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痛风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在日益地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

痛风的出现和人们的种族、饮食习惯、职业性质以及生活环境等等息息相关。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痛风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

因此,笔者现将有关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痛风及其发病机制1.1痛风的相关理论痛风主要是由于单钠尿酸盐在体内所沉积从而引起晶体相关类的关节性病。

如果人体内的尿酸排泄不正常,就极易导致高尿酸症状的出现。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的痛风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18%[1]。

由于我国的地区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差异,台湾地区和北方的青岛地区痛风的发病机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痛风主要包括了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性关节炎以及尿酸性尿路结石,病症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部分关节残疾和肾功能受到影响。

同时,痛风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腹型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等。

痛风的发生不仅和患者的年龄有关,而且还和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有关。

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患痛风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女性。

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痛风可以分成两种:(1)原发性,指的是在排除其他疾病影响的基础上,因为先天性的尿酸排泄不通畅所引起的。

因此,原发性痛风主要和先天性因素有关。

(2)继发性,指的是由于肾脏的原因或者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以及骨髓增生性等疾病。

1.2痛风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人体血液中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是以钠盐的形式[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尿酸的浓度超过了标准值,呈现一种过于饱和的状态。

如果尿酸钠微结晶沉淀在关节组织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关节损伤。

尤其是血尿酸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就很容易形成结晶状态。

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是有些痛风石患者也没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记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和患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过度劳累有关。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关节炎发作及慢性关节炎、尿酸结晶沉积及相关器官损害。

近年来,随着对痛风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痛风的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一、诊断方法的新进展1. 临床表现综合评估痛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慢性关节炎、尿酸结晶沉积相关的石症等。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

2. 实验室检查的改进血尿酸水平是痛风诊断的关键指标,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出现波动。

近年来,血尿酸光敏法及干扰测定已应用于临床,可提高尿酸浓度的测定准确性。

此外,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痛风的诊断。

3. 免疫学技术进展免疫学技术的进步为痛风的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例如,尿酸结晶的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尿液中的尿酸结晶,有助于确定尿酸结晶性痛风的诊断。

此外,尿酸结晶相关的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治疗方法的新进展1. 药物治疗痛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治疗和尿酸降低治疗。

近年来,全身性和局部性的抗炎药物不断涌现,并逐渐应用于痛风的治疗中。

同时,尿酸降低治疗方面的药物也不断更新。

新型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溶性尿酸转运蛋白抑制剂和尿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等具有较高效果和较低副作用,成为痛风治疗中的新选择。

2.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干预在痛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体重控制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营养学、生活习惯和运动学等领域的研究为痛风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3. 综合治疗策略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等方面。

在新进展中,痛风临床研究不断开展,为痛风治疗提供了更加详尽和全面的指导。

临床医生通过精确的诊断和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痛风治疗的成功率。

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治疗

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治疗

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治疗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

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当体内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时,尿酸积聚在组织液中形成结晶,导致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1. 崇高尿酸血症:痛风的特征是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积聚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失调,包括嘌呤物质摄入过多、代谢增加和排泄减少等。

多数痛风患者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和基因遗传等原因导致尿酸生成增加。

2. 尿酸结晶的形成:尿酸结晶主要发生在关节和软组织中。

当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或排泄减少时,尿酸结晶开始在组织液中形成。

这些结晶会引起炎症反应,造成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3. 炎症反应的发生:尿酸结晶进入关节引发炎症反应,主要通过激活炎性细胞和介导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实现。

炎性介质的增加引起关节滑膜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化,进而导致关节破坏和疼痛。

二、痛风的药物治疗1. 治疗急性发作的药物:对于急性痛风发作,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最常用的药物。

NSAIDs可以缓解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常见的NSAIDs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另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也可用于治疗急性发作,但长期使用会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2. 预防复发和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对于慢性痛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尿酸水平以减轻关节的炎症和损害。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增加剂。

- 利尿剂:利尿剂如噻嗪类药物可促进尿酸的排泄,适用于伴有高尿酸血症和胃肠道不适应的痛风患者。

- 尿酸合成酶抑制剂:阿罗洛酮是一种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尿酸的生成并降低血尿酸水平。

对于无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尿酸水平的患者,阿罗洛酮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 尿酸排泄增加剂:丙磺舒是一种尿酸排泄增加剂,通过抑制尿酸的再吸收来提高尿酸的排泄。

丙磺舒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

痛风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法

痛风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法

痛风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法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尿酸代谢紊乱导致关节和软组织的沉积,引发急性关节炎和慢性关节损伤。

尽管这个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并不罕见,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不准确的信息。

因此,本文将探讨痛风的详细病因分析以及当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1. 尿酸产生过多: 尿酸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代谢物。

当身体对嘌呤摄入过多或过快时,机体无法有效排除其中的尿酸,导致尿酸浓度升高。

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肉类、海鲜等摄入过多会加重尿酸生成。

2. 尿酸排泄障碍: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尿酸在体内不能充分排出,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

这可能与肾脏功能障碍或药物的干扰有关。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 NSAIDS 是缓解急性关节炎和减轻相关疼痛的常用药物。

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问题,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遵循适当剂量。

(2)可溶性尿酸合成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嘌呤代谢中尿酸的合成。

丙戊酸、阿洛普尿酸和费布索都是这类药物的代表,且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过多产生尿酸的患者。

(3)尿酸排泄增强剂: 存在尿酸排泄不畅的患者可以采取这种治疗方式。

目前,最常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和别嘌呤内脏转运通道钾离子通道 (URAT1) 的抑制剂。

2. 膳食调控:(1)限制含嘌呤食物:以控制摄入富含嘌呤食品为主,如动物内脏、肉类和海鲜等。

建议每天嘌呤摄入量不超过150-200mg。

(2)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可以稀释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并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来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3)限制酒精和含糖饮料:酒精会干扰尿酸排泄,而含糖饮料则与尿酸合成相关。

因此,减少或避免这些食物有助于控制痛风。

3. 体重管理:肥胖是痛风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重过大会增加尿酸生成并使其排泄受到阻碍。

因此,通过减少体重可以显着降低尿酸浓度,减少关节损伤的发生。

4. 合理运动:适度的锻炼对于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以及改善关节灵活性非常有益。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调 整饮食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身心康复
心理支持不仅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促进身心康复。
家属参与及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参与教育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教育过程,了解痛风的相关知识及照护技能,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 患者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痛风性肾病并发症
尿酸性肾病
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肾脏尿酸盐沉积,引起间质性肾炎、肾小管 损伤等。
肾结石
尿酸盐在肾脏内沉积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
肾功能不全
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其他相关并发症
1 2
高血压
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可能与肾脏损害有关。
糖尿病
痛风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可能与代谢异 常有关。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水分摄入
痛风患者需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 调整、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
多饮水,保持充足尿量,有助于尿酸 排泄。
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等) 的摄入,减少酒精摄入,鼓励低嘌呤 、低脂、低盐饮食。
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以迅速缓解关节炎症和疼痛。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综合评估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 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评
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个体化治疗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 访,监测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标签:痛风;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

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

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共治疗112例。

显效78例,有效28例。

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

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

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

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

治以四妙散加味。

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

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

痛风的发病与尿酸代谢紊乱有关,尿酸在体内积聚形成结晶,导致关节炎症状加重。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尿酸降低药等,但这些药物常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耐受性差、不良反应多等问题。

近年来,针对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尿酸降低药物的研究进展尿酸降低药物是治疗痛风的主要药物,目前广泛应用的尿酸降低药物主要包括丁酸钠、非布司他等。

但对于一些对传统药物不耐受或者不良反应较大的患者,寻找新的尿酸降低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新型尿酸降低药物的研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费布鲁酸等。

费布鲁酸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XO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尿酸的生成。

临床试验显示,费布鲁酸在改善关节炎症状、降低尿酸水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适应症广泛,成为了痛风治疗的新选择。

在痛风的治疗中,一些基因治疗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内,修正或者替代病理性基因,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在痛风的治疗中,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干预尿酸代谢途径,从而降低尿酸水平,减轻病情。

通过转染尿酸清除酶基因(uricase gene)到患者的细胞内,可以增加尿酸清除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尿酸的降解,减少尿酸的聚集。

目前,基因治疗药物在治疗痛风的临床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发展潜力,为痛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靶向治疗药物是针对疾病特定的分子靶点,通过干预分子信号通路或者代谢途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痛风治疗中,一些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尿酸代谢相关酶的抑制剂。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或者增加尿酸代谢酶的活性,可以有效降低尿酸的水平,减轻症状。

痛风诊断及治疗

痛风诊断及治疗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 病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的上限
痛风: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急性或慢 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关节 炎和(或)肾病变
流行病学
高尿酸血症
西方国家 5%—20%
中国
10.1%
痛风 0.5--1% 0.34%
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 病年龄日趋年轻。
• 40%病人尿路结石出现先于痛风发作
• 16%的结石是在用促尿酸排泄药物以后发生,结 石的发生在用药早期
急性梗阻性肾病
• 也称高尿酸血症肾病。 • 主要见于放疗、化疗等急剧血尿酸升高。 • 导致肾小管急性、大量、广泛尿酸结晶
阻塞--急性肾衰竭。 • 原发性痛风急性梗阻性肾病较少见。
痛风与代谢综合症
• 痛风石可溃烂,形成瘘管
.
肾脏病变
痛风性肾病
• 肾脏病理检查90-100%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 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 特征:肾髓质或乳头处有尿酸盐结晶,周围有圆 形细胞和巨大细胞反应,呈慢性间质性炎症。
• 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以后渐渐进展为持续 性蛋白尿,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晚期出现慢性肾 功能不全
鉴别诊断
• 1.化脓性关节炎及蜂窝织炎:关节液的检 查、血尿酸的测定及病史对鉴别至关重 要。
• 2.假性痛风:关节液为棒状结晶,血尿酸 不高,X线可见软骨钙化。
治疗
防治目的:
①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② 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③纠正高尿酸血症, 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 损害;④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 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 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一旦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停用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及其研究进展一、概述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痛风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尿酸盐在关节、软组织甚至肾脏中的沉积,形成痛风石,触发炎症反应。

痛风的治疗主要围绕调节尿酸代谢、抑制炎症反应两个方面展开。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治疗药物不断更新换代,治疗效果也日益提升。

传统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等,这些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但长期应用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

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痛风治疗药物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痛风治疗药物不断涌现。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实现对痛风的综合治疗。

新型药物的研发也更加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还涉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探索。

由于痛风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各不相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是实现痛风有效治疗的关键。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为痛风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痛风治疗药物将更加安全、有效,为痛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保障。

1. 痛风定义及流行病学现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日益普遍的疾病,其定义主要围绕高尿酸血症和由此引发的关节炎症。

痛风是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所引发的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关节病。

它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等因素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痛风的典型病理过程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沉积,进而引发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

从流行病学现状来看,痛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一定分布,且其发病率受到地域、民族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

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

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近年来痛风的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预防和治疗痛风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断有新的进展和发现。

本文将介绍痛风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创新方法。

一、预防痛风的最新进展1. 饮食控制:过去,痛风患者被告知需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肉类、海鲜等。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控制饮食中的高嘌呤食物并不能完全预防痛风发作。

相反,低脂肪乳制品和水果蔬菜摄入增加对痛风的预防作用。

2.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肥胖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减少体重可以有效降低痛风的患病风险。

推荐采取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以帮助控制体重。

3. 饮水:适量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

最新研究建议,痛风患者每天应该饮用足够的水,保持良好的水化状态。

二、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1. 药物治疗:传统的痛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尿酸降低药物。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痛风发作和尿酸水平,如尿酸转运抑制剂和尿酸合成酶抑制剂等。

2. 抗炎治疗:痛风发作时,关节会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肿胀。

最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一些抗炎药物,如白芍、紫草等中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关节保护:随着痛风的进展,尿酸会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中,导致关节损伤。

最新研究发现,使用一些关节保护药物,如胶原蛋白等,可以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保护关节健康。

三、结语随着对痛风机制的深入研究,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本文介绍了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包括饮食控制、体重控制、药物治疗、抗炎治疗和关节保护等方面的创新方法。

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应该积极参与自身的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痛风的效果。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痛风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肿胀,发生在组织中形成尿酸钠盐结晶。

虽然痛风发病率不高,但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

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起源于体内尿酸钠盐积累,主要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嘌呤通过肝脏转化为尿酸,然后通过肾脏排泄。

然而,某些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者肾脏不能有效排泄尿酸,导致体液中尿酸浓度过高。

高浓度的尿酸会在体内沉积形成尿酸钠盐晶体,进而引起痛风。

当晶体沉积在关节内,会损害关节组织并引起疼痛和肿胀。

此外,尿酸晶体沉积在肾脏、尿路和软组织中也会引起不适。

除了以上因素,一些痛风患者也会遗传嘌呤代谢异常,使得他们在相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下容易发生痛风。

痛风的治疗研究目前,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急性发作和长期防治。

急性发作主要采用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和可代孕翁等药物来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

长期防治主要是通过体重控制、适当饮食、限制饮酒、药物治疗等手段预防反复发作,并控制尿酸的血清浓度。

近年来,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被开发和应用。

其中最有前途的方法是使用尿酸代谢调节剂。

这些药物包括阻断尿酸生成的药物和促进排泄的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预防结晶形成。

此外,针对尿酸晶体和炎症反应,还有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抑制炎症因子和增加尿酸排泄等。

总之,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嘌呤代谢异常是其主要原因。

针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需要加强对病情和治疗方法的了解,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避免痛风的发生和复发。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因高尿酸血症导致的代谢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概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信息,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概述,包括其发病率、患病人群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高尿酸血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揭示该疾病的本质和核心病理过程。

我们将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常用药物以及临床疗效等,以期评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治疗效果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核心在于高尿酸血症导致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滑膜、软骨等组织,引起关节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除了尿酸盐晶体的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尿酸盐晶体可以激活关节滑膜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加剧关节的炎症反应。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风。
尿酸排泄障碍
肾功能不全、药物等因素可影 响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
升高,引发痛风。
其他因素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 性疾病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 ,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常在
夜间发作,疼痛剧烈。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可导致 关节破坏、畸形,形成痛风石 。
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痛风患者的代谢异常,以寻找 新的治疗靶点。
先进的影像学技术
如高分辨率超声、MRI等,可提高痛风病灶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痛风诊疗的临床研究和进展
新型降尿酸药物的研究
01
研发更安全、有效的新型降尿酸药物,以减少痛风患者的药物
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随访管理:定期随访,与医生沟 通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
通过病情监测和随访管理,可以 及时发现并控制痛风的发展,减 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05
痛风诊疗的未来展望
痛风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因测序技术
未来可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痛风患者的基因变异,为个性 化治疗提供依据。
感染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起病急 ,全身症状明显,关节腔穿刺可抽出 脓液,血液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 细胞比例增加。痛风性关节炎则起病 较缓,全身症状不明显,关节腔穿刺 可抽出滑液,血液检查尿酸增高。通 过关节腔穿刺和血液检查可鉴别两者 。
在痛风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需 要对病情有充分的认识,遵循诊疗指 南,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和评价指标, 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同时,痛 风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以 减少痛风的发作和并发症的发生。

痛风研究报告

痛风研究报告

痛风研究报告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全球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痛风的研究备受关注。

痛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尿酸代谢:尿酸是痛风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尿酸的合成、分解与排泄机制对于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发现,尿酸合成酶和尿酸转运蛋白等基因的突变与痛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2. 遗传因素:家族性痛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研究痛风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痛风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3. 生活方式和饮食: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痛风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饮酒、肥胖、高嘌呤饮食等因素与痛风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因此,研究生活方式和饮食对痛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 炎症反应:痛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研究炎症反应的机制对于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痛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而控制炎症反应可以减轻痛风的症状。

5. 临床治疗:研究痛风的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发是痛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常用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增加剂等。

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提高痛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痛风的研究涵盖了尿酸代谢、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饮食、炎症反应以及临床治疗等多个领域。

未来的痛风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索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引言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它既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又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因此,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以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将介绍痛风的病因和发展,包括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痛风之间的关系。

接着将阐述痛风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炎症、尿酸结晶沉积等症状。

然后将介绍痛风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随后将讨论痛风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接下来将介绍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传统药物和新型药物的应用情况。

然后将介绍非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饮食调控、锻炼和体重控制等措施。

之后将探讨痛风的并发症与预防,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肾病等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最后将介绍痛风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旨在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通过对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痛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当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痛风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痛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高尿酸血症可由于内源性尿酸产生过多或外源性摄入过多而导致。

另一方面,高尿酸血症与尿酸排泄不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尿酸结晶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的发生和发展。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均对痛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览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作为当代社会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对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这两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研发有效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新药研发、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等多个方面。

新型药物的涌现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新型尿酸合成抑制剂、促尿酸排泄药物等;另一方面,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着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证实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尽管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部分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仍需继续努力。

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药物和技术能够应用于这一领域,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尿酸血症及其引发的系列症状。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清尿酸盐浓度异常升高,当血尿酸水平超过一定阈值(通常为360或420微摩尔每升)时,即可定义为高尿酸血症。

而痛风则是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软骨、滑膜、肌腱及肾脏等处沉积,引发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以及肾损害等。

流行病学特征方面,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当地经济和医学水平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本文从传统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情况、现代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和发展前景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具有独特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将促进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步。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希望,为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过程中,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关键词】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势,发展前景1. 引言1.1 痛风性关节炎的定义和病因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

在人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过程的产物,当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加时,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直接原因,因为在高尿酸血症的情况下,尿酸会在关节内沉积形成尿酸结晶,引发关节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肿胀。

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通常包括急性关节炎症发作,表现为剧烈疼痛、红肿、热度和功能障碍,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的慢性阶段则可能引起关节破坏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因方面,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代谢异常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遗传倾向是痛风性关节炎特别是原发性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度、缺乏运动等因素也是增加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过程,需要综合因素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1.2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意义中医药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注重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非简单控制症状。

中医药通过诊断辨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最新研究

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最新研究

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最新研究摘要: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类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痛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面临日益增长的患者数量以及痛风所带来的关节损坏和肾脏受损等严重影响,对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更好的治疗痛风,缓解痛风患者身体上的痛苦,本文从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两方面对以往学者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未来痛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痛风;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研究痛风的发生与人类体内所含的嘌呤类物质有关。

当人体内的该类物质代谢失常,出现紊乱状况,就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尿酸水平出现上升的情况,进而导致痛风这一疾病出现。

目前,有诸多学者对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对目前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痛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痛风的发病机制戴婷婷等[1]指出痛风发生主要源于人体内所含尿酸浓度的增加。

尿酸的快速增加会引发关节炎、肾脏等器官出现问题,还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血脂,如不加以及时干预和治疗,甚至会引发痛风结石、残疾和肾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上述情况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痛风及痛风所造成的并发症。

人体内尿酸的有两方面的来源。

一方面是源于患者本身的核酸氧化,这也是人体内尿酸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来自患者日常高蛋白、高嘌呤事物的摄入。

肾脏是人体进行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会对体内70%的尿酸进行排泄。

其余的30%会不停转化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和CO2等。

肾脏对尿酸排泄不够是致使尿酸盐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关节组织是尿酸盐沉积的重要地点,尿酸钠晶体的超额沉积会损坏关节,进而造成痛风所对应症状的产生。

在研究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相关文献时可以发现免疫系统炎症、肠道菌群、氧化应激细胞萎缩死亡以及骨代谢失常等状况与GA密切相关。

进一步对痛风的发病机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发现诸多细胞信号传导路径参与其中,主要包含Toll受体、NLRP3炎性体、NLRP6炎性体、ATP-P2X7R、JAK-STAT、MAPKs等信号通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阐述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从中、西方医学两个方面对近几年有关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呈现出独有的优势,由此认为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极具发展价值。

标签:痛风;尿酸;关节炎;高尿酸血症痛风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过程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功能残缺、主要关节残疾[1]。

目前对痛风的临床治疗秉持一个新观点:痛风虽然临床治疗极其困难,但是仍可以治愈[2]。

痛风虽可以治愈,但是绝大多数患病者仍病情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

其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医生没有重视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重大危害,未将降血尿酸治疗作为临床主要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患者本身缺乏痛风的相关临床知识,导致治疗不规范[3]。

因此,对痛风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及早治愈病症来避免更多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极其重要。

1 痛风的发病机制1.1 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高尿酸血症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1)尿酸产生异常增加:人身体里的尿酸产生的途径有两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部分的尿酸大部分来自于核苷酸的大量分解,大概占体内总含量的80%,外源性的则来自于食物居多,占20%[4];(2)尿酸排出异常减小:尿酸主要经过肾脏的排出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环节。

由尿酸生成的盐是极性分子,穿越肾小管需通过离子通道,迄今发现的离子通道里,阴离子交换器至关重要,能够推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尿酸排泄量的大小也有影响[5]。

1.2 尿酸钠盐结晶积聚导致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尿酸在人体里的存在形式大多为钠盐,而钠盐在经过循环之后在软骨、关节腔、肾脏及软组织等处沉积并形成结晶。

自从在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发现异常尿酸钠盐结晶后,便认为尿酸钠盐结晶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关系。

也有学者发现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关节腔的滑液能调节尿酸至更小,且尿酸变小会使被吞噬细胞吞噬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高度致炎性[6]。

有研究证实,因为痛风病患的关节腔内的滑液比其他关节类疾病病患的关节腔内滑液更易使尿酸发生结晶反应,所以尿酸钠盐结晶的积聚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很大关系。

尿酸钠盐结晶导致痛风炎症的途径有多种,如TOLL受体、激活炎性物质、吞噬细胞等。

(1)TOLL受体属于一种模式分别受体,在人体生成免疫因子的过程之中具有关键作用[7]。

TOLL受体在经过尿酸盐结晶的激活作用后将信号进行传送,启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痛风炎症发生。

(2)炎性物质被尿酸钠盐激活导致的痛风炎症:炎性物质指的是能够激活炎性酶及细胞因子的大分子物质。

炎性物质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刺激而介导痛风炎症的反应机制还未明了,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3)吞噬细胞被尿酸钠盐结晶激活而导致的炎症:尿酸钠盐结晶会对关节滑膜细胞里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刺激而引起炎症。

中性粒细胞能够形成吞噬尿酸盐结晶的胞外菌网,而当胞外菌网的形成被抑制时,吞噬尿酸钠盐结晶会减少。

2 痛风的治疗研究2.1 非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多运动、控制体重、多饮水。

2.1.1 控制饮食人体内约20%的血尿酸的来源为食物的摄入,因此在饮食方面进行适当控制,能够使患者体内的血尿酸水平以及痛风的急性发作概率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痛风患者应选择摄入低嘌呤食物,避免摄入高嘌呤水平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

尽量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而豆类及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量高,消化吸收较困难,避免摄入。

避免酒精饮料如啤酒等的输入。

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乳制品、蛋类、精肉等。

嘌呤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通过煮沸后去汤来减少嘌呤,避免炖肉或卤肉等高嘌呤的摄入[8-9]。

在控制饮食时要注意:不可过度,还需要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过度控制不利于患者健康恢复。

2.1.2 多运动保持进行适度的运动,有氧运动更佳,比如快走、慢跑等。

运动量要适中,不宜过于剧烈,最好心率不要高于170-年龄。

运动量要适当,慢慢进行增加,首次为15 min;2周时增长至30 min;4周时增长到45 min,而后继续保持。

2.1.3 控制体重对患者体重进行适当控制,来达到一个标准,能够有效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

2.1.4 多饮水患者应至少保持每日饮水量约为2000 ml以上,增加排尿量、尿酸排泄量。

饮水应以碱性矿泉水、果汁等最好,避免摄入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2.2 药物治疗2.2.1 抑制尿酸生成药临床上主要为别嘌醇或非布索坦,阻止形成黄嘌呤氧化酶(XO),从而减少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向尿酸的转化,最终降低尿酸水平。

两种药的服用剂量分别为:别嘌醇,患者口服,最初服用剂量为50 mg/次,1~2次/d,每周逐渐增加50~100 mg的摄入量,每天最多不可超过200~300 mg,可适当增加服用次数,定时检测患者尿酸水平,若达到控制目标,需停止药量的增加,若未达到可继续增加。

但每天最大摄入量为600 mg。

非布索坦,患者口服,成年人的初始服用剂量为40 mg/次。

连续进行2周的用药后,若患者血尿酸水平仍高,则调整剂量为80 mg/d。

2.2.2 促尿酸排泄药(推荐苯溴马隆)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 ml/min时无效,若患者尿酸水平高于600 μmol/L,不宜服用此类药物。

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应多摄入水,最好使尿量保持在2000 ml/d,同时口服碳酸氢钠3~6 g/d。

苯溴馬隆的服用剂量包括:成人的初始服用剂量应为50 mg/次,于早饭后口服。

用药1~3周后,检测血尿酸水平,服用剂量调整至50~100 mg/d。

若患者肾功能较差即(Ccr<60 ml/min),患者适宜剂量为50 mg/次。

在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达标且痛风病症完全消失后,所有临床治疗还需继续进行,以保证血尿酸的预后控制良好,在目标值范围内。

在血尿酸达标后,可适度进行用药量的减少,若未达到血尿酸水平控制目标值,需继续适度进行用药量的减少,最终确定一个适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的服用最小剂量。

2.3 注意事项2.3.1 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应使患者的尿酸pH值保持在6.5左右。

临床上常用的碱化尿液药物为碳酸氢钠。

而碳酸氢钠对胃部的生理刺激较大,间断性服用,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2.3.2 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临床常见可引起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利尿剂、他克莫司、尼古丁、酒精、左旋多巴等。

高血尿酸患者必须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多饮水,保持至少2000 ml/d的排尿量[10]。

若患者患有高血压且高尿酸血症,则应选取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临床降压药物。

目前经过验证的科素亚(氯沙坦钾片)可作为优先考虑。

3 痛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天然药物治疗痛风的试验研究正渐渐趋于多元化。

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及疗效进行多方面的探讨[11],本次研究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常见如下:第一,芹菜素、槲皮素,属于黄酮类的一种,前者多存在于水果蔬菜里;后者具有消除炎症、抵抗氧化等功能,能对急性痛风模型大鼠的抗炎有作用。

第二,葛根,是野葛的干燥根,提取物包括总黄酮、葛根素等,能够发挥退热、透疹等作用。

有研究显示,葛根提取物有利于急性痛风模型大鼠减轻其关节肿胀程度,且降低血清中的NO水平[12]。

第三,姜黄,属于姜科植物,有通经、行气的作用[13]。

有学者发现姜黄提取物能使高尿酸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下降,且能促进尿酸的排出[14]。

4 治疗关键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定期进行复查是痛风规范治疗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个人生活质量。

4.1 自我管理患者应加强对痛风的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及临床治疗等相关知识的了解。

熟悉自己的治疗方案、措施、目标和预后。

学会自我预防以及监测极易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

自我调整心情,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5]。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摄入什么饮食,如何攝入,是患者们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合理调整,满足患者营养需要,且能够帮助血尿酸水平控制,减少用药很重要。

较好的方法比如:(1)选择低嘌呤食物。

(2)避免摄入内脏、酒精、肉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

(3)避免菌类、豆制品的食物摄入。

(4)食用肉类最好进行水煮可去除部分嘌呤。

(5)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调整摄食数量,保证营养充足。

(6)尽量减少药物用量来尽快达到血尿酸的控制标准。

(7)对患者进行血尿酸的定时检测,检查饮食结构和用药量是否适当,控制稳定后就实施适合患者个人的饮食计划[16]。

4.2 定期复查在调整降尿酸药物用量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测尿酸,最好为每2~5周1次。

尿酸检测水平是调整用药量的重要参照,可帮助判断患者对其治疗药物的依从性[17]。

定时检测相关项目指标,有利于药物用量的调整,从而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项目患者需3~6个月进行1次检测,肝功能测试、血糖血压检测、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B超等项目患者需要半年~1年进行1次检测。

近几年来,痛风的患病人数不断增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但目前市面上的痛风的西医疗法,大多目的为促进尿酸排出、减轻病痛,虽然一定程度的减轻了痛风的某些临床症状,但却是治标未治本,且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若长期用药对患者身体不利[18]。

也有部分西药着手于人体尿酸的生成过程进行治疗,但对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浅,临床应用度低、患者耐受性较差,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且价格偏贵,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较大,所以西药应用于痛风的治疗中有很多限制性[19]。

传统的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中,着手于血象、风湿、风热等病机[20],但是中医药的应用多集中在临床方面的观察,缺少可靠的试验研究数据,不能快速的应用、推广于临床。

对痛风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明确,并把临床观察经验和研究数据进行结合,中西医结合在痛风的治疗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1]刘佳.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1):24-28.[2]王林丽.中西药物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17):79-80.[3]王圣燕.痛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09,4(9):42-44.[4]王玲,赵岚,王晓芸.药物治疗痛风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5,34(z1):73-74.[5]王林丽.痛风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A]//2008年全国临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与药学监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45-47.[6]李海峰.老年痛风患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3):20-21.[7]杨雅静.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142-144.[8]王玲,赵岚,王晓芸.药物治疗痛风研究进展[A]//2015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73-74.[9]青玉凤.痛风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0):2719-2723.[10]张瑞芬.痛风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6):438-441.[11]张照伟.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4):408-410.[12]李悦森.痛风药物治疗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1):9-10.[13]安雅婷.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J].天津药学,2015,27(5):72-75.[14]戴冽.关于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治疗的几点思考[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9):577-579.[15]江瀛.痛风的药物治疗进展[J].海峡药学,2010,22(1):100-102.[16]石力夫.痛风的药物治疗[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5):后插1-后插2.[17]袁建丽.痛风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J].中国药事,2014,28(1):86-90.[18]陆林.浅谈痛风病的药物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651-652.[19]伍沪生.重视原发性痛风的完整诊断及药物治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5):307-308.[20]袁立.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南药学,2012,10(10):764-7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