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的的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教育原则,这些教育思想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今天,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而人才来源于教育。当今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国古代无比丰富的教育成果,依旧是当代中国发展现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资源。

关键字:传统教育素质教育

我们伟大的中国雄踞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幅员辽阔,物产丰饶,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孔子“诗教”观到韩愈的“文以载道”,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从到董仲舒的“必仁且智”到朱熹的“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到黄宗羲的“学贵履践”,他们的教育传统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民族文化传统的传递与更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教师之道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

即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是最早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注重日常观察,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品德才识,进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例如:不同的性格的学生提出同一问题时,孔子给出不同的答案。孔子承认并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要求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救短,有针对性的教育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法也非常推崇,之后,许多教育家如程颐,朱熹,王守仁等都广泛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

(二)启发诱导。

古代教育虽以道德灌输为主,以注经说文为重,但始终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交流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孔子深谙教学之道,提出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思想,即广博的求知,深入的思索,执着的行动,学习以行为目的的并完成于行,论述了传统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注重启发诱导,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作为教师教学的一般技巧要求,强调学生主动地思考求索和积极地心理准备状态。“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只有学生“心愤口悱”时,教师才给与适当启发,学生也才能举一反三。用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里的“多、寡、易、止”是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缺点,贪多就陷于不求甚解,所学太少会使自己知识狭窄,从而限制智力发展,把学习看太容易,就不能刻苦钻研,学习缺乏信心,畏难而退,就无法进取,古人认为“多”与“寡”,“易”与“止”之间是矛盾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学得法,即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克服其身上的缺点。

(四)言传身教。

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都深切的体会到教师的言行

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不是有意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言行暗示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之道

(一)学思并重。

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一对矛盾统一体,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求知的起点,思考是学习的深入,智能的开发,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孔子很早认出这一点,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更注重思,他劝告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对孔孟的学思并重主张也进行了一番解释,并强调读书至疑的重要性。黄宗羲提出了深思穷源的主张,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深湛之思,贯串三学”。

(二)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只有经常温习,才能融会贯通,求得新知。“学是未知而求知的功夫,习是未能而求的功夫。”

(三)由博返约。

古代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习的广博与精约,认为博学是精约的基础,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归纳各种知识成果。朱熹特别提倡博学,他认为“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同时,他又强调博学不能“杂而无统”,应该“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严谨,他比喻学读书如吃饭,一味贪多反而嚼不烂,影响消化吸收,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朱熹极力倡导先博自约,博专统一。

三、师生双方共同遵循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

古人认为作为教师,教学需循序渐进,要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一致,教学内容要由浅至深,由远及近,有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二)尊师爱生。

中国古代教育家大多直接从教,深知教师的甘苦和学生的要求,因此都倡导学生敬重教师。韩愈认为教师只有尽心尽责的“传道、授业、解惑”,才配做教师,能得学生的尊重。

(三)教学相长。

在古代,教与学从来都相辅相成,对教师而言,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教即学,只有通过不断教学实践,教师才能体会到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只有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和学海的广阔,才能在今后发现新知。

四、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的重要启迪

(一)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出于对教育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出于儒家内圣外王,中国历代教育家都把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孟、庄子直至宋明理学,都把“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重要目的,在当代,知识经济是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是在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中发展的经济,是在公正社会发展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人格素质方面除了要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有严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外,还必须有一种有理想,有道德能崇尚正义公平,能诚实守信的人格,而中国古代深厚的德育文化底蕴不仅不是中国人走向知识经济制度的文化优势。

(二)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