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1.概念:雄性不育: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2.雄性不育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 Kaul(1988) 报道,已经在 43 科 162 属 617 个物
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雄性不育,其中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油菜、棉花
等主要农作物。
3.雄性不育可作为重要工具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
4.当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可以免去大面积繁殖制种时的去雄劳动,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杂种种子质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5.雄性不育可分为能遗传的和不能遗传的。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质核互作不育和核不育两种类型。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一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1.概念: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
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2.遗传:①当胞质不育基因S 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rr,才表现不育。②在杂交或回交时,只要父本核内没有显性可育基因R,则杂交子代一直保持雄性不育,表现细胞质遗传的特征。③如果细胞质基因是正常可育基因N,即使核基因是 rr ,仍然正常可育;④如果核内存在显性可育基因R,不论细胞质是S 或 N,个体均表现育性正常。
按照细胞质中有可育基因N 或不育基因 S,细胞核中有显性可育基因RR,隐性不育基因rr,杂合基因 Rr,质核结合后将会组成 6 种基因型如表 11-1。 6 种基因型中只有 S(rr)一种不育,具有这种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就称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A)。其余 5 种基因型都是可育的,如果以不育型为母本,分别与 5 种可育型杂交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S(rr) ×)N(rr→S(rr),F l全部表不育,明 N(rr) 具有保持不育性在世代中定的能力,具有
N(rr) 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称雄性不育保持系,称保持系 (B)。
(2)S(rr)× N(RR) →Rr)S(,或 S(rr) × S(RR) Rr)→,S(F1全部正常能育,明两种基因型都能
使不育性恢复正常,具有 N(RR)或 S(RR)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称雄性不育恢复系,称恢复系(R)。
(3)S(rr)× N(Rr)→ Rr)+S(rr),或S(rr)× S(Rr)→ Rr)+S(rr),F1表育性分离,明N(Rr)或
S(Rr)
具有合的恢复能力,N(Rr)的自交后代能育出合的保持系N(rr)或恢复系 N(RR);而 S(Rr)的自交后代能育出不育系S(rr)和合恢复系 S(RR)。
3.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一大特点是能三系配套,并能通三系法将种
用于生。
(二 )多种核基因的
1.同一植物内可以有多种核不育型。例如:玉米中38 种不同来源的核型不育系,
根据其恢复性反的差,大体可分T、 S、 C 三
2.每种不育型都需要某一特定的恢复基因来恢复,反映恢复基因有效性和性。
①多性和性表在胞中和染色体上分有多个位点与雄性不育有关。
②在胞中存在多个可育基因 N、⋯,它不育性的异便:
N1→S1,
N2 N n
1
N2→S2,⋯N n→S n。
③在核内染色体上相的不育基因分r1、 r2、⋯r n;其可育基因相r1→R1、
r2→R2、⋯r n→R n。
④核内的育性基因是与胞的育性基因生互作,不同的核互作有不同的基和育性
表,它之是相互独立,互不干的。
3.在不育系的育践中,正反交育性表11-2。
(三 )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的
按照雄性不育花粉育生的程,可分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两种型。
1.子体不育
① 子体雄性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的表由子体(母体植株 )的基因型控制,与花粉 (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无关。②花粉育生在子体段,当母体植株是 S(rr)不育,花粉全部育,而当母体
植株可育,不管基因是合是合,全部花粉都是可育的。③ 子体不
育的特点是: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杂种一代,花粉全部正常,但杂种二代因不育基因分离
重组,将有不育株产生。水稻野败型、玉米T 型不育系就属于这一类型。
2.配子体不育
①配子体雄性不育是指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在雄配子体阶段,花粉的育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因此配子体基因为不育时花粉表现不育,配子体基因为可育时花粉表现正常。②配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所获得的杂种一代,花粉有二类 (不育和可育 ),且各占一半。但是它并不影响结实,子一代的结实率全部正常,由于子一代带不育基因的花
粉败育不参加受精,因此子二代配子有二种基因型 (RR、Rr)存在,但都结实正常,没有不育株
出现。水稻包台型,玉米 M 型不育系均属此一类型。(四)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
1.主基因控制的质核互作不育:指一对或两对核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
性。一对或两对显性的核基因就能使育性恢复正常(如油菜波里马和陕2A 不育系)。
2.多基因不育性:指由两对以上的胞质基因与对应的核基因共同决定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的基因有较弱的表现效应,但是它们彼此间往往有累加效果。
②当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时,F1的表现常因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多少而表现不同,F2的分离也较为复杂,常呈从育性较好到接近不育的许多过渡类型(如小麦T 型不育系)。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一)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1.核雄性不育是受细胞核不育基因控制的,与细胞质没有关系。
2.一般核不育基因是隐性的,而正常品种具有可育基因是显性的,所以核不育的恢复品
种很多,但保持品种没有,不能实现三系配套。
3.实践表明:一些自然突变产生的不育株及通过理化诱变获得的不育株多属核不育类型,
一般都是单基因控制的不育,它的细胞核内含有纯合的不育基因 (msms),而在正常品种细胞
核内含有纯合的可育基因(MsMs)
4.当不育株与正常株杂交,F l便恢复可育, F2分离出不育株,一般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
例为 3:1。核不育后代分离符合孟德尔定律。
(二 )显性核雄性不育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