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1,2002第29卷Jo 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 ty for Nationalities V ol.29 (总第140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40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郑英杰

(吉首大学政法系,湖南吉首416000)

1摘要2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将古濮蛮之地的湘西作为它的边陲战略要地,楚文化民间的一支即俗文化在此地的浸染流布是相当深刻的,并不因楚亡而消失。巫俗以楚为盛,楚文

化及湘西文化都是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巫与舞不可分,楚俗好歌喜舞,湘西成了歌舞之乡。

湘西文化成为楚巫文化活化石的成因,是由湘西独特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即山重水复的封闭的

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所致。

1关键词2湘西文化;楚文化;巫风;活化石

1中图分类号2G0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28575(2002)0120079205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干,儒、释、道三者合流的文化。而在春秋以后,百家争鸣,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重礼重载道的北方文化,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重情重美的南方文化相对峙而互补,但汉唐以后,重礼重载道之风一统天下。关于楚文化的命运,不少学者认为楚文化在纪南城被秦攻破后便走向了衰落,楚亡后,则融入中原文化。

在我们看来,凡文化,都有雅、俗之别,楚文化也不例外。作为民间的楚文化,当属俗文化,具有更多原始自然的成分;作为上层的楚文化,当属雅文化,虽不脱离前者,但对华夏的文化因素吸附略多,因而较雅。平日谈楚文化,大都以后者拥有的从王室墓地发掘的精美绝伦的多种工艺品为例,和以老庄屈子为荣。而作为俗文化一支的楚文化,楚亡后却在湘西这五溪濮蛮之地,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了研究古楚文化的活化石。

一、湘西文化是古楚文化民间的一支

11楚文化及其特点

何谓楚文化?简言之,楚文化是以祝融部落集团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为主源,以华夏文化为干流,以蛮夷文化为支流的南方区域性文化。楚人立足于江汉,不仅在文化上兼得华夏与蛮夷之特点,且在地域上介乎在东西南北之间,故楚文化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楚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带有较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

21楚文化入主湘西

春秋时期,楚国首领冒进取黔中(今湘、鄂、渝、黔交界之地),开辟濮地。特别是

1收稿日期22001203216

1作者简介2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率/舟师以伐濮0,循沅水而上,用武力夺取了酉水地区在内的整个湘西,辰沅一带成了楚国的边陲重地。

文物普查发现,湘西各县均有楚墓,从清理发掘的墓葬可看出,在湘西的多元文化中,楚文化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就是其边沿的酉水流域,楚文化仍占据主导地位。土著文化、巴文化与其比较,其从属地位是明显的。这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作为华夏文化南支的楚文化,已经入主湘西,融人湘西的多元文化之中。

楚人进入辰沅,如从公元前523年楚平王/舟师以伐濮0算起,到公元前223年楚亡止,辰沅属楚的历史恰恰是整整三百年。楚国对辰沅一带紧锣密鼓地进行大规模开发是在国势走下坡路的时候。公元前382年左右,由于楚向北争夺中原受挫和西北面强秦威胁日重,才认真在军政上经营辰沅这片后院,设黔中郡,并把郡治设在沅水中游之处的沅陵。近人在沅陵发掘,所见傍水古城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200米,规模是相当大的。与此相配的是,在沅水中上游亦当有些据点,此时进入辰沅的楚戎卒和百姓必有相当大的数量。

史实向我们透露一个什么信息呢?这表明,楚国确确实实已将古濮蛮之地的作为它的边陲战略要地。一些湘籍青年作家曾经发生疑问:流光溢彩的古楚文化哪里去了?当双脚踏上湘西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他们惊奇地发现,古楚文化并没有泯灭,就在湘西!

二、湘西文化是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11中原儒家文化是祛魅文化

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可以说,中国文化不是按照单一神教)))多神教)))惟一神教的路数发展,而是按照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自然宗教(多神论))))伦理宗教(天命论)的路数发展,从而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三个阶段。这种崇德贵民(或敬德保民)、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以及追求秩序(礼)与和谐(乐)统一的礼乐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圣贤哲学的根基和中国儒家思想的根源,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和印度的宗教理性化之路。儒家文化由于主动抛弃了宗教神性的关怀,经历了一个自觉而彻底的/祛除巫魅0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成为一种实践的、理性化的文化,也就是实用理性文化。

21楚文化是附魅文化

由于楚建国之时错过了周公的制礼作乐的文化革命,它将夏商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融合成了一种亦夏亦夷、非夏非夷的文化,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宗教与自然宗教的巫祭傩舞,构成了一种带有浓郁巫魅色彩的附魅文化。

从史料记载来看,当初熊绎立国之时,他们对周朝的义务就是/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0(5左传#昭公十二年6)。桃弧、棘矢,是用来禳除灾害的。楚王在名义上相当于周朝的执行祭祀的官员,参与周朝的祭祀活动,但地位不是很高。楚国国君亲自主持祭祀和巫术活动,历史上不乏记载,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楚灵王。据5新论#言体记6记载:楚灵王骄逸轻下,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斋戒洁鲜,以祀上帝,礼群神,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顺应之曰:/寡人

与祭上帝,乐明神,当蒙福佑焉,不敢赴救。0

如此的执迷狂惑,简直到了难以理喻的程度。现代出土的/卜巫记录0竹简也证明了楚贵族中风行巫祭活动。显然,人们指责楚国有淫祀之风不是凭空捏造的,楚国相对滞后的文

化是这些巫祭之风得以生存的肥沃土壤。但在它之上却生长出一丛绚丽灿烂的鲜花)))楚辞。楚辞,是现实理性思想和巫祭感性形式的美妙结合,如果我们不了解它那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它那遥远而陌生的巫祭礼俗,我们就很难彻底地理解楚辞,尤其是它那变幻莫测的艺术形式。例如,5天问6是楚辞中最为奇特的一部作品,它那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更是十分罕见,但它却是脱胎于巫史文献的作品。如果抛开成见,对文献的问句形式作一客观的研究,我们会发现,那也正是巫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概言之,无论从文化史料来看,还是从楚辞来看,都足以说明楚文化中的德性理性还没有彻底地脱巫,还保留着浓郁的巫风,是和中原儒家的祛魅文化迥异的附魅文化。

31湘西文化是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在湘西,崇神信巫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5汉书#地理志6说:/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0清代顾炎武在5天下郡国利病书6中言:/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以然。0他对此说得更为具体:/岁晚用巫者鸣锣击鼓,男作女妆,始则两人执手而舞,终则数人牵手而舞,,亦随口唱歌,黎明时起,竟日通宵而散。0大量清代湘西地方志,对这一绵延千年的崇神信巫的文化传统也有详细的记载,且更贴近民间生活,更具体。

我们论述湘西文化具有浓厚的巫魅色彩,是不能不论及流播于湘西边地的关于放蛊、落洞和辰州符这些令人惊骇奇异的民俗事象的。沈从文在5湘西6中对此都有传神描述。外地人视辰沅一带为神秘地域,显然与这类巫风巫术有关,甚至是主要原因。

在湘西,在凤凰,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神论观念浓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附魅文化的生命力之强,是外地人不易理解的。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在凤凰,即使在城区,拜井神、拜树神、拜石神的现象还常年累月可见。方法简单,用红纸剪贴两双三四寸长的布鞋样,一双略长,一双略短,届时贴在井壁上、大树上或石头上,作为对井、树、石神两公婆的孝敬。另写一张红色拜寄帖,表示愿将小儿女拜寄给他们作干儿女,请保佑小儿女长命富贵,易养成人。这一切与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5阿丽思中国游记6里的一样。

三、湘西是歌舞之乡

我们认定湘西文化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还有一个重要之点,就是历史上巫与舞密不可分,楚俗好歌喜舞,而湘西至今仍是歌舞之乡。

1.巫与舞

中国历史上巫始于何时,无从断定。5说文解字6认为/巫咸初作巫0,可能本于5世本6的说法。事实上,据5楚语6观射父所说,巫之存在不晚于五帝时期。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与巫相关的行为。中国文献记载的古巫的主要活动,是以舞降神,以救灾祛病。这与人类学家所说的巫术有两点重要的差异:第一,中国古巫的活动是以神灵观念为基础的;第二,中国古巫的活动,不是像自然巫术那样/强迫或压制神灵0,而是谄媚和取悦神灵。

21楚俗好歌喜舞

巫俗以楚为盛。屈原的璀璨华章5九歌6,据认为是整理加工沅湘一带土著居民祭神乐歌而成。古巫的主要活动是以舞降神,巫俗以楚为盛,那么楚俗必定是好歌喜舞。

31湘西是歌舞之乡

在湘西,无论是苗族,还是土家族,抑或是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信鬼尚巫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