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操作法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8364操作规范
八字方针:安全均衡优质高效三精原则:精心组织精细备料精确操作六项制度:1、装料制度径向双峰圆周均匀
2、送风制度风口活跃中心吹透
3、炉热制度热量充沛渣铁畅流
4、造渣制度控制铝镁渣相合理
5、冷却制度加强冷却维护炉型
6、喷吹制度均匀广喷连续稳定四个方法:1、分析上班操作本班照顾下班
2、控制料批稳定炉温平衡碱度
3、判断准确调剂及时剂量相当
4、强化炉前排净渣铁提高三率
高炉操作标准化条例
1、指导思想:
贯彻“安全、均衡、优质、高效”的炼铁生产组织方针,贯彻“三精”原则,坚持“全风量、高风温、大喷吹、低硅冶炼”的操作方针,保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实现高炉“优质、高产、低耗、长寿”的目标。

2、上部制度
2.1 目标:
推行大矿批、分装、多环布料制度,实现径向双峰、圆周均匀,以稳定气流为目的。

2.1.1 角度:
焦炭以4~6环为基础,矿石以2~5环为基础,圈数控制在10~14圈,保证圈数
准确、稳定,平均角差控制在-3°~+3°之间。

2.1.2 矿批:
以入炉风量(m3/min)的1%作为参考基准,根据原燃料的质量、料速、炉温等条
件相应调整。

2.1.3 料线:
一般选择在1.0~1.5m之间,不作为日常调剂手段,日常操作要尽可能避免亏料。

2.2 方法:
2.2.1日常要稳定焦炭环位、圈数,稳定焦炭平台,需要变动时必须请示厂部。

2.2.2调剂原则:调圈不调环,调矿不调焦。

日常调剂,只调矿圈,大的变动必须请示厂部。

2.2.3亏料线状态下,采用自动缩角赶料线,适当退轻焦炭负荷,料线正常后恢复正常。

2.2.4原燃料条件变差时,调整矿圈,适当疏导边缘,并相应缩小矿批。

2.2.5慢风状态下,及时缩小矿批重,以风量(m3/min)的1%作为参考基准。

2.2.6上部制度是否合适,要注意观察炉顶煤气流分布是否合理,但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炉况
是否顺行。

3、下部制度
3.1 目标:
初始气流分布合理,圆周工作均匀活跃,以活跃炉缸为目的。

3.1.1 风速:以实际风速为控制标准,标态风速只作参考,V
=250m/s±10%。


3.1.2理论燃烧温度:喷煤时:T
=2100~2200℃。


3.1.3风温:平均风温≥1160℃。

3.2 方法:
3.2.1风口面积:
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每座高炉皆有一个适宜的风口面积来保证适宜的风速和鼓风
动能。

调整风口必须请示厂部。

3.2.2 风量:
稳定风量是控制料批稳定的手段,是炉况稳定的标志。

需减风时要一次到位,恢复
风量时缓慢进行。

3.2.3风压:
风压直接反映炉内煤气与料柱透气性的适应状态,恢复炉况时宜采用定压操作。

3.2.4风温:
要求全关大闸,风温全用。

炉热难行时,适当降低风温,要一次到位;恢复风温时,速度不超过50℃/h;换炉前后风温波动不大于30℃。

3.2.5富氧:
富氧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和理论燃烧温度,日常要稳定富氧率;炉况失常时要停止
富氧;炉况向热,不好加风时,可适当增加氧量;炉凉时,要大幅度减风控制料速,并少量富氧有利于快速提温。

4、炉热制度
4.1 目标:
日常调剂应以控制铁水显热为方针,目的是保证炉缸工作长期处于均匀、活跃状态。

4.1.1铁水显热:T=1500±20℃。

4.1.2铁水含硅:[Si]=0.30~0.50%。

4.1.3平均硅: [Si]≤0.45%。

4.1.4硅偏差:δ
≤0.110。

[Si]
4.2 方法:
4.2.1稳定炉温的三要素:稳定风温、稳定料批、稳定综负。

调剂时要贯彻定量调剂的原则。

4.2.2当铁水温度T>1520℃时,要有降温动作;当铁水温度<1480℃时,要有增热措施;
小幅度(<10℃)的偏差,主要靠煤量调节。

4.2.3正常炉况,生铁含硅与物理温度相适应,如果出现背离,高硅低温时,要积极查找原
因,制定对策,并及时采取措施提硅,保证物理温度在适宜范围。

4.2.4从长期来看,渣铁物理温度与理论燃烧温度紧密相关,操作条件变化时,要注意理论
燃烧温度变化。

但物理温度短时间内的偏低,主要是热量不足,需及早补热。

4.2.5当铁水温度<1470℃时,且仍有下行趋势时,补焦1~2吨。

4.2.6 当铁水温度<1450℃时,且无向热趋势时,补净焦1~2批,并减风控制。

(炉长执行)4.2.7 当铁水温度<1430℃时,补净焦3~5批,并大幅度减风控制。

(炉长执行)
4.2.8复风恢复炉况时,前三炉铁水温度一般都偏低,但随着加风,铁水物理温度会逐步上升。

5、造渣制度
5.1 目标:
调整好渣相成分,使炉渣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强的脱硫能力,具有保护内衬的作用。

5.1.1二元碱度:R
2
=1.10±0.05
5.1.2三元碱度:R
3
=1.50±0.05
5.1.3四元碱度:R
4
=0.95±0.05
5.1.4脱硫系数:Ls≥30
5.1.5 镁铝比:(MgO/Al
2O
3
)=0.70±0.05
5.2 方法:
5.2.1以四元碱度在合适范围内为最终控制标准。

5.2.2 控制合适的镁铝比,保证炉渣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5.2.3渣中Al
2O
3
偏高时,镁铝比控制在上限;渣中Al
2
O
3
偏低时,镁铝比控制在下限。

5.2.4 当硫负荷≤4.5Kg/t时,碱度控制中下限,保证在下限温度时,脱硫系数Ls≥30即可。

5.2.5当硫负荷≥4.5Kg/t时,碱度控制上限水平,保证脱硫系数Ls≥35。

5.2.6当炉温选择在上限水平时,碱度宜控制在下限水平,有利于炉缸工作活跃。

6、冷却制度
6.1 目标:
上稳下活,中部合理,合理的冷却制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操作炉型,有利于高炉强化冶炼。

6.1.1水压、水量、水速达到设计要求。

6.1.2进水温度≤35℃,最高不允许>45℃。

6.1.3水质合格,冷却设备无结垢。

6.2 方法:
6.2.1各高炉要建立冷却系统记录台帐,记录水压、水量、水温、水温差等指标。

6.2.2对各层冷却壁,风渣口及炉底水冷管的状态进行监测,并定期整理分析。

6.2.3各高炉要建立炉体砖衬温度记录台账,定期(每月)整理分析,作出曲线图存档。

6.2.4各高炉要建立冷却壁温度记录台账,定期(每月)整理分析。

6.2.5 通过对三种台帐的整理分析,结合炉况的顺行状况,总结出各炉合理操作炉型的具体参数。

6.2.6密切关注炉缸,炉底的监测数据,加强冷却,实现高炉安全长寿。

6.2.7 严禁采用控水的方式处理炉况,如有特殊需求,必须申请厂部。

6.2.8 技术科负责台帐的设计及使用,日常监督检查分析总结并存档。

7、喷吹制度
7.1 目标:
均喷广喷,连续稳定。

7.1.1正常炉况,要达到全部风口插枪喷煤。

7.1.2煤比达到150Kg/t以上。

7.2方法:
7.2.1禁止用停煤的方式降炉温。

7.2.2日常调剂幅度要求小于500Kg/次,小时之间波动最大不允许超过2.0t煤量。

7.2.3每小时之内调整次不超过3次。

7.2.4执行定量调剂的原则,以稳定或控制综合负荷为目标,反推调剂量。

7.2.6休风必须提前10分钟停煤。

8、休风复风操作注意事项
8.1计划休风必须制定详细的休风方案,下好休风料,报技术科审批,并附安全措施,报安全员。

8.2休风前必须温度充沛渣铁排尽,炉温基础偏低时,要保证炉温是向热趋势。

8.3处理煤气要在低压下进行,禁止高压下开放散,高压下放风。

8.4炉顶不点火时,要全过程炉顶通蒸汽或氮气保护。

8.5做好炉体密封工作,及时堵好风口,四小时内安排专人捅风口,检查是否有漏水,捅一
个堵一个,做好保温。

8.6控水:休风1小时后,炉体冷却水量控制到1/2;
休风4小时后,炉体冷却水量控制到1/3;
休风8小时后,炉体冷却水量控制到1/4;
如有漏水的冷却壁,休风后要及时关闭。

8.7紧急休风,要严格执行紧急休风程序,遵循避重就轻的事故处理原则,把损失降到最低。

8.8恢复炉况时堵部分风口(20-40%),保证一定的鼓风动能,加风速度可根据休风时间
的长短、炉温及休风料等情况,尽早达到全风的60%以上。

9、交接班制度
9.1严格按照交接班规范进行交接班,内容记录清楚。

9.2 上班工长要对炉况趋势有预测,对下一炉的炉温、碱度有判断。

9.3至少有一名副炉长参加交接班,对上班的操作情况进行点评,对下班的操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9.4 接班工长要认真组织班前会。

9.5接班后要认真分析上班炉况操作,制定本班操作方针。

10、工长检查制度
10.1至少每小时观察一次风口。

10.2副工长参与出铁全过程,对铁口状况负责,并做好记录。

10.3 每两小时看料一次,对料的状况要心中有数。

10.4每班至少做一次高、低碱度烧结矿筛分,总结粒度组成对炉况的影响。

10.5每班检查一次看水记录。

10.6每班巡查一次布袋除尘。

10.7各种检查必须有标准,有记录、有考核,炉长负责。

10.8技术科负责监督抽查。

附录一:负荷调整的经验值
1、高炉休风的负荷调整:
休风时间/h <24 48 72 ≥96 平均综合焦比增加率/%2~3 6~10 10~15 15~20 2、高炉无计划休风的负荷调整:
无计划休风时间/h <12 24 36 ≥48 平均综合焦比增加率/% 1.33 2.3 9.6 12.0 3、低料线的负荷调整:
低料线时间/h 低料线深度/m 加焦量/%
0.5 2.5m左右5~10
1 2.5m左右8~12
1 3m左右12~15
>1 >3左右15~25
4、停喷时的负荷调整:
停喷时间/h 加焦率/%
1~2 50~70
2~4 70~90
>4 100
加焦量=置换比×加焦率×煤量,如果超过冶炼周期,变全焦冶炼。

5、降雨天的负荷调整:
降雨量(估计)冷风温度下降/℃焦碳水分(估计)/%减轻焦碳负荷/%大>20 >10 4~6
中10~20 5~10 3~4
小<10 <5 1~2
附录二:原料性能、冶炼参数对焦比的影响:
原燃料性能
名称变化量焦比
1.矿石品位↑1.0%↓
2.0%
2.熟料比↑10%↓2.5%
3.烧结矿FeO ↑1.0%↑1.5%
4.含粉率(<5mm)↑10%↑
5.0%
5.烧结矿含硫↑0.1%↑5.0%
6.焦碳灰分↑1.0%↑2.0%
7.焦碳含硫↑0.1%↑1.5%
8.焦碳水分↑1.0%↑1.2%
9.焦碳M40 ↑1.0%↓1.0%
10.焦碳M10 ↑1.0%↑5.0%
11.石灰石、白云石↑100Kg/t ↑40Kg/t
12.萤石量↑100Kg/t ↑80Kg/t
13.硅石量↑100Kg/t ↑50Kg/t
14.烧结矿碱度R2↑1.0 ↓3.0%
15.碎铁量↑100Kg/t ↓20~30Kg/t
冶炼参数
名称变化量焦比
1.风温(600~1200℃)↑100℃↓6.0~3.0%
2.喷煤量↑10Kg/t ↓7~10Kg/t
3.生铁含硅↑1.0%↑40~60Kg/t
4.生铁含锰↑1.0%↑20Kg/t
5.渣量↑100Kg/t ↑30Kg/t
6.炉渣碱度R2↑0.1 ↑2.5%?
7.混合CO2值↑1.0%↓22Kg/t
8.炉顶压力↑10KPa ↓0.5%
9.冶炼强度↑0.1t/(m3*d) ↑1.0%
10. 直接还原度↑0.1 ↑8.0~9.0%
11.炉顶温度↑100℃↑20Kg/t
12.鼓风湿度↑1.0g/m3↑1.0Kg/t
13.富氧率↑1.0%↓0.5%
14.风量(短期减风)↓100m3/min ↓15Kg/t
15.煤气流速(实际)↑1.0m/s ↑30Kg/t
附录三:高炉本体参数
序号项目单位1、2BF 3、4BF 5、6BF 7~10BF 11~16BF
1 有效容积m3450 530 600 705 845
2 炉缸直径m 5.4 5.65 6.15 6.6 7.2
3 炉腰直径m 6.3 6.65 7.15 7.6 8.1
4 炉喉直径m 4.4 4.
5 4.
6 5.3 5.5
5 死铁层高度m 1.035 1.121 1.2 1.3 1.4
6 渣口中心线高
度m 1.5 无渣口无渣口无渣口
7 风口中心线高
度m 2.7 2.873 2.8 3.1
8 炉缸高度m 3.1 3.273 3.3 3.6 3.7
9 炉腹高度m 2.8 3.2 3.1 2.8 2.9
10 炉腰高度m 1.4 1.6 1.6 1.6 1.6
11 炉身高度m 10.3 11.0 11.0 10.9 11.9
12 炉喉高度m 1.67 1.67 1.7 1.8 1.8
13 炉腹角度80°52′11 81°11′53 80°50′16 79°52′31″81°10′48″
14 炉身角度83°43′49″84°44′53″83°23′18″83°58′38″83°45′58″
15 炉缸断面积m222.90 25.07 29.71 34.21 40.72
16 炉腰断面积m231.17 34.73 40.15 45.36 51.53
17 炉喉断面积m215.21 15.90 16.62 22.06 23.76
18 炉缸容积m371.00 82.06 98.03 123.16 150.67
19 炉腹容积m375.41 95.27 107.87 111.04 133.47
20 炉腰容积m343.64 55.57 64.24 72.58 82.46
21 炉身容积m3233.98 271.85 302.88 359.93 437.50
22 炉喉容积m325.39 26.56 28.25 39.71 42.77
23 高径比 3.06 3.12 2.90 2.72 2.703
24 准确容积m3449.42 531.31 601.27 706.42 846.87
25 风口数量个14 14 16 18 20
26 铁口数量个 1 1 2 2 2
27 料车容积m3 3.8 4 4.5 6.5 8.5
28 热风炉蓄
热面积
m2/m3130/173 147 129 110
附录四:热流强度的要求:(参见《高炉长寿制度》)
高炉部位冷却水温差(℃)理论负荷KJ/(m2.h)上限负荷KJ/(m2.h)下限负荷KJ/(m2.h)炉底<2.0 6000 8000 3000
炉缸<4.0 8000 20000 3000
风口带3~5 12000 20000 8000 炉腹6~10 85000 200000 60000 炉腰6~12 75000 150000 50000 炉身6~10 20000 50000 10000 风口<15 1600000 2000000 1200000 中套3~5 450000 700000 3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