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浅谈小学低段课堂管理的有效性(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浅谈小学低段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记得在很多时候我会听到家长们这样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知道怎么做事情。”确实,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老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结果做出来的事情事与愿违。这就说明沟通是思考的互动,是意见的交流。听、说、看、问、写是沟通的手段,每个人都会使用这些手段,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都需要沟通作桥梁,那什么是有效的沟通呢?有效沟通必须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因此有效沟通除了思想上的交流互动外,必定要在行为上产生预期的回应。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集中纪律去学习,还是一个课题,必须我们教师认真地去探索、去研究。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怎样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课堂学习生活,并有很好的领悟接受能力呢?这就要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去指导、并加以引导,从而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秩序。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则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小学低段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策略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自己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而且在教育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过程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任务。一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三种心态——对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

2、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各时期的心理需要。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教师不善于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孩子成长不同年龄阶段其特征的不同其需求也不同。所以,教师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也应该不同。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来进行沟通,这样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教师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3、影响课堂纪律的主要问题。

关于影响课堂纪律,主要是课堂中学生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也可以称为是课堂问题行为。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有很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调查,在多项研究中表明,在典型的课堂里25%至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关于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可想而知,学校和教师会更多地提到家庭、社会和学生自

身的问题,而其他人(包括家长)会更多地责怪学校和老师。可见,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原因分析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值得庆幸的是,国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后来大多数都顺利地成长为适应良好的成年人,其中五分之一的人还取得了杰出成就。因此,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予以应对。

4、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理解每一个学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必经之路。

人是有自尊的,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需要理解,学生也如此。没有尊重理解就无法建立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能注意到学生的这些需要,并将教师爱的情感化作满足学生这些需要的行为,就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反应,由此达到师生的情感交融,互相沟通。高年级的小学生不仅能经常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对他人是否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所引起的情感体验——自尊感,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作为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平等施教。要贯彻“教学相长”的精神,决不可“居高临下”,摆出一副说教的面孔。应努力提倡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要放下架子,悦纳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绝不为自己的缺点辩护。

5、利用心理学解决课堂行为问题。

依照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当消除强化时,个体的行为就可以被消除或降低。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当中,即称为“消退策略”。尤其对于那些妄图吸引教师注意的学生来说,教

师的干预往往成为对其行为的“奖励”并强化了这种行为。因此,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严重,或对其他同学不会造成干扰,那么就可以选择忽略它,或暂时推迟干预的时间。亨特和马丁(Hunter,1990;Martin,1981)指出,在忽略问题行为的同时,你要对问题行为学生附近的另一个学生的正确行为予以正面强化(如表扬或表示关注),让违纪学生意识到他该怎么做。例如,当一名学生总是想通过发出奇怪的声音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时,你应当忽略他的行为并转向他旁边正在听讲的学生,表扬他的专注和认真,这会暗示那名违规的学生,如果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必须认真听讲。也许教师会发现,忽略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做法不仅会助长学生的嚣张气焰,同时还会、成为消极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因此,教师应当坚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行为,并配合强化正面行为的方法,以期尽快消退学生的问题行为。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已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

总的说来,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要或正在实施惩罚,也应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教师表达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不得不为之”的意思。惩罚应具有一定计划性,也应纳入课堂纪律的制定当中,甚至可以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