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
的大幅度增加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试依据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对最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总结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一、最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1.权利机会说。
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
如杨东平、黎军、陈志忠等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2.利益说。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公正。
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中人际间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与评价。
3.价值说。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
如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既存利益(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分配平等与否及
其产生的原因、标准等的价值评判。
4.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一种在“比例平等”的原则下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份额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1.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学者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去分析这一问题。
从高等教育的起点看,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一样,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从高等教育的过程看,不同阶层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机会不均等;高校连续扩招使得学生面临教育质量的不公平,存在着课程设置中的公平问题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享用的教育条件不均等,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所享用的教师资源不均等,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教师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均等。
从高等教育的结果看,学业成功机会方面不均等,大学生就业困难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差异突显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还表现为区域高等教育间的不公平。
2.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从主、客观因素出发,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观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则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客
观因素。
从教育系统内、外部因素考虑,有学者认为,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外部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的影响。
内部原因是:高等学校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不合理,入学机会分配不合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高校招生政策不尽合理,管理制度不合理,收费制度不合理,教育腐败,贷款助学制度和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得不到落实。
还有学者专门对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不公平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
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专
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要求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能力水平存在着差别。
而高等院校部分专业的盲目增设和扩招、教育结构设置不合理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3.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对策。
研究者大多认为,要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除应稳步推进经济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外,关键还在于制度创新。
也就是使教育制度具有可选择性的特征,建立地区间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决策活动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实质内容与操作程序平衡的政策机制,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使教育公平成为政府制定教育决
策的重要理念;加大公共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与个人双重分担教育成本制度,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推进高等教
育体制改革,鼓励和提倡高等教育的多种办学形式,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也有学者认为要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就应建立高等教育校内公平机制;调整个体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消费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三)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本分担、资源配置的研究
1.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大众化。
研究者大都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公平。
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其公平带来的新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但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内在不平等依然影响教育公平。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要兼顾教育公平,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进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解决好大众化进程中的快慢节奏问题、区域平衡问题和多元办学问题。
2.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成本分担(补偿)。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目前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收费,而是该收多少以及如何收费的问题,因此应本着合理公平的原则认真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还有学者指出,实行成本
补偿政策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但成本补偿政策必须与学生资助政策配套实施。
此外,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更有学者提出“主辅结合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认为政府应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与补偿者,受教育者个人应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部分成本,但分担、补偿的比例不宜过高,用人单位也应分担和补偿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3.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
有学者认为,为使高等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阶段的努力最大化,应实施“层次定额+绩效发展”新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普遍推行“高收费+高资助”的财政政策。
(四)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研究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
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存在的。
因此,首先要“兼顾”而不是不顾,其次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调整政策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的公平。
2.公平优先论。
有学者认为,无论从实施《教育法》、依法办教育的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都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都是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3.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兼顾论。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是一种弱相关的关系,其中任何一方的提高并
不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提高或者受到抑制。
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尺度和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公平和效率的同等关注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基础。
4.分层认识论。
有学者将高等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不同的层面上分别对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宏观层面上,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中观层面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微观层面上,“公平优先”是应该的选择,而“效率”是兼顾还是同时达到高效,则有赖于学校的具体改革方法和管理以及教学水平。
二、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最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
1.研究主题具有时代性。
这一特点体现在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方面。
自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也大量增加。
2.研究范围广泛。
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
既有理论层面上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分类、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实践层面上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角度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本分摊、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微观角度关于高等教育中女性、特殊、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公平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3.研究视角多元。
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从教育学、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而且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当前我国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不足
1.被研究主体范围狭窄。
当前,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一般受教育者的关注,而对受教育者中的女性、弱势群体等的受教育公平问题关注不够;或者过多关注受教育者,而忽视了对教育者和其他阶层、群体的关注。
2.微观研究不够。
研究大都集中探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对一般事实和对策讨论较多,而对具体教育活动、特殊受教育群体以及政策的落实等研究较少。
3.实践研究不足。
目前,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囿于理论探究,大多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要么作宏观描述,要么是经验分析和介绍评论,定性分析的较多,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较少,从而导致一些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一些研究趋同,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
4.原创性理论缺乏。
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中,较多地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或外国高等教育理论,或寄生依附,或人云亦云,或食洋不化,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导致研究没有新意和深度。
三、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趋势
(一)关注多元利益关系主体
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相关利益关系主体都可能是教育
不公平的承受者、引发者和解决者,因此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育者中女性、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受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要关注教育者和高等教育中的其他利益主体,如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不同地区之间高校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重视微观研究和教育过程公平研究
宏观研究的理论成果只有具体地指导教育实践并在实
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就需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重、并行,加强对具体教学情景中的教育公平的研究。
微观层面的公平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关注个体利益是“人”的层面上的公平,因此教育过程公平研究也应是新趋势。
(三)加强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
当前,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缺失导致教育研究的价值
大打折扣甚至令人怀疑。
因此,要走进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完善和丰富教育公平理论,为教育公平研究注入活力,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具体制度、策略得到落实。
(四)注重理论的通融和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基础尚很薄弱,理论支撑较多引自西方,缺乏独立的品格,原创性不足。
因此,要在理论借鉴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实现消化和通融,使高等教育公平理论本土化和中国化。
同时,要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使研究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实现理论创新,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编: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