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_以善治理论为视角.kd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09年12月D ec.,2009
随着高校扩招、高教园区建设以及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学分制等改革措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1]71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从被动地位推到主动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居住环境的主人,成为活动开展的主体。[2]40学生社区与传统的学生公寓不同,更强调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事物,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自己的管理模式,诸如:物业管理模式、大学生居民委员会模式以及多层次、多渠道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学生与物业之间缺乏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社区的活动、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管理人员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不明确,缺乏制度方面的规定;管理过程中信息不透明且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等。如何促进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适应社会发展,摸索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入善治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创新性对策。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因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各有不同,笔者根据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和侧重点,总结出以下模式:
1.社会化管理:物业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学生社区由物业管理公司来管理日益成为主流的管理方式。物业管理模式就是将学生宿舍的部分管理职能从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中剥离出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学生社区的管理转给社会上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社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实行高度社会化的物业管理。[3]115这一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为不少高校所采用,比如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其学生社区由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这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家融经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善治理论为视角
董焕敏,陈春霞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善治理论的视
角下,提出创新性对策:合作治理,主体多元;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建
立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善治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9)12-0027-04
收稿日期:2009-0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8SJD7100030)
作者简介:董焕敏(1981—),女,河南漯河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陈春霞(1986—),女,江苏苏州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5级本科生。
营、管理、服务、投资为一体的多行业、多领域、跨地区的高校后勤现代企业集团。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由经验丰富的专门社会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质量反馈与纠偏体系灵敏、对管理队伍培训规范、服务较到位等。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将学生社区应有的功能削弱了,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等功能;管理费用较高,学校支出的经费要远超过原有模式的经费支出,而且这一模式主要适合在新的较集中的学生社区实行;学生与物业容易产生摩擦、矛盾,导致关系不融洽。
2.学生自我管理: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4]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不少高校成立了学生自治组织——大学生居民委员会。2005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大学生居民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这个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的所有职务均由在校学生担任,开创了学生社区自治的新模式。它的产生经过一系列严格、公开、透明的选举程序:该校2004级2601名学生参加投票,从12名候选人当中最终选举产生8名同学成为居委会的正式组成人员。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将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核心定位于“育人为本、学生自治”,变社区“多重管理”为“合力育人”,突出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模式的最大的好处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了“三自教育”,把学生社区管理纳入学校的整体育人格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拓展学生工作,有利于推进学生工作系统全员参与、学生全方位教育的开展,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实效。其主要不足是新组建的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管理实体还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运行机制;其具体的社区管理经验不足、职责不够明确;尤其在社区事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3.分级管理:多层次、多渠道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将学生管理基本单位建立在学生宿舍,形成隶属学工处、团委的宿舍区—宿舍楼—楼层—宿舍的学生社区管理网络,并建立相应级别的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等,构成导师制和社区制共存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5]比如:2004年,嘉兴学院在原来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试点改革,建立了“学生社区—楼栋—楼层—宿舍”的学生社区分级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模式从理念上进行了创新,认为和谐学生社区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一模式还需改进的是,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社区中的先进性作用,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严格的管理、强调规范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弹性管理。要努力摸清每个学生个性,尊重每位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社区现有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它要求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善治的实现依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因而,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6]关于善治的特征,俞可平先生将其归结为以下六点: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合法性强调治理所需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治理所需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越高,则善治的程度越高。透明性强调政策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各社会主体的民主参与和公共管理的科学决策。责任性强调在治理过程中,任何一个参与的组织和个体都是责权利的统一体,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治强调各行为主体要依法行事,治理所需的法律制度越完善,法治的程度越高,治理的效果越好。回应意指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及时反应和回答。而有效则是指各主体的治理行为对公共事务运行和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它取决于治理机构和秩序设置的合理性与有序性,以及各行为主体管理行为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是衡量善治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标准。[7]
针对现有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善治理论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分析:
1.缺乏合作治理的理念。不论是上述哪种管理模式,学校、学生与物业之间都缺乏实际的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善治理论强调,要使公共利益最大化,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而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主体仍然是只是单纯的“学校—后勤”二元主体,或者是尽管吸纳了第三方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第三方很少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善治理论的合法性特点强调治理所需秩序和权威的公众认同性。对于学生社区管理来说,各项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来展开,以此来取得学生对于各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实际上,很多高校忽视了学生作为社区的主体地位。例如社区中的一些决策和规定,在执行之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没有真正的权利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学生社区的活动、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