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城县孤堆底村及孙氏家族变迁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阳城县孤堆底村及孙氏家族变迁之谜孙太林
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参天大树离不开其根本,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流。树高千尺,叶落归根;魂牵梦萦,乡情难解,是故闲余之际,考古问今,探究家乡来历传说,研考孙氏家族变迁,追根溯源,慰吾生平。村名来历与碑文考证
孤堆底村位于太行山与析城山余脉交汇处,据清乾隆年间碑文记载,“此地温泉叮咚,溪水潺潺,四季不断,胜景也。”究其名字,众说纷纭,传说最多的,莫过于位于孤山脚下而名,民国年间曾一度改名玉峰村。山因村秀,村以山名。位于该村南端的孤山,千百年来,群山环绕,形如鸡蛋,独卧苍穹,古有“龟蛇把口”、“二龙戏珠”,“十山九回头”之说,相传乃《金锁玉关》中所载的“金鸡抱蛋”地形
外观。
近年来,随着孙文龙纪念馆逐步开发及孤堆底村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十数块石碑的不断发现,孤堆底村历史也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武当庙碑记时间为大清道光三年,距今188年;重修山神土地祠碑记时间为大清乾隆三十九年,距今237年;南泉龙王庙碑记时间为大清乾隆二十五年,距今251年;修路碑记时间为大清乾隆二十三年,距今253年;关帝庙正殿西墙、东墙、关帝殿、白衣山神殿、创修戏房、马厩等碑文记载,最早修建时间为大清乾隆二十年,距今256年;重修下交汤帝庙正殿捐款碑记,康熙五十二年载有孤堆底孙、原两姓捐款名录,距今298年;孙氏家祠修建于大清咸丰二年七月,距今159年。从孙氏家谱字行辈分排列“德、国、育、进、有、绍、瑞、为、明、文、真、福、海、佩、元、应、凤、魁”族系图十代碑文推算,一代25年,应为250年,那么孤堆底村至少有400余年历史了。
红毛起义与洞穴之谜
孤堆底村究竟何时建立?仅仅是清代存在吗?还是清代之前就存在?之前村名是否为孤堆底?亦或无有人烟?据村民孙小德、孙小金、原圪蛋、孙小娥、孙末林等人回忆,孤堆底村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着红毛起义的神秘传说,言当年赤眉军战败逃至孤堆底,时村民多为刘姓,闻红毛憎恨汉室刘姓,因而惧之,携鸡犬藏身于村边土洞。红毛路过,闻鸣犬吠,遂于洞口架火焚杀之。数年前,曾有村民发现此洞,言洞内有炊具若干,尸骨无数,情形可怖,村民不敢靠近。近年由于修建民宅、砖窑等,土洞被堵被毁,暂时无法考证。但据史实记载,东汉年间,赤眉军起义曾到过陵川一代,陵川距阳城极近,红毛进入孤堆底的可能性较大。赤眉军起义发生于公元12年,若传说属实,孤堆底村的历史可继续向前追溯为近2000
年。
据考证,孤堆底村原为刘姓居,兴旺期人口达三百有余,孙氏祠堂东刘氏墓群,碑林亦相当可观,目前也尚无证明有他姓之踪迹,故刘氏应为始建此村者。孙氏迁来时,刘氏已临衰败期。族在孤堆底可谓繁荣昌盛,人才辈出。从目前发现的孙氏家祠四块碑文上可看出,孙氏亦为中等门户,书香门第,以耕读传家,报国著称。孙氏上院曾出现三个秀才,一个武举,近代孙振兵、孙文龙、田耘(孙小亥)、田浩江(孙小亥之子)的名字也相继传遍了中华大地及海外。
孙氏家祠中发现的大清咸丰二年碑文记载:“爱稽先祖自古以来居阳城下交村岩头上,始祖茔于东塻头至今五百岁,苦无碑铭,因将社讳名字莫考其详,及明季之末,祖遭乱流离有分茔于圪涝掌北浅地者,有分茔于梨树窊,有分茔河南省黄陆庄者,有此居处涣而稽考愈难,族皆人等思先人移居离故之苦,而慈念一本九族之谊,遵册书断月唐虞之义用是殷勤暮想刀诸老而知祖得恩分为三门,各立茔地永久为叙。”又据孙氏家祠族系图碑文载明:始祖孙德恩是在其家族兴旺时谋求发展而来的。孤堆底孙氏家谱中也曾记载:先祖是从陕西省赤土坡迁徙而来。
由此推断,孙氏一族至少是元朝顺帝年间从陕西省赤土坡迁至河北镇下交村的,至少是康熙年间从下交村再迁孤堆底村的。那么,孤堆底孙氏一族又是从何处迁至陕西赤土坡呢?始祖究竟何许人也?从历朝孙氏族人迁徙总情况可以看出,有明确记载孙氏族人迁往陕西境内的时间大概为秦汉时期,一是秦始皇曾大规模迁往咸阳十二万户,其中不乏卫国孙氏族人;二是西汉时,有许多功臣封侯,其后裔大都能入籍于
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陕西关中。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沛(今江苏沛县)人孙赤随同乡刘邦起兵打天下,因战功被封堂阳候,其子孙德嗣位,后因有罪被免侯爵。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为追褒孙赤之功,得诏复家(即得免除赋役),以奉其祀。其曾孙孙明,在汉宣帝时注籍关中霸陵(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汉文帝刘恒的墓地陵县),说明江苏沛县孙赤家族当时已迁徙陕西。而两汉时江、浙、皖都已出现孙氏族人,尤其是江浙交界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应是孙武后裔的生活区域。
一千多年前的赤土坡,不知是否还是其名?据今地图地形查看,赤土坡所在地应与孙赤家族迁徙地一脉相承,大致吻合;从相关史料还可推算出,陕西孙氏总体居住时期也较早,孙赤家族极有可能是大军事家孙武、孙膑之后裔。漫长的时间跨度,其间多次变迁又充斥着种种传说,这一切使我的溯源之路蒙上诸多神秘的迷雾,孤堆底村历史源渊及孙氏家族变迁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探究。高平赤土坡——山西晋城的“洪洞大槐树”蛇年刚刚到来,窗外是嘈杂的鞭炮声。兀自在寒斋内检索着资料,翻看着典籍,倒也不失乐趣。今翻阅阳城田从典《峣山集》时,在《先考府君暨先妣延孺人梁孺人白孺人合葬墓志铭》一文看到“先府君姓田氏,讳某,字某,邑化源里人也。其先世有隐君子者讳某,元末兵变,徙自高平之赤土坡。”赤土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一直关注的本村李氏的相关资料中曾经提到过。回想了一下最近收录的泽州氏族资料,赤土坡一词跃然纸上,出现的次数非常多,相当数量的氏族称其先世于元末明初由高平赤土坡迁
出。如:1、“因而叙及祖志,有言系塸头宣祖之后者,有言与申匠李族同出自赤土坡鸦而沟之分派者,总之,异流同源,容俟稽考。”(济源《河头李氏族谱》)2、“按状,公讳一凤,字伯瑞,别号桐阳,其先自高平赤土坡迁阳城。”(《洎水斋文抄》卫一凤墓铭)3、“谨搜家乘参以闻见,撮要而状之。公讳志芳,字廷芝,号闻寰,其先高平赤土坡人,后徙阳城通济里,遂占籍焉。”(《洎水斋文抄》张志芳墓铭)另有南安阳潘氏、洪上范氏、上庄王氏等于明初由赤土坡迁出的说法,不过暂时未能找到记载。猜测高平赤土坡应该是类似于“洪洞大槐树”,属于移民的一个集中分配点。至于为何有如此多的氏族说祖上从赤土坡迁来,可能是当时官方给前来注册的移民户登记发放了一个类似于现在派遣证的文书,上面印有发布方“赤土坡办事点”之类的文字。移民流寓外地,子嗣繁衍,时间久了,这些事情也就慢慢忘却了。有资料说赤土坡即现在高平市区东北处的店上村,紧邻城边。是否也可以这样猜测,当时集中移民的工作地点不会在偏僻的山村,而会选择靠近城镇的地方。赤土坡离高平县城不远,可能正好合适。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没有接触过明初移民的问题,待日后充分了解了再详考。最后感慨一下。其实,很多人只记得祖籍赤土坡,就和很多人说自己是洪洞老槐树底下的人一样,他们当时肯定是怀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的,离开故土,远赴他乡,那种内心的畏惧和尚未远离故土却已然思念的伤感,让他们永远的记住了大槐树或是赤土坡这些本毫无干系的地名、事物,边赶路别感慨,命运被别人操控着。久之,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渐渐的就刻印在了那些无足轻重,甚至于今天已很难考证的名字上了。癸巳年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