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南花鼓戏的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文化价值
摘要:花鼓戏是一种拥有二百年历史的民间戏曲,它发源发展于湖南,它是当地精神文明和民间文化的反映。

花鼓戏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唱词形象生动,表演方式源于劳动生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花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花鼓戏; 题材来源; 文化价值
湖南花鼓戏是民间戏曲的一种,唱腔源于民歌,山歌、和劳动歌。

它产生于湖南省衡阳地区,流行于长沙、岳阳、益阳、湘西等各个地区。

“湖南各地民间艺术、民俗和乡音土语多种多样,湖南花鼓戏结合不同地方语言和艺术形式,主要分为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衡山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祁阳-边县花鼓戏、湘西阳戏、花灯戏八种。

”①花鼓戏常常以说唱为主,舞蹈为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歌唱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各样婚姻和爱情题材,有的是生活中的琐事、有的掺杂了反封建的内容。

因为各地的方言不同,所以各个地方的花鼓戏的唱法也有所差异,形成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也包含了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影射③,也能将人的爱恨情愁和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根据它的演奏方式,声腔结构、表现特点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是川调类,第二是打锣腔类、第三是牌子类、第四是民歌、丝弦小调类。

川调类是以大筒为主要奏乐器,唢呐为特色伴奏乐
器的一种形式。

川调类作为唱腔方式的雏形,其他种类都以它为正调。

第二种打锣腔类在岳阳,长沙、益阳尤为盛行,是一种“腔”和“流”相结合的方式,在很久以前,只有打锣和人声幕后演唱作为伴奏,并没有丝竹等管弦乐器。

第三种牌子类它有固定的形式,根据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曲牌。

民歌、丝弦类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由此看来花鼓戏的种类和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也是各地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特色。

花鼓戏的表演要求演员不仅要唱出曲调的曲味,还得调动五官,为曲中的内容做更生动更传神的诠释。

比如说要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结合,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形象。

花鼓戏的表演面部表情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运用口,鼻、目、耳来表达人物多种多样的情绪。

比如说眼神的运用就有笑眼,呆眼、冷眼、留情眼等等,有时候面部一个微弱的表情变化就能将剧本诠释得更加到位。

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喜好不同,因此花鼓戏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湘中地区注重眼神的互动交流,经常用眼神来传达之间的感情,有时候显得大方,有时候则表现得含蓄。

而湘西地区的动作较为机灵,风趣。

各个地方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它们是一定时期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的反映,作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化,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去珍惜。

(二)花鼓戏的题材来源
1.花鼓戏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

对于花鼓戏的题材来源,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

这种
现实生活又分成了很多的小类。

花鼓戏最初是来源于劳动生产,因此人们用来反映对优美山水风光的由衷赞美,也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类作品有《看牛对花》和《扯萝卜菜》等等。

第二小类是反映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有《贫富上寿》,像这类作品鲜明地传达了对嫌贫爱富,贪慕虚荣的小人的憎恶,也高度褒扬了阔达民族气节的张广达夫妇和为民做主的官府。

第三类是在广阔的劳动背景之下人们产生的朴素纯洁的爱情的情愫。

这类作品诞生的数量之多和所产生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小视的。

比如有《补被褡》,《菜园会》、《扯笋》等等,各种各样美好的爱情应运而生。

第四类是人们敢于冲破各种爱情的束缚,追求心底最真诚、最圣洁的爱情。

这类作品有《装疯吵架》,《打鸟》、《王麻子定计》等等。

第五种是写平凡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如《假报喜》,《打芦花》、《卖纱吊吼》等,描写了普通生活的琐事,是一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反映。

2.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选取题材。

第二种是从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选取题材。

像《孟姜女》。

《刘海砍樵》、《山伯访友》、《湘子出世》等等。

《孟姜女》是根据孟姜女寻夫哭长城这一传说而改编的;《刘海砍樵》是根据刘海戏金蟾这一民间故事改编而来;《山伯访友》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凄美的感情经历改编而成;《湘子出世》是根据舜帝与娥皇、女英两个妃子的传说故事而来。

因此花鼓戏汇集了各地不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然后自编自导演绎成地方特有的花鼓戏剧种内容。

3.从民间歌舞艺术中吸收题材。

第三种从民间歌舞艺术中吸收题材。

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它会从各个方面吸收不同的丰富的艺术表现特色和形式。

板凳舞是一种民间歌舞,曾在湖南境内特别盛行,后来花鼓戏也受到了板凳舞的影响,如《打草鞋》中就有“打草鞋龙”这一情节,因此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影响并且会将那些生动传神的艺术拿来借鉴吸收。

《菜园会》、《看牛对花》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民间歌舞的影响。

4,。

从大本戏中吸取题材
第四种是从大本戏中吸取题材。

这些吸取而来的题材有的来源于杂剧,有的来源明清传奇,还有境内外的大本戏等。

如《对脚迹》取材于元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秋江赶潘》取材于明代高濂的《玉簪记》;《金龙探监》取材于《玉堂春》;《坐楼杀惜》取材于湘剧《宋江闹院》。

花鼓戏取材于各种各样的大本戏,它是一个各种地方文化的大融合,汇集了各地的特色精英文化,是一定时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三)花鼓戏的文化价值
湖南花鼓戏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花鼓戏源于劳动生产,那个时期劳动生产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因此花鼓戏的内容总是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湖南花鼓戏表演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模拟,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吸收了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民间歌舞的表现手法,又从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等劳动
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

”②花鼓戏《天仙配》讲述地是董永和七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掺杂着浓厚的神话传说意味,但是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刘海砍樵》则表达了一种不计贫富、不计门第的婚恋观,这种婚恋观无疑是十分进步的,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与时代更加接近;《补背褡》描述了一个敏感的寡妇改嫁的故事,写了长工李贵材和寡妇李翠英在劳动中建立了纯洁互帮互助的爱情,最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种举动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然后他们冲破种种束缚最终选择在一起,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愿意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花鼓戏很少叙述那种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忠臣良将等一系列与人民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更多的内容落实在人民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没有出众典型的人物,有的只是一些个性而又普通的平凡小人物。

它触及着生活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深受人们群众的喜爱。

花鼓戏的语言风格也没有严格的曲牌、格式的限制,它的内容就像一篇散文,虽然结构不是十分严谨,但字字句句都是人们的真情流露。

句式可长可短,可活泼可严肃,因此内容总是浅显易懂,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

③所以说花鼓戏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多或少留下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轨迹。

湖南花鼓戏也是经济发展对民间戏曲不断影响的产物。

湖南属于亚热带气候,阳光充沛,雨水丰盈,有利于水稻的栽培,湖南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因此湖南的农耕经济十分发达。

人们在农耕生产过程中,为了消磨时间,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经常一边劳动一边
歌唱。

湖南的花鼓戏既不是一个时期迅速形成的,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创造而来。

它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把不同的山歌、小调糅合一起发展而来,并且综合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习惯,再通过演唱者和艺术创造者的不断加工、提炼得到更好的发展与锤炼。

经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的区别,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对外沟通能力较强,因此吸收了各地的艺术精华与特色,花鼓戏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花鼓戏逐渐增添了故事情节和交流对话,情感表达也更加浓厚。

有的地方地处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不便,因此花鼓戏的意味更加浓郁和地道。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改变也是不同时期经济变化的产物。

注释:
①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浅论》,长沙: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印,1978,第43页。

②金汉川:《湖南戏曲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3 ,第56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108页。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2]韦行:《中国民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