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 生理心理学概论 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K+外流造成的这种以膜为界的内负外正的 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流的力量。随着K+外 流的增加,阻止K+ 外流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 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将不再有K+ 的净移动。此时,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将稳 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即K+的平衡电位,也就 是静息电位。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排列成束的微管和 神经细丝(neurofilament )组成,它们与 微丝共同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并参与 物质的运输等。
(2)突起
形成:自胞体伸出,包括树突和轴突,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及神经通路和遍 布全身的周围神经。
形态:各种神经元突起的长短、数量与形态 各异。是神经元分类的依据之一。
神 经 元 示 意 图
(1)胞体:是神经元营养、代谢和功能活动 中心。
分布: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 髓的灰质以神经系统的神经节。
体积:神经元胞体大小差异很大,小的直径仅 5- 8um,如小脑的颗粒细胞及视网膜的双 极细胞等;大的直径达100-150um,如运 动神经元等。
结构:胞体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和细胞 核。
第二章 神经来自百度文库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
主要内容
一、神经元与突触 二、神经元的电活动 三、神经元的信息交流
第一节 神经元与突触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二、突触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尽管神经元的大小、形状、细胞结
构各异,但每个神经元一般都可分为胞 体、突起(树突、轴突)和终末三部分。
离子通道:由大分子蛋白质组成的各 种特殊结构跨越膜的两层:它们充当 了特定离子从一个水相非脂肪区(神 经元外)进入另一区(细胞内)的桥 梁。然而,由于这些蛋白质通路紧紧 地插入穿过膜中间层,它更像一个隧 道。
(二)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膜的离子流学说: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是细胞膜内 外某些带电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正常时细胞内 的 K+浓度和蛋白质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 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因此, 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1-有向 膜内扩散的趋势。
• 树突(dendrite)通常有多个,一般自胞 体发生后即成锐角反复分支,逐渐变细而 终止。当树突多且分支多时,形成光镜下 明显的树突状外观。在树突的分支上,常 有多种形状的小突起,通成树突棘。树突 棘是接受信息的装置,是神经元之间形成 突触的主要部位。
• 轴突只有一条,由胞体发出,可有侧支。
轴浆运输为双向运输
顺向运输:由胞体到末梢。运输神经元的营 养物质和神经递质。
逆向运输:由末梢到胞体。运输神经元的代 谢废物和神经递质的重吸收。
2.神经元的分类:多种,如
(1)按突起的数目分 (2)按生理功能分 (3)按释放的递质
假 单 极 细 胞
双 极 细 胞
(二)神经胶质细胞
1.结构、功能特点 (1)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2)不能传导神经冲动。 (3)终身保持分裂能力。 2.形态分类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十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便顺着浓 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膜内的A-虽 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不能透过膜而被阻留在膜的内 侧面,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膜外变正、膜 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的特点
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恒定。即只要细 胞未受到外来刺激而且保持正常的新陈代 谢,静息电位就稳定在某一相对恒定的水 平。 (除一些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和胃肠 平滑肌细胞例外)。
(二)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 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 奋的标志。
第二节 神经元的电活动
一、神经元的生物电记录技术 (一)细胞外记录 (二)细胞内记录
细胞内记录
二、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
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 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跨膜 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神经元的特征结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 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构成。 染色质溶解:神经元受伤或轴突被切
断时,尼氏体溶解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染色质溶解(chromatolysis)。
用途:切断轴突造成尼氏体溶解的实 验,可以追踪其起源的细胞。
神经原纤维
在光镜下,镀银染色(Cajal法)切片中胞质 内的很多棕黑色的细纤维交错成网,并伸 入树突和轴突。
种类及形态
二、突触
• 定义:神经元与神经元及其它组织之间进 行信息传递的功能连接部位。
• 分类:按信息传递的机制分为化学突触和 电突触。
(一)化学突触:指通过递质传递信息的 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 触间隙构成。 1.突触前成分 2.突触后成分 3.突触间隙
(二)电突触:以电耦合传递电信号, 电阻抗低,双向离子流传递,速度快。
• 下降支:当膜去极化到峰值时,Na+通道迅速失
活而关闭,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膜 内的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外向扩散,使膜内电位 迅速下降,直至膜复极化到静息电位水平。可 见,动作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细胞内K十外流造 成的。
复极后:钠钾泵激活,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 细胞,同时把扩散到膜外的K+泵入细胞, 从而恢复静息时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以 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膜 电 位 0mv
上 升 支
峰电位 下 降 支
-70mv
负后电位
动作电位示意图
正后电位 时间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上升支: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Na十通道大量开
放,膜对Na十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超过了对K十的通 透性,于是细胞外的Na十便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 内流,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即膜内负电位快 速消失并转为正电位。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 阻止由浓度差所推动的Na十内流时,Na+的净内流 停止。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 可见,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主要是细胞外Na+快速内 流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