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葬花吟_的复调叙事及其互文性生成_张岚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 宝玉的 感 受 正 是 脂 砚“举 笔 再 四 不 能 加 批 ” 的阅后之 也是普适 后 世 接 受 者 的 一 种 同 感: 宝 玉 在 山 坡 上 听 见 感, 《葬花吟 》 , 先不 过 点 头 感 叹; 次 后 听 到“侬 今 葬 花 人 笑 痴, , “一朝春尽红颜老, 他年葬侬知是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等 不觉恸倒山坡之 上, 怀 里 兜 的 落 花 撒 了 一 地。“试 想 林 句, 黛玉的花颜月貌, 将来 亦 到 无 可 寻 觅 之 时, 宁 不 心 碎 肠 断! 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推之于他人, 如宝钗 、 香菱 、 袭人 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 。 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则 等, 自己又安在哉? 且自身 尚 不 知 何 在 何 往, 则 斯 处、 斯 园、 斯 花、 斯柳, 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因此一而二, 二而三, 反复推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 杳无所知, 逃大造, 求了去, ” 出尘网, 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 不同声部的 声 音 如 此 有 机 而 和 谐 地 融 汇 在《葬 花 吟 》 中, 五十二句之内, 意象 之 丰 富 、 意 蕴 之 深 厚、 叙 事 之 多 层、 功能之强 大 、 感 染 力 之 浓 郁, 无 怪 乎 脂 砚 会 感 叹“诗 词 歌 “开 生 面, 赋, 如此章法 写 于 书 上 者 乎? ” 立 新 场, 是书多多 非颦儿断无是佳吟, 非石兄断无是情 矣 。 惟此回处生更新, ” 聆, 难为了作者了, 故留数字以慰之 。 ︽ 葬 花 吟 ︾ 的 复 调 叙 事 及 其 互 文 性 生 成

︽ 葬 花 吟 ︾ 的 复 调 叙 事 及 其 互 文 性 生 成
多种“旋律 ” 齐奏所形成的复 调 叙 事 效 果: 作 者 、 叙 述 者、 人 接受者等众多声音的交叉 、 渗透与对话 。 物、 ( 一) 就作者层面而言, “葬花 ” 情结深植于曹雪芹缺失 性的童年记忆 。 鲁 迅 先 生 在《呐 喊 · 自 序 》 中 言: “有 谁 从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 大概可以看 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 这对 于《红 楼 梦 》 见世人的真面目 。 作 者 曹 雪 芹 而 言, 犹 为锥心之语 。 曹雪芹家世显赫, 祖孙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有 六十年, 康熙六下江南, 四 次 由 曹 寅 负 责 接 驾, 彼时状况真 。 雍 正 初 年, 可谓“烈火 烹 油 、 鲜花着锦之盛” 曹家遭受一 曹頫“枷号 ” 一年有 余 。 从 祖 辈 的 极 盛 一 时 到 父 系列打击, 、 “举 家 食 粥 ” , 辈戴枷示众, 再到自己“满 径 蓬 蒿” 这 种“坠 及其连锁反应成 了 曹 雪 芹 最 为 沉 痛 的 人 生 体 验 。 升 降 落” 二 〇 一 二 年 第 三 辑 逆转所 带 来 的 时 空 、 境 况 的 巨 幅 落 差 会 让 人 有“恍 如 隔 、 “人生如梦 ” 的虚幻感和不真实感, 也会促发其超于常 世” 人的对追寻生活况味的悸动和敏锐 。 文中俯拾皆是的细微 、 “本 贯 大 如 州 人 氏 ” 的“仁 清 巷” 的 处如第一回“十 里 街 ” “封肃 ” , 所隐喻的“大概之人情势利 、 风俗势利 ” 第五回“势 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 的“过来人那得不哭 ” 的痛极之语; “水 中 宏观处如整 部 书 中 一 以 贯 之 的 万 事 皆 如“镜 中 花” 月” 的空幻感和“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 ” 的无常感, 一切都深 植于曹雪芹童年时期 家 庭 变 故 的 深 沉 记 忆。 “一 个 普 遍 的 现象是, 作家的精神个 性 的 形 成 往 往 可 以 追 溯 到 他 童 年 所 往往蕴 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 经 历 。 在 作 品 的 深 层 意 蕴 中, ” “童 年 经 验 是 指 从 儿 童 时 期 藏着作家童年 经 验 的 烙 印 。 ( 现代 心 理 学 一 般 把 从 出 生 到 成 熟 这 一 时 期 称 为“儿 童 ) 的生活经 历 中 所 获 得 的 体 验。 ” “就 作 家 而 言, 期” 他的童 年的种种遭遇 …… 在作 家 的 心 灵 里, 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 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核心 。 这个先在结构核心是如此 198
《 葬花吟 》 的复调叙事及 其互文性生成
张岚岚
二 〇 一 二 年 第 三 辑
内容提要:《葬 花 吟 》 是《红 楼 梦 》 中 的 经 典 诗 作, 具有 极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 本文结合复调叙事理论和互文性 理论, 分析《葬花吟 》 中作者 、 叙 述 者、 人物和接受者的多声 部叙事; 置于文际关系 中 分 析 主 文 本 与 前 文 本 、 副 文 本、 内 文本 、 后文本的互动互涉, 考察其互文性生成轨迹 。 关键词: 葬花吟 复调叙事 互文性 生成
在丰富复杂的生活面 前, 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 、 短篇小说艺术 大 师 契 诃 夫 认 识 到: “生 活 里 是 没 有主题的, 一切都搀混 着: 深 刻 的 和 浅 薄 的, 伟大的和渺小 ” 而 早 他 百 余 年 的 曹 雪 芹 在《红 楼 的, 悲惨的和 滑 稽 的 。 梦》 中已然把生 活 的 这 种“无 主 题 性 ” 敏 锐 而 传 神、 浓缩而 超越地提炼出来, 从局 部 细 节 到 整 体 架 构, 一 击 而 多 鸣、 一 声而多歌 、 一手而多牍, 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原生态 。 形式 也是内容, 文学创作的叙事技巧和文本架构方式, 反映了作 者的认识态度和 意 识 构 成 。 本 文 即 通 过 分 析《葬 花 吟 》 的 196
④ ③
顽强, 可能对 他 的 一 生 都 起 着 这 样 和 那 样 的 引 导 、 制约作 ” “作品的基 调 、 情 趣、 风 格 等, 起源于他的先在结构的 用。 最初的因子 。 由童年经验所建筑的最初的先在意向结构具 ” “童年的缺 失 性 经 验 …… 它 不 会 给 人 们 有最强的生命力。 但却具有一种吸引力, 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 轻易带来快感, 表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而深刻的人 ” 童年的 挫 折 经 历 、 生意味 。 缺失性经验所带来的痛楚和 立意的锁 痛定之余的反思 是 解 读 曹 雪 芹 内 心 及《红 楼 梦 》 “落花 ” 钥, 意象因其所特有的文化 内 涵 最 省 力 地 成 为 全 书 的主题性意象, 文化符码一转而成为他的心灵符码, 是他对 世上万般的规律性 体 认 和 超 越 现 实 的 逻 辑 根 基 。 正 如 此, , 他才可能 移 情 地 以 黛 玉 之 口 唱 出 一 曲《葬 花 吟 》 在他这 “花 ” “花 落 ” 是家富人 宁 时 的 美 好 时 光, 是家族的盛衰 里, “花落 ” 逆转, 之后的任人践踏则是 家 亡 势 败 之 后 的 凄 惨 境 “花开易 见 落 难 寻 ” 形 象 地 描 绘 出“封 肃 ” 们“花 开 ” 时 况, “花落 ” 趋炎攀附, 时避之唯恐不及的世情常态 。 ( 二) 就叙述者层面而言, 《葬花吟 》 是人物形象塑造和 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 黛 玉 葬 花 和 宝 钗 扑 蝶 两 相 对 看, 二 人的文化品格不 言 自 明; 《葬 花 吟 》 作 为 黛 玉 命 运 的 诗 谶, 预示着情节的发展; 葬花之日是花神退位的芒种节, 是整部 书叙事时间和叙事基 调 的 一 大 顿 挫 之 处 。 宝 钗 扑 蝶, 金蝉 心机令人可畏; 黛 玉 葬 花, 赤 子 之 心, 纯 情 让 人 堪 怜。 脱壳,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 卜 侬 身 何 日 丧 。 侬 今 葬 花 人 笑 痴, 他 便 是 红 颜 老 死 时。一 朝 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 春 残 花 渐 落, ” 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预示着宝黛日后如舜帝与 正如明义的《题 红 楼 梦 》 绝句中所 潇湘妃子般的生离死别, “伤 心 一 首 葬 花 词, 说, 似 谶 成 真 自 不 知。 安 得 返 魂 香 一 缕, 起卿沉痼续 红 丝? ” 黛 玉 在 四 月 二 十 六 日 葬 花, 这日未 时交芒 种 节, 芒 种 一 过, 便 是 夏 日, 花 神 退 位, 故要祭饯花 199 ︽ 葬 花 吟 ︾ 的 复 调 叙 事 及 其 互 文 性 生 成
⑥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四) 就接受者层面而言, 不同的接受者在《葬花吟 》 的 强烈感染下进行着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 。 不论宝玉还是脂 都可在一定意 义 上 视 为《葬 花 吟 》 的 接 受 者, 二人心灵 砚, 深处都感受到了 来 自《葬 花 吟 》 的强大冲击力和巨大震撼 “令人身世两忘 ” 力, 的接受效果感 染 着 每 一 个 接 受 者 超 越 于形而下的 具 象 生 活 去 追 求 形 而 上 的 精 神 解 脱 。 二 十 八 200

复调叙事 及 其 文 本 生 成 的 互 文 性, 把握作者的意识形态 倾向 。

“复调 ” , 也叫“多声部 ” 原是音乐 术 语, 是指由两条或 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 立 性 或 相 对 独 立 的 旋 律 线, 同时或相 协调地流动 、 展开所构成的多声 继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出现, 部音乐 。1929 年,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 、 批评家巴赫金在《陀 ( 1963 年修订版更名为《陀思妥 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 》 ) 中提出“复调小说 ” 理论, 认为陀思妥 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全 面 对 话 ” 耶夫斯基的创作是 一 种“多 声 部 ” 的、 的 小 说, 即复调小说 。 巴赫金认 为 复 调 小 说 中, 作 者、 叙 述 者、 人物 , 的声音都 只 是 构 成 复 调 的 一 个“声 部 ” 都以自己独立的 “声音 ” 参与对话, 这种“对话性 ” 关系形成了小说由多个独 立声部组成的复调结 构 。 考 虑 到 复 调 小 说 的 创 作 动 机 、 所 笔者认为接受者的阅 呈现的文本面貌和实 际 的 接 受 效 果, 读心理和感受亦应囊 括 其 中 一 并 加 以 考 察 。 因 此, 复调小 说的作者 、 叙事者 、 人物 和 接 受 者 都 是 平 等 的, 全都具有各 拥 有 自 己 的 话 语 权, 不 存 在“东 风 压 倒 西 自的叙事 观 点, 风, 还是西方压倒 东 风 ” 的 座 次 问 题 。 这 种“和 而 不 同 ” 的 “复调 ” 叙事恰 恰 契 合 了 我 们 所 存 在 的 这 个 世 界 的 含 混 暧 昧、 边界模糊 、 五味杂陈 的 多 元 生 存 体 验 状 态, 形式和内容 互为表里 。 第二十七回 黛 玉 之《葬 花 吟 》 撼 天 动 地, 直 入 人 心, 声 使人销魂醉魄 。 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 但其中滋味 韵凄婉, 却难以尽述, 即 如 脂 砚 斋 也 深 恐 挂 一 漏 万, 难 以 下 笔: “余 读《葬花吟 》 至再至三四, 其凄 楚 感 慨, 令 人 身 世 两 忘, 举笔 ” 究其原 因, 再四不能加批 。 这 正 是《葬 花 吟 》 内里蕴藏的 197

神 。 春天的逝去, 百花的 凋 谢, 秋 季 的 萧 杀 为 时 不 远, 黛玉 的“葬 花 ” 预示着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将一一 在“埋香冢 ” 上演, 脂批所谓“埋 香 冢 葬 花 乃 诸 艳 归 源。 《葬 花 吟 》 又系 。 诸艳一偈也 ” ( 三) 就人物层面而 言, 《葬 花 吟 》 既 是 黛 玉 遭 遇“闭 门 羹” 之后的爱 情 失 着 之 痛, 又是其寄人篱下的身世飘零之 感, 同时又是 黛 玉 这 一 文 化 性 格 特 征 的 形 象 表 达。 “闭 门 事件是黛玉 创 作《葬 花 吟 》 的 直 接 起 因, 为还泪债而追 羹” 随神瑛侍者入世的绛 珠 仙 子 林 黛 玉, 视宝玉为人生支柱和 生命寄托, 当她无端遭遇“闭门 羹 ” 之 后, 精 神 的 垮 塌, 理想 、 “孤 舟 无 情感的无 处 安 置, 使 她 顿 生“魂 归 何 方” 的破灭, 系” 的由情而及整个 人 生 的 幻 灭 之 心 。 开 篇 即 一 连 串 触 目 “抓 不 牢 、 靠不住” 的无力之感喷薄 惊心的字眼砸向 人 前, 二 〇 一 二 年 第 三 辑 、 “游丝” 、 “软系” 、 “榭 ” ( 意为“筑在台上的 而出: “飞满天” , “落 絮” 、 “轻 沾” 、 “扑 绣 帘 ” , 地基不 牢) 、 其中无不 房屋 ” 充溢着空荡无依的孤苦凄楚 。 与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三回回 ‘收 养 ’ 所 批“ 二 字, 触目凄凉之 目“荣国 府 收 养 林 黛 玉 ” “被 收 至” 一样, 落花 的 飘 零 失 所 正 是 黛 玉 这 个 失 行 大 雁、 养者 ” 的身心处境的 真 实 写 照 。 同 时 黛 玉 的 心 理 和 性 格 凝 在《葬 花 吟 》 中已然 聚着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特 征, 系统而形象地 展 示 出 传 统 知 识 分 子 的 人 生 追 求 和 精 神 特 自 我 实 现 的 诉 求、 求 不 得 后 的 固 穷。 征: 生 命 意 识 的 觉 醒 、 对此, 笔者已有专文论及, 在此不赘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