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地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 葛巾,一名纶巾。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 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 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 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
《宋书·武帝本记》写其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颜氏家训》讲: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 “《宋书·谢灵运传》记:“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唐代诗 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句,即源于此意。在服饰习俗中,访 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地 区,由于多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二节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 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 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看来,白衫 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 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着此装,还以 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 足,以示不拘礼法。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周书·长孙俭传》记:“日 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 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
第三节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除大襟 外还有对襟(穿宽袖对襟衫、长裙的女子),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 采,外束丝带。妇女服式风格,有窄瘦与宽博之别,《玉台新咏·谢朓赠王主簿》中“轻歌 急绮带,含笑解罗襦”,晋代傅玄《艳歌行》中“白素为下裙,月霞为上襦”,何思澂《南 苑逢美女》有“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梁武帝咏“衫轻见跳脱”等诗句,均绘声绘色 地形容出妇女着衫、襦、裙、袄等服装时的动人身姿与服式效果。
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释名》释裤即为“绔也,两股各 跨别也”,以区别于两腿穿在一处的裙或袍。褶,按《急就篇》云:“褶为重衣 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人之袍也。”观其服式,犹 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往 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傈悍之气。随着南北民族的接触,这种服式很快被汉族军 队所采用。
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可谓 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 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但因为裤形过于博大, 还是有碍上召或军阵急事。于是,为兼顾两者又派生出一种新的服式—缚裤。
履: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如陆机《织女怨》
中“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等诗句。新疆阿斯塔那墓 中曾出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见其履式与精工。《烟花记》中还提到一种尘 香履,“陈宫人卧履,皆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尘香”。 其鞋头样式,有凤头、聚云、五朵、重台、笏头、鸠头等高头式,露于衫裙 之外,既可免前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男女都这样穿着。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 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围裳之中伸出两条 或数条飘带,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记有“蜚 垂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列女图》中更是留下了可贵 的视觉形象(如图)。南北朝时,有些将曳地飘带去掉,而加长尖角燕尾,使服式又为之一 变。
中国服装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 概述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 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 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 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 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 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 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 自然垂下。《释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庾信《美人春日》诗曰:“步摇钗梁动, 红轮帔角斜。”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描绘出其披戴后的形象,延至后代又 有所发展。
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 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春秋战 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这种短衣长裤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 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