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不变”应“万变”
——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课例研究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发布,面对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纵观这几年的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一方面,学生重情节轻教育,重笑点轻审美,沉迷于诸如修仙、武侠、穿越类的小说,却对经典名家之作嗤之以鼻;钟情于快餐式的网络阅读,却对传统的文本阅读缺少了一份细心和耐心;追求纯粹娱乐,囫囵吞枣,忽视了自身素养的提高,背离了阅读的意义和对自我的提升。
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对小说的讲解知识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及主题的分析上,不同的小说,讲法却是千篇一律,很难触动学生心灵,更不要说共鸣了。
鉴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对中职学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为让学生能感受和发现小说语言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并能用所学的审美能力发现和体验生活中类似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笔者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质量》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开放性拟写方案,整合信息”,“比照领会,感知人物”,“归结主题,传导信念”的教学环节来改善小说阅读教学中单一围绕小说“三要素”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阅读兴趣,从而上升到感受人品、关注社会及自我的新高度。
一、以“核心素养”为纲,定位目标
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生活必备语文素养阶段的语言的理解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发现与鉴赏,笔者确立了《质量》的三大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开放式话题“挽救靴匠盖斯勒”构建课堂教学结构,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获得对语言和文字形象的直觉体验;二是以答促思,提取整合,通过比照“变”与“不变”来引导学生比照阅读,研习文本,从而感知小说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三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领会与学习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提升文化自觉。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小说主人公盖斯勒形象的完整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领会以及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提升一种社会责任感。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从文本的“悦读开篇”和“贝海拾珠”版块中就提到了“扁平人物”这一形象,可见,人物品格、形象的把握当是教学的重心。然而,我所执教的班级是15数控(2)班,为男生班,他们相对女生,在文本解读上多了一些随意、懒散和想当然,平时课堂中更多的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问答答,碎文碎答”,看似“掌声不断,嘻
哈热闹”的课堂难免无聊无效。而《质量》文章篇幅较长,男生们在学习中会更不易把握。
基于学情,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突破,以比较开放的话题导入,紧扣环境之“变”与人品“不变”这一思路,来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用“比照领会,感知人物”,“归结主题,传导信念”的教学环节来构建课堂的教学结构,从而对小说主人公有更深入的把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也将得到提升,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夯实基础。
二、师生互动构课程,“不变”应“变”增素养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笔者采用“整合信息,比照领会,归结主题,”的教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思路,通过“展示拟写方案”,比照环境之“变”和人品之“不变”,归结主题等活动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共享和思维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的。
(一)课前学案做引领,小组合作打基础
课前,笔者设计了《质量》的学案,学案上提供了一些阅读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课前的小组合作预习,让学生拟写“如何挽救盖斯勒”的方案以及运用提取整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相关的文字,把段落序号按照不同的类别填写到横线上,并通过比照阅读,得出“变”与“不变”的结论。如此让学生在和资料互动过程中,为之后的解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放话题来导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导入环节,笔者为了避免学生用一些诸如“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公平”等通用词、标签词来归结主人公盖斯勒的死因,这样来解读这么一篇有深度的小说未免太随意,于是在教学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话题,“盖斯勒的确死了,假如让我们乘坐时光机置身到作品中,你将如何去拯救盖斯勒,让他免于悲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开始圈点、勾画、品味语言,继而纷纷作答,发言丰富,课堂活跃,兴趣盎然。
(三)拟写方案促思维,整合信息显端倪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所拟写的关于“拯救盖斯勒”的方案中,引出问题“大家用了那么多的方法来救他,只要他随意任选一种,他的人生轨迹极可能就此改写,不至于饿死,那么,为什么他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以此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同时,截取拯救方案中的几个语句群,发现时代背景在不断变化着,与世道人心的变化相应制,制鞋业中商家的经营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行业的规则大异于前。由此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促进学生生活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四)以“不变”应“万变”,比照领会突重点
此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从上一环节的环境时代的变化引入:尽管这个
时代的变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那么,检视盖斯勒的人生经历,看看他到底是应时而“变”了,还是一直“不变”?以文中“接待顾客的方法”、“店铺的橱窗”、“盖斯勒身体的状况”、“工作状态”、“靴子的质量”、“靴子的价钱”、“对于虚假宣传的态度”、“靴子的皮质与制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文字,把段落序号按照不同的类别填写到相应横线上,并通过比照阅读,得出“变”与“不变”的结论,由此可见,在盖斯勒这里,“变”的是“店铺衰败,事业凋敝,生命衰亡”,“不变”的则是他“对靴子品质的追求,对职业品质的保持”。比照来看,我们发现盖斯勒事业人生上的不幸之“变”,正是由于他对自己手艺一成不变的爱,是对自己的职业道德一成不变的坚守造成的,那么,是盖斯勒头脑迟钝,不知道顺应时代变化,还是他明知发达之道,却就是不愿改变呢?依据以问促思,以思导学的原则,学生理解了盖斯勒是在用生命恪守着职业道德和尊严,用死亡捍卫他的人格品质,他的死让平凡的鞋匠自带光环。
此外,通过象征着盖斯勒理想的陈列在橱窗里的几双靴子的细节处,引出“当盖斯勒死后,我们发现年轻商人拿盖斯勒的产品做虚假广告,这样的对照,说明什么?”的问题,由此更加显出盖斯勒的高尚人格以及他的生命在他制作的靴子中得到了延续。更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五)借他人之口,反观现实破难点
盖斯勒是一个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的人,他用高尚的人格去追求靴子的至高质量,然而最终却这样走了,那么这个社会又是怎样看待他这个人的呢?作者又是怎样看待他这个人的呢?我们是否在盖斯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通过以上一连串问题的反思,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像盖斯勒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直面现实的苦难,永不向挫折低头?在喧嚣的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如盖斯勒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又该保持怎样的精神操守和灵魂追求呢?
一系列的追问,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各种零碎的个人体验整合成有机的系统,去感受作者对于“人品”问题的拷问,把眼光投向当今的社会现实,如此一来,课堂思维训练既有了广度又增加了深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落实素养有成效,学生思维可圈点
回顾整堂课,笔者认为最有成效的当属为盖斯勒拟写“拯救方案”这一环节和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盖斯勒的确死了,那现在如果让我们乘坐时光机置身到作品中,你将如何去拯救盖斯勒,让他免于悲剧?”
这个话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交头接耳,前后左右都参加了讨论,拯救鞋匠盖斯勒的行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