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经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和平力发
展的结果。
时间:明代中后期
• 特点:1、脆弱且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
•
2、稀疏,只发生在个别地区少数手工行业
• 表现:(1)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利用积累 的资金,开设机房,雇佣 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机房是早 期手工工场(分散)
遍样数,三海“。是,号乱
蓬受千“次居迁在“地称,
蒿到里尽的民海东有尽膏是
”严无夷大内令南可抛腴南
,重复其迁迁”沿耕 的北
,
• 关于“圈地”的知识
• 满族入关前,努尔哈赤与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四月迁都辽沈, 六月即颁布“圈地与计丁授田”令机辽东全部土地收归后金国有,取田三十 万亩给予满足八旗官兵,同时将辽东剩余土地重新分配,对原住汉民“计丁 授田”“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亩种粮之田,一亩种棉之田”
• 五、废除匠籍
明代匠户有匠籍。清廷曾于1645年(顺治二 年)一度“免直省京班匠价,并除其匠 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康熙时最后废 除了匠籍制度。匠户不但在事实上而且在 法律上也摆脱了封建政府的人身奴役,从 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农业
• 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 到890万顷。
• 具体做法:
•
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
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
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
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
矿冶业在清代也有进一
步发展。云南铜矿,贵州铅
矿,广东、山西、河南、山
东铁矿,开采规模都比较大。
佛山的铁锅
广东佛山清代佛山镇瓷窑遗址
乾隆年制冰箱
清
景
德
镇
青
花
瓷
盘
清
乾
铜 胎 画 珐 琅
隆 霁 青 金 彩 海
蝠
宴
莲
河
纹
清
花
尊
盆
• 商业
• 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广东佛山镇的各种 铁器,行销全国,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 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 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 遍全国。
• 危害: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 皆赖租种旗地为生”。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以致“流民南 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 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 几何矣”。
• 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 同时,农村高额地租的剥削造成农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小农经济微弱不堪。 然而,农村的高额地租极大地刺激了商人、高利贷者,吸引他们不断地将货 币投向土地——购买土地,兼并土地。这样,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 体不断地得以强化。这种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对于自然经济体系难以起到 瓦解的作用,相反,只能起到维护的作用。一些工场主(包括其工场内已经出 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工场主)也常常购置土地,而不把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 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成长。
• 手工业
•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 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 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 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
• 制糖业在台湾、 福建、 广东、四川等地都很发达。康熙至乾、嘉之际, 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 每岁可产蔗糖 “六十余万篓”,“篓一百七八十斤”, 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
第一、停止圈地 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
永行停止。其今年第所一圈、者停,止圈地 悉令给还民间康。熙”八年,“自后圈占民间房房地地,, 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圈者, 悉令给还民间。”
第二、实行:“更名田” 康熙八年,承认明末 清初战乱中农民 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令其耕种,永为世业”
三、奖励垦荒
• 四、整顿赋役制度
方。此外, 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行业,也日益发展起来。
清代刻本插图:弹棉花
清代画:纺织图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制瓷业。清代江西景德 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 心。到乾、嘉时,除官窑外, “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 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 万”。除景德镇外其他各地 的制瓷业也都发展起来。据 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 品产地共有40余处,遍布各 地。
。 抗斗争仍然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手工业行业中,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 。 日趋尖锐。因此,手工业工人反对作坊主的斗争,也随之展开
• 在工人“叫歇”斗争的影响下,一些城镇的中小商人和市民也加入反抗的行
列。
• 谢谢
• 租佃关系的发展
• 清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封建剥削形式是租佃制。按照交纳地租的方式不同, 可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 田产品。此种租制多行于北方。在定额租制下,“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 备”。由于地租额固定不变,地主丧失了干预生产和佃农本身的条件,因而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的生产主动性较强。此种租制多 行于南方。
• 随着货币地租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了。 清中期 以后,可以看到佃农与地主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某种程度的变化。在许多地方, 出现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无主仆名分的情况。
清代嘉庆时期的卖地契约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 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 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产的进步。
• 影响:(1)“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 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
(2)“摊丁入亩”后,农民的赋役负担大致普遍均衡起来,人为地
阻碍了小生产者的分化。而这些被置于相同处境上的农民,其生活是相当痛
苦的。
•
(3)“摊丁入亩”对丁徭的取消助长了人口的增殖。
• 手工业工人和市民的反抗斗争
•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手工业工人的队伍和力量迅速壮大,其 重要的表现就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市民反抗斗争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如,顺治十七年(1660) ,山西潞安府的织绸机户,为反对官府 的盘剥,曾进行“焚机罢市”的斗争;康熙十九年 (1680),安徽芜湖 商民为反对榷关额外苛征,进行了罢市斗争。康熙四十七年(1708),长 沙发生了要求开仓而导致的民众激变。 这种要求开仓平粜的斗争,雍 正、乾隆年间不断发生。乾隆十三年(1748),苏州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 市民要求平抑米价的抗官闹衙斗争。嘉庆、道光年间,城市人民的反
(2)在棉织业中心的松江,商人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雇佣 居民生产暑袜,计件付资,直接控制生产,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集中)
• 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
• 表现:出现新经济因素的行业增多了,工场手工业的规模有所扩大,包买商 更加活跃,以及农业中的新经济因素日渐明显,且呈不断扩散之势。
• 包买商形式仅在清代的丝织业中见到,规模颇大。其余如制钉、制针和烧釉 上彩的红炉业中也有一些,但只是锻铁、制瓷业中工场手工业的附属物。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富裕农民或富裕佃农雇工经营商品性生产、地主 雇工经营商品性生产和商人租地经营农业三种形式,其中以佃农雇工经营的 事例较多。雇工(折合长工)一般只三四人,多的达10人左右。地主有雇工 数十人者,但其中多系供贵族大家庭消费用的庄田,非商品性生产。
• 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农村市 场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总的来看,北方的农村市镇,无论是规模、数量,还 是繁荣程度,都比不上南方。
•
清代还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
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他们盘剥的
。 巨额利润,主要仍停留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范围内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增长
明
清
残百度文库人地徙三强海之荒四经末
初
破残烟、中十迫地田”川济清 不。。空,至闽区,,,遭初 堪如城其毁五、,而直则到持
经 济 状 况
。湖市人城十广由无到是严续
广工”郭里、于耕康“重四
地商,,。江清田熙民破十
区业使焚在、廷之初无坏年
“也滨庐先浙颁民年遗。的
市同海舍后沿布”还类如战
•
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何炳棣对17、18世纪中国人口的估计(约
数):万历二十八年(1600)1.5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1.5亿乾隆四十 四年(1779)2.75亿 乾隆五十九年(1794)3.13亿(葛曹数字?)具体数 字人口的大量增加,有摊丁入亩等方面的因素,也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 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桑 养蚕也很兴盛,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农民都大量种植桑树。甘蔗 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 地。从明代开始由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在清代大面积推广,在人 口问题开始突出的中国尤具有重大意义。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
• 在自然经济体系中,家户成为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为了缴纳沉重的租赋和 维持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广大农民既要生产粮食,又要生产手工业必 需品,因此,不得不“耕织并重”,从而形成了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 合的生产结构。这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格局的延续,使原有的经济体 系表现出相当的顽固性,顽强地阻碍着商业资本对封建生产方式的分解作用, 极大地限制了旧经济体系的解体。
• 顺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两次颁布圈地令。根据上述命令,旗人携绳骑马, 大规模地圈量占夺汉人土地。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 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即依附于满族贵族),补充其壮丁队伍。有些 汉人地主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还带地投充。土地圈占后,八旗贵族和官员、 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属壮丁多少,分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 落入了贵族和官员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内的顺天、保定、承德、 永平、河间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东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进行,圈 占总数达16万多顷(一说19万多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 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但规模较小。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
清代画中的场院集市
清代画中的南京旱西门商业区
清代《盛世滋生图卷》中的苏州街市
清清代代画画中中的的北北京京前前门门商商业业区区
清代汉口 清代河汉南口朱地仙图镇清真寺
佛山梁园 江西景德镇瓷窑
•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的过程,
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 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 《赋役全书》,到1657年才真正完成。又立鱼鳞册和黄 册,使之与《赋役全书》相表里。
• 为了稳定税收额数,清政府于1712年宣布以1711年 (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代役银)额为准,以后额外 增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 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不是免除丁银。 到雍正时,清政 府又进一步实行了 “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 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 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按人丁派役和由此派生的代 役银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 并使封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