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父母看护人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性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非父母看护人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
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缺失对这个群体当前的生存和日后的发展都产生严重影响,笔者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出发,根据依恋理论阐述安全型依恋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探讨非父母看护人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对策。
[关键词]非父母看护人员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型依恋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个新的弱势群体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中的18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
[1]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留守儿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意识到这一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影响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2010年5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他们是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这样一篇文章,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是留守儿童。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而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他们虽然身处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状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看到了这个严重的时代性问题,也有很多人深入农村进行过调查,也从家庭、学校及其整个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解决策略,笔者也是目睹了农村留守儿童不理处境后,抛开转型中国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从家庭自身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也许这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大量研究表明身处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生活、学习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外,在心理、情绪、性格、人际沟通和道德等方面也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笔者结合儿童依恋的相关理论,以及目前中国多数留守儿童的现状试着从让留守儿童与非父母看护人员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依恋与安全型依恋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拜于1969年最早提出依恋这一概念,认为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料者之间(主要是父母)的一种积极的亲密的情感联结。
[2]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3]近年来,张文新又提出,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4]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依恋关系的存在不仅为儿童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情感支持,它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良好、积极的依恋类型,这类儿童对母亲或
其他看护人员有较强的信任感,把其作为“安全基地”,并在安全感的支持下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
对于陌生人能够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有研究者认为依恋关系仅属于母亲的(如sylva﹠lunt,1981),这样定义未必合适。
一项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对象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最强的依恋经常是对母亲的,但并不一定总是这样。
在苏格兰的一项研究中,母亲们接受了访问,研究者问她们,婴儿会对与谁的分离表示反抗(schaffer﹠emerson)。
结果发现,在分离反抗首次出现时,只有29%的婴儿有一个以上的依恋对象,随后到18个月时,这个比例就急剧上升到87%。
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婴儿最依恋的人似乎是母亲以外的其他人,如父亲、祖父母或哥哥姐姐。
谁能够花大量时间和婴儿玩耍并且交流,谁就能与婴儿形成依恋。
科恩和坎波斯(cohen﹠campos)在美国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5]
由此可见,儿童的依恋对象不只是母亲一个人,他可以与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一个或多个人产生依恋关系,关键在于照看者是否花大量的时间与儿童交流。
留守儿童虽然与父母分隔两地,不能对父母产生依恋,但是如果非父母看护人员能给与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经常与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留守儿童也能与他形成安全型依恋,虽然总是离正常的与父母产生的安全型依恋有一定距离,但至少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资料显示,正常情况下60%~65%的儿童都属于安全型依恋,但是由于缺乏正常的养育、亲子沟通等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属于安全型依恋,而是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焦虑型不安全依恋或恐惧型不安全依恋,属于后面三种依恋类型的儿童一般在心理、社交、情感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极大的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在中国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子女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局面下,非父母看护人员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安全型依恋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
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生理、心理、情绪、道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发展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
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
在这一时期儿童如果与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会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智力水平。
一项以孤儿院19个月的发展落后的儿童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表明[6]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姑娘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在孤儿院中的对比组落后21分。
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有30%进了大学,而对比组的大多数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验中,改变抚养条件,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即便是发展落后的孤儿都能促进智力发展,那么发展正常的留守儿童未尝不可?或许这只是个个别实验,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但至少能说明人类存在这样的潜力。
2.安全依恋的建立,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
人的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性格也一样,它反映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积极深刻地反映着生活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性格。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3.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儿童有效的进行情绪的调节。
情绪是婴儿时期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状态。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婴儿不是“知觉的人,认知的人,而是一个体验焦虑、快乐和愤怒的人”[7]。
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
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对母亲的爱是一生爱情联系的原型”。
心理学家霍妮也认为:“儿童生下来就处在一种看不见的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而产生一种孤立无援之感……如果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爱情,那就会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甚至可能发展成为神经性的焦虑……一个晚期精神错乱和他早期的不和谐的社会生活有关。
”[8]因此,在儿童的研究领域,情绪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情绪和情感与依恋行为有密切关系。
4.安全依恋的建立,可以指引儿童的人际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
安全依恋有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为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而安全依恋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有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可以使儿童在智力发展、性格塑造、情绪调节和人际沟通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不管对儿童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日后的生存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接
下来笔者谈谈如何发展留守儿童的安全型依恋。
三、非父母看护人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对策
留守儿童父母既然不能直接给与孩子正常的养育和教育,就应该加强与看护人员的联系,通过各种办法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儿童的特点
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非常重要。
作为孩子的看护人员,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同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
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
因此,了解儿童的特点至关重要,祖、外祖父母等看护人员应该先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孩子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给与相应的养育。
2.提高抚育质量
了解孩子的特点是进行抚育的第一步,提高抚育质量才是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根本途径。
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大多数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而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由于其隐蔽性而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
大多数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
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看护人员应多与幼儿接近(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多与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
对稍大一点的幼儿,则应给予关注性的活动参与。
这样,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依然可以感受到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进而可以适当满足其对爱的需要。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留守儿童虽然不能和父母朝夕相处,但是如果看护人员能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温馨以及充满关怀的生活环境,儿童依然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言谈举止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极大的特点.既易接受外界积极刺激的感化,又易受到不良的消极刺激的影响,而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较弱。
所以,家庭成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和谐的、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孩子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获得较好的依恋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
相反,冷漠的、疏远的、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经验.这些早期的依恋经验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结语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各界力量也在
积极的关注这一群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
有了这一外界支持系统,加上非父母看护人员的努力,相信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定会逐渐缓解,这一庞大而又重要的群体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bowlby j attachmem and loss,v01.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3]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文新.儿童丰土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peterk.smith﹠helen cowie﹠mark blades 理解孩子的成长(第四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
[6]张德.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4.
[7]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7.
[8]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z].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9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