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近代建筑业发展趋向。是由施工技术的变革开始,其核心在于实现建筑业向制造业的巨大转变,并通过现场拼装实现快速的建设流程。从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的大型钢筋混凝土空心预制楼板的使用为起点,建筑工业化成为二十世纪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后前苏联、英国、丹麦、法国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多种工业化建筑体系。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手工操作历史的改变,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加快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
但在高速发展进程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外在的制约和内在的问题。
外在的制约:
我国住宅工业化创立自 1950 年代初期,伴随着解决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住宅工业化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的 10年期间,由于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研究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民营企业对住宅工业化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尝试,其建设实践也进一步推动了住宅工业化技术的发展。比较而言,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济、产业政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使得我国住宅工业化历经数十年发展,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住宅工业化仍处于生产方式的转型阶段。我国住宅的工业化道路该如何走,有没有一种可行的技术发展模式既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行业各界的热烈讨论的话题,其核心问题是对住宅生产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认识模糊和技术途径理解偏差,其严重制约了我国住宅工业化及技术的发展
首先是建设项目的独特性与工业化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这种状况导致了以项目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思想在建筑业依旧是主导,项目管理而不是生产流程的系统化管理依旧是建筑管理的主要思想方法。
但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专业化的部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并有效降低成本,或当企业面临市场周期性波动时,或建设项目有独特性要求时,庞大的组织体系,将成为企业难以摆脱的运行负担。
其次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存在认识偏差。作为我国主流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设模式被传统的结构理论所固化——必须是现浇的。传统的结构设计理论认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简称为预制结构)列为“不安全的”——整体性差、抗震性差。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以现浇混凝土结构(简称为现浇结构)为主的发展理念已经在业内深入人心,几乎没有一个设计者会对于预制结构提出与主流认识所不同的见解。正因为如此,设计者不会主动采用预制结构,研究人员也不会有意识地研究这种被认为是不可行的结构模式。
内在的问题:
首先是工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仍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而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住宅建筑工业化。相对来说,国内对于住宅工业化比较陌生。新的技术就要有新的操作方式方法,而现有的工人多数都对住宅工业化工艺不熟练甚至是不知道,以至于生产效率普遍不高。
住宅工业化刚刚兴起,这样的宏观条件下势必导致技术有待完善,相对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短缺且没有对应的学校培养专业型人才,这便导致了企业招聘时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相对
应的就是国内真正有资质做住宅工业化的公司少之又少。而且,住宅工业化的工厂建设,目前除了几个大的集团和卫德住工以外,没有专业的团队去深挖其中的奥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住宅工业化生产线少,设备和产品成本高,开模费用高。
其次是技术集成能力弱,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目前住宅技术的发展还主要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体系,一些事关产业发展共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问题还缺少有效的解决机制。住宅建筑工业化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住宅主体结构技术的变革。不从住宅生产方式入手,解决主体结构技术问题,住宅工业化就难以实现。
上述问题不难看出,住宅工业化的道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必然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想要兴起除了自身的工艺需要不断完善和优秀的团队以外还要克服外在的问题,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