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发表时间:2018-04-09T16:24:06.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作者:曾付友
[导读] 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曾付友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115-0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

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兴趣导题,师生互动
兴趣是每一位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黄金钥匙,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利用直观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读书、思考并找出答案。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

可见,趣味性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 1、现实演绎法。

让学生多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例子,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

依据课文内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情景演绎之中,既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体验,又能充分调动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

2、故事深化法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就因为这些故事里面的内容和人物,唤醒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甚至是给了他们勇气,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深化法”。

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

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3、音乐渲染课堂。

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鲜事物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

4、让品德课贴近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鲜活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距离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

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

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

明确小组组员分工。

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

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

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

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三、注重活动形式的可行性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展开的教育,为此我们应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比如讨论交流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感受体验活动等,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所以选择活动形式时要做到活动的可行性。

1、让教育走出课堂
英国学者麦克菲乐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秋天到了,学校周围的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季节!这不正给学生提供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平台吗?我把学生活动的场地从教室搬到了田野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秋天。

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在落叶中探密,在田野中寻找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秋天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孩子眼前。

我相信在与秋天亲密的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远远比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秋天来得生动。

这种跨越原来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更善于去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

2、让合作走入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合作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欢庆国庆》这一主题时,我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准备的资料,自由组合小组,小组内自由分工,于是班上就出现了绘画组、朗读组、表演组等。

小组分好后,我让各小组通过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庆祝国庆。

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我则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支持者、合作者。

3、让课堂在生活中延继。

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课程教学取之于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指导生活。

因此,品德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一节课中,一次活动中,而是应随着时空的变化,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变化,不断地延续深化。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细心的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重视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大量的尝试教学,探索出操作性强的课型新结构、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