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
新授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精心设
计数学、优化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灵活的运
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教师在新的知识传授要找准与旧知相衔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并不十分难,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因此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极为
重要。
一、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的重点就是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教材的难点往往是指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者最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的。同样的一段教材,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难点,但在通常情况下,有些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
在教学时,要把难以掌握,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要突破。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
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散难点,正如新大纲指出的“对于难点,可以采取适
当分散、预作准备、多举实例等办法加以解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学数学是以数学问
题为中心教学,遇到教材中的困难问题,教师应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去探索,使难点得以解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肯学、学会、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几点:
1、抓引入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讲,这是抓教学的起点。小学数学知识可分起始知识和后继知识。对起始知识的引进很难找到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识做基础,教师最好采用直观性,操作性强的方法引进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自制长方体的学具。教学中,教师讲完什么叫面、棱、顶点之后,学生可观察自己的学具,动手指出哪是面,哪是棱,哪是顶点。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样教学起始知识是符合
小学生从感知到表象认识事物规律的。
对于后继知识的引进,要注意旧技能的迁移作用,根据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师可以以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为起点。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而且底和高都不变。但三角形跟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样,推导方法会有些不同,不过基本思路还是相似的。教学时要强调把两个
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会的图形,并分析底和高有什么变化,面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用三角形变换时会出现几种情况,然后找出比较简便的推导方法,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
公式。这样通过回忆、推导,以及手、口、脑并用,留下了清晰的印象,为计算做了铺垫。
2、抓突破
从认知结构角度讲,是抓教学的坡度。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转
折处,和思维的转折处设计数学的坡度。目的是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化难为易,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5/6+3/4=?可设计
这样的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怎样才能变成分母
相同的分数?这样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使通分成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
梁,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结构中去,化难为易。
3、抓变式
变式就是变换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形式,使知识的本质性经常出现,而非本质属性受到抑制。数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活性,锻炼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像这样隐蔽本质属性,使事物复杂化,目的
是增大题目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抓过程
就是抓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学习过程,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小学数学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计算、应用题等。教师要根据不同
性质的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会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解答应用题的全过程。首先是审题,
然后是分析数量关系,最后是列式计算、验算、书写答案。重点是抓住分析数量关系这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对应法、假设法等。这
样通过展示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讲授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提问要抓住要害,也就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1、层次式提问
就是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出前后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思考,步步深入。例如:教学应用题“自行车装配车间要装配690辆自行车,已经装了8天,每天装配45辆。由于改进了技术,剩下的任务6天能完成,这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提问:①要求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必
须知道哪个条件?②要求以后要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③要求已装配的辆数,
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上述几个提问紧扣教学重点,层层推进,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变换式提问
变换式提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思路得以开拓,达到加深理解知识本质的目的。教学时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知识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相近的知识与方法等去设计问题。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1,这是用比的形式表述两数的数量关系,教师从
不同角度逐步提问学生表达两数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本质。得出:1、甲数是乙数的5倍;2、乙数是甲数的1?5;3、乙数比甲数少4?5;4、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1?6;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5?6 ……这样,当学生遇到相应的应用题时,解题思路就相当开阔了。
3、寻疑式提问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知识似乎明白,可是理解不深刻,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善于在学生“无疑处见疑”进行提问。寻疑式提问要少而精,目的是使
学生会看书学习。例如:教学490÷80=6……10时,提问为什么余数是10而不是1呢?因为学生在学简便算法时,往往忽略余数问题,把余数写成1。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此设问,
引起学生学习时注意。
三、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教学论认为,教学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任务是由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