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竟然曾被23个国家先后承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满洲国竟然曾被23个国家先后承认

来路不正的政权最需要别人承认,回顾80年前建立的伪满洲国,这样一个傀儡政权,竟然有23个国家先后承认过它。它们中既有轴心国,也有同盟国,在彼此承认和建交背后的是非曲直,颇值得玩味。

[ 转自铁血社区/ ]

一场“乌克兰革命”带来一批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国家”。“克里米亚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相继粉墨登场。这些“国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即使被认为是击落马来西亚航空MH17号班机的主要嫌疑犯“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军队”,在各国媒体上也只被称为“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

80年前,中国版图上也出现过几个因外国势力入侵或干涉而形成的伪政权。由于二战前和二战中国际局势的演变,这些伪政权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其中以位于中国东北的伪满洲国最为独特,承认该政权的国家中既有轴心国,也有同盟国。在彼此承认和建交背后的是非曲直,颇值得玩味。

来路不正的政权最需要别人承认

伪满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发动事变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统治中国东北,派遣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在天津策动“便衣队暴动”,将隐居于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拥立为“满洲国”执政,宣示这个伪政权正式建立。在伪满成立的1932年3月,其“外交总长”谢介石便向日、美、英、法、德、意、苏等17个国家发出通告,希望建立外交关系。但除了日本于6月宣布承认伪满外,其他国家都没有积极回应。美国更在此前发表声明,宣布不承认任何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公约的行为。

日本当局分析局势后认为,只有使伪满政权获得国际承认,才能开展对外贸易,有效地攫取利益。而伪满获得承认的前提,则是中国政府的事实承认或国际联盟的承认。但在1933年2月,国际联盟以44票赞成、1票弃权、1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肯定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粉碎了日本的美梦。

唯一投了反对票的日本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以示抗议,并将精力转向诱使中国在事实上承认伪满上来。1934年2月,当中日双方就华北与东北通邮问题展开谈判时,日方便试图通过使伪满邮票进入关内造成承认的假象。但中方已经识破了日方的阴谋,对此寸土不让,不仅拒绝邮票上出现“满洲邮政”字样、不允许加盖“满洲国”邮戳,在票面上也不许印有溥仪头像等“不适当的花纹”。直到1935年1月,双方才谈妥使用仅有“邮政”二字的特殊邮票实施通邮。学者何辉庆评价,“双方之上级决策单位察觉,邮票在主权的承认上有超乎他们想象的效力”。

[ 转自铁血社区/ ]

1934年3月,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乘坐西伯利亚特快列车横跨苏联,来到中国东北,采访由“执政”登基为“满洲帝国皇帝”的溥仪。这位第三次临朝称制的皇帝面对柯德士“您如何对待除了日本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承认满洲国这个问题?”时,回答是“我们首先要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国家”,彷徨无措的心态跃然纸上。

来自萨尔瓦多的承认

出乎预料的是,溥仪接受柯德士采访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邦交国自己送上了门。这个国家并不在伪满曾经谋求承认的17个国家之列,也不是日本的睦邻友邦,而是一个遥远的北美洲小国萨尔瓦多。

1934年5月21日,萨尔瓦多驻日本东京总领事葛伦沙通知伪满唯一的“驻外公使”丁士源,该国已在3月3日宣布承认“满洲帝国”。消息传开,中国各界一片抗议,国民政府外交部为此致电国际联盟,要求针对萨尔瓦多这一行为予以制裁。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是萨尔瓦多军人总统马丁内斯对其1932年上台以来一直得不到美国承认的“报复”,也有人认为是这位奉行神秘主义的国家领袖又一次听从“上天安排”的任意妄为罢了。

对当时的日本和伪满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自然备加奉承,连萨尔瓦多运来出售的咖啡,都由伪满外交部的官员亲自包装和推销。伪满外交官宋淇涵回忆,“大家笑着说:各国都像这样来承认,外交部员变为洋商店员了”。溥仪也因此对萨尔瓦多产生了特别的好感。相传,1941年10月,他曾经试图联系萨尔瓦多使团,随其逃离东北,摆脱日本人的控制。事实真伪姑且不论,这也确实是溥

仪最后的机会——两个月之后,萨尔瓦多就宣布加入同盟国,再也不向伪满派遣使节了。

德国直到中日开战才承认伪满

[ 转自铁血社区/ ]

20世纪30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关系日益亲密,日本一直希望德国和意大利能够承认伪满政权,但进展却非常迟缓,德国对此的态度尤其令日本不满。

其实,从第一次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起,德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日本。“九一八”事变爆发的1931年,德国对华贸易总额为3.57亿马克,是对日贸易总额1.74亿马克的两倍。同时,相比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的日本,中国更是德国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而且,自国民政府宣布统一中国大陆之后,其军队建设采取“以德为师”的策略,不仅聘请德国军官作为军事顾问协助训练部队,还购买了大批德式武器装备。对此,当时的德国银行总裁施佩尔总结为“德国的失业问题,

可以通过对华贸易出口获得解决”。

随着纳粹党政权的上台,德国的远东政策在两个集团间形成了角力。纳粹党,特别是其对外政策部主张进一步与日本发展关系,承认伪满政权以获得日本许诺的特殊经济地位并获取回报。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驻华大使陶德曼等政府方面的官员则主张对华贸易更为重要,陶德曼还向外交部报告了“九一八”事变后,德国企业在中国东北遭到日本排挤的情况,更加深了外交界这一看法的认同。

此外,部分德国外交官员还认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取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战后又占领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多个小岛,这时不妨将“承认伪满”作为价码,向日本讨还一些利益。

这种局面下,德国对伪满态度游移甚至摇摆便不足为奇。1934年2月,德国商人海耶以德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带着纳粹党副领袖赫斯的亲笔信来到中国东北,与日本及伪满方面商谈经济协定。同月,德国外交部却再度重申无意立即承认“满洲国”,导致海耶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 转自铁血社区/ ]

此后的几年间,德国与日本越走越近,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也认为伪满是“德国可以用来从日本那里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唯一王牌”,一些纳粹党政客还声称,德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大豆,原产地正是中国东北,承认伪满对此不会产生影响。但对正在积极扩充军备的德国来说,占进口总量50%以上的中国钨矿资源却无可替代,不能轻易放弃。因此在承认伪满一事上,一直没有任何进展。

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德国仍然没有承认伪满的意思,甚至曾拒绝日方提出的从中国军队中撤出军事顾问的要求,驻华大使陶德曼还出马担任了两国谋求停战的中间人。但随着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以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最终选择了倒向日本。1937年11月,德国的盟国意大利在加入日、德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后率先正式承认伪满。次年2月,希特勒在国会演讲中宣布承认伪满。5月12日,德国与伪满在柏林签订修好条约。中国政府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最终无济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