周 围组织的纤维化和变性。是痛风的一种 特征性损害。
通常多关节受累,且多见于关节远端, 受累关节可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 关节肿胀、僵硬、畸形,无一定形状且 不对称,严重时痛风石处皮肤发亮、菲 薄、容易向皮肤表面破溃,并有豆渣样 的白色物质排出。一般见于耳轮、跖趾、 指间和掌指等处。
痛风的研究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特需 杨锡燕 主任
概述
(一) 定义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 是高尿酸血症、急慢性痛风关节炎、急慢性泌 尿系尿酸结石、尿酸性肾病、痛风石和痛风结 节。近年研究表明尿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 成部分,高尿酸是心脑肾疾病发病和进展的重 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
病因与病机
一、西医 原发性痛风的病因约1%一2%是由于酶
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尚未阐明。 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
多种原因引起。 病机为尿酸盐结晶在组织内沉积造成痛
风的组织学改变。但高尿酸血症者仅一 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确切机制未明。
二、中医
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和正气亏虚
外因——风、寒、湿、热之邪
(四)肾病变
(1)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之一。
早期为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转 变为持续性,肾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 渗尿。
晚期可发生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浮肿、高血压、血 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最终可因肾衰竭或合并心血管 病而死亡。
100% 肾小球
再吸收 分泌
再吸收
0~2%
50%
近曲小管
8~12%
(2)尿酸生成增多
嘌呤代谢简图
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如每日尿酸排出超过 3.57mmol/L(600mg),可认为是尿酸生成过多。
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酶的 缺陷。
核酸与磷酸 ATP
PRPP合成酶 PRPP
谷氨酰酶
APRT PRA
(二)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首发症状
①常午夜起病,因疼痛而惊醒,突发下肢远端单一关 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足拇趾及第 一跖趾关节,90%为单关节。
②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③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一般经1-2天或多至几周后可 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出现脱屑和瘙痒。
④高尿酸血症。
病机——脾肾功能失调,脾虚或脾胃湿热, 湿浊排泄减少,痰湿流注经脉关节,内而留 滞脏腑
性质 本虚
脾肾亏虚,脾运失调,脏腑蕴热
标实 湿浊、毒邪、痰瘀
临床症状与体征
(一)无症状期 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 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血尿酸大于420μmol/L
(7.0mg/dl)、绝经前女性的血尿酸大于 350μmol/L(5.8mg/dl)称为高尿酸血症。
在中医文献中“历节”和“痛风”统属 于痹证范畴,痛风一证,《灵枢》谓之 “贼风”,《素问》谓之“痹”,《金 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 。
目前认为历代医家所论的痛风不能等同于现 代医学的痛风,仅与现代的痛风性关节炎有 类似之处。
多数医家认为痛风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急慢 性关节炎为表现时,应属于中医学的痹症、 痛风、白虎历节的范畴;在以尿路结石、肾 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当属于淋证、石淋、腰 痛范畴;在以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为主要 表现时,则属于腰痛、虚劳、水肿、关格之 类。
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在40岁以上发 病,男性占95%以上,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 常有家族遗传史。
(3)痛风的发病率与地区和种族有关
在西方国家,痛风是40岁以上男性最常 见的炎性关节疾患,而在我国人群中本 病所占比例相对要小。
(二)流行病学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其 他因素尚有:种族、性别、年龄、遗传、饮 食、社会生活、文化状况和精神应激等,一 般认为上述危险因素都是通过血尿酸浓度或 通过改变关节局部条件,有利于尿酸结晶在 关节内形成而起作用的。
(1)痛风发病率与饮食密切相关.
约半数痛风患者超过理想体重或肥 胖,3/4患者伴有高脂血症,特别 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蛋白饮食可 增加尿酸合成。
核酸
核酸
鸟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腺嘌呤核苷酸
鸟嘌呤核苷
次黄嘌呤核苷
HGPRT
鸟嘌呤
次黄嘌呤
XO
XO
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呤
腺嘌呤核苷
尿酸
1、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合成酶活性 增高。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部分 缺乏,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 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酗酒影响较饮食更为明显。常食海 鲜、嗜酒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 不食者的2.25和2.37倍。尤其是嗜 酒可能是男性尿酸水平和发病率较 高的相关因素之一。
(2)性别及年龄对血尿酸值的影响
青春期前的男子血尿酸平均值为198umol/L, 青春 期以后,男性血尿酸值增加较女性快,维持高峰恒 态,为312umol/L。中年后逐渐增高,于50岁达到 顶峰。
3、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次黄嘌 呤转变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
2.继发性痛风
肾脏疾病致尿酸排泄减少 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 某些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
3.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一种原因不明的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四)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现代医学之痛风与中医的历节病(或称历 节风、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相类似。
新西兰毛利族成年男性痛风发病率高达 8%,而新西兰的白种人发病率仅有0.5%。
(三)现代医学对痛风的分类
原发性痛风 继发性痛风 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1.原发性痛风
(1)尿酸排泄减少
肾小球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 系统沉积。
痛风患者中80 -90%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 而且上述异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肾小 管尿酸的分泌减少最为重要,而尿酸的生成 大多数正常。
⑤关节液白细胞内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
(三)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可发生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 周围软组织,导致骨、软骨的破坏及周 围组织的纤维化和变性。是痛风的一种 特征性损害。
通常多关节受累,且多见于关节远端, 受累关节可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 关节肿胀、僵硬、畸形,无一定形状且 不对称,严重时痛风石处皮肤发亮、菲 薄、容易向皮肤表面破溃,并有豆渣样 的白色物质排出。一般见于耳轮、跖趾、 指间和掌指等处。
痛风的研究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特需 杨锡燕 主任
概述
(一) 定义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点 是高尿酸血症、急慢性痛风关节炎、急慢性泌 尿系尿酸结石、尿酸性肾病、痛风石和痛风结 节。近年研究表明尿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 成部分,高尿酸是心脑肾疾病发病和进展的重 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
病因与病机
一、西医 原发性痛风的病因约1%一2%是由于酶
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尚未阐明。 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
多种原因引起。 病机为尿酸盐结晶在组织内沉积造成痛
风的组织学改变。但高尿酸血症者仅一 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确切机制未明。
二、中医
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和正气亏虚
外因——风、寒、湿、热之邪
(四)肾病变
(1)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之一。
早期为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转 变为持续性,肾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 渗尿。
晚期可发生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浮肿、高血压、血 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最终可因肾衰竭或合并心血管 病而死亡。
100% 肾小球
再吸收 分泌
再吸收
0~2%
50%
近曲小管
8~12%
(2)尿酸生成增多
嘌呤代谢简图
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如每日尿酸排出超过 3.57mmol/L(600mg),可认为是尿酸生成过多。
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酶的 缺陷。
核酸与磷酸 ATP
PRPP合成酶 PRPP
谷氨酰酶
APRT PRA
(二)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首发症状
①常午夜起病,因疼痛而惊醒,突发下肢远端单一关 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足拇趾及第 一跖趾关节,90%为单关节。
②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③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一般经1-2天或多至几周后可 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出现脱屑和瘙痒。
④高尿酸血症。
病机——脾肾功能失调,脾虚或脾胃湿热, 湿浊排泄减少,痰湿流注经脉关节,内而留 滞脏腑
性质 本虚
脾肾亏虚,脾运失调,脏腑蕴热
标实 湿浊、毒邪、痰瘀
临床症状与体征
(一)无症状期 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 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血尿酸大于420μmol/L
(7.0mg/dl)、绝经前女性的血尿酸大于 350μmol/L(5.8mg/dl)称为高尿酸血症。
在中医文献中“历节”和“痛风”统属 于痹证范畴,痛风一证,《灵枢》谓之 “贼风”,《素问》谓之“痹”,《金 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 。
目前认为历代医家所论的痛风不能等同于现 代医学的痛风,仅与现代的痛风性关节炎有 类似之处。
多数医家认为痛风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急慢 性关节炎为表现时,应属于中医学的痹症、 痛风、白虎历节的范畴;在以尿路结石、肾 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当属于淋证、石淋、腰 痛范畴;在以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为主要 表现时,则属于腰痛、虚劳、水肿、关格之 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