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骨头之间的任何部位。
h
39
h
40
h
41
h
42
h
43
h
44
h
45
h
46
h
47
Lauge-Hansen分类法
Lauge-Hansen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研究, 把踝关节损伤时外力作用的方向,足所处 的位置结合起来提出了Lauge-Hansen分类 法,本法能够较清楚地表达出足受伤时的 姿势、外力的方向、韧带与骨折间联系, 骨折的过程与程度,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 的一种分类方法。
h
35
h
36
h
37
为完全适合距骨的形态将踝穴精确地解剖 重建是必要的。踝穴的完整依赖于:
(1)腓骨的正常长度以及在胫骨腓骨切迹中 的精确位置。
(2)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即下胫腓前韧带﹑ 后韧带和骨间膜三部分的完整性。
h
38
Danis-Weber分类法
A型:腓骨骨折线在胫距关节平面以下。 B型: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 C型:腓骨骨折发生在下胫腓联合上方与
h
27
踝关节CT扫描
h
28
三维重建
h
29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具有 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确定踝部软组 织内损伤血肿的范围,辩明韧带的撕裂、 断裂等。
h
30
踝关节损伤的分类
h
31
外踝在踝关节骨折脱位治 疗中的重要性
h
32
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中,关键部位是外
踝。20世纪60年代初期,把内踝的处理视为重点。
h
9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为背伸和跖屈。踝关节 的胫骨关节面弧度为70°,而距骨滑车关节面 弧度为150°,因此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为70°~ 80°。
h
10
踝关节和足部活动
踝关节除以上背伸与跖屈的主要运动外, 还和足部的跗间关节协同完成以下动作: 内收和外展、内翻与外翻、内旋和外旋、 旋后和旋前。
h
h
8
踝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
: 踝关节为人体大关节中位置最低、承载最大 而又相对薄弱的关节。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包括胫 骨下端、腓骨下端和距骨三部分。踝关节由胫、 腓骨下端及距骨的关节面构成,而内踝关节面、 外踝关节面、胫骨下端关节面和后踝构成踝穴。 踝关节周围韧带由内向外依次为内侧韧带(三角 韧带)、下胫腓韧带及外侧韧带。维持踝关节的 稳定性依靠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的完整,其中任 何一处重要结构受损都将破坏踝的稳定性。踝关 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其对位不好,都将形成 创伤性关节炎,伤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难。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诊断与 治疗
h
1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
胫骨下端
腓骨下端 距骨
h
2
踝关节的韧带
两组韧带 (1) 下胫腓韧带 (2) 内、外侧副韧带
h
3
下胫腓韧带
下胫腓前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骨间膜
h
4
h
5
外侧副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h
6
h
7
内侧副韧带或称三角韧带
胫距韧带 胫跟韧带
缩小,踝穴稍增宽;踝关节背伸时,远侧
腓骨的近端向后移位;踝关节跖屈时向前
移动。因此在腓骨部分切除非后,残留腓
骨的远端将以下胫腓联合为支点,在矢状
面和额状面上移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
将导致下胫腓韧带松驰,踝关节的稳定性
必然受到影响。
h
34
Riedo等证明,外踝向外移位2mm,距骨也随之向 外移位1mm~2mm,且伴距骨外旋1°~2°,胫 距关节接触面减少51%。
自70年代起,人们逐渐觉察到处理外踝骨折是
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关键。多数学者体会到,对于
双踝骨折的病人,单纯固定内踝,踝关节依然不
稳定。而外踝准确复位牢固固定以后,虽然未固
定内踝,踝关节却能保持其稳定性。实验及临床
已经一再证明,距骨的移动紧随外踝,外踝向外
移动,距骨也随之外移。外踝如能恢复解剖位置,
距骨也随之达到解剖复位。故在治疗踝关节骨
h
16
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在中立位时,距骨与胫腓骨 下端的关节面正好嵌合,当足跖屈时,距骨体较宽的 前部滑出关节外,而较窄的后部进入关节内,踝关节 的稳定性较差, 容易造成踝关节损失。
当踝关节背伸时,距骨与踝穴紧密接触,但在跖
屈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这是因为踝穴有
一定伸缩性,但这种伸缩性范围有限,经有人在 活体上测量,其范围大约为1.13~1.8㎜。踝穴的这 种伸缩性是下胫腓韧带的弹性所致。
11
h
12
h
13
h
14
踝关节的运动范围是,背伸20°~30°,跖屈 40°~50°
h
15
在足背屈和跖屈的全部活动范围内,距骨与 踝穴的全部关节面紧密接触,这种结构方式 形成踝关节所受负荷分布的主要方式,因此, 损伤以后应将踝穴完整的恢复,在下胫腓联
合处腓骨远端之间有正常的活动是保持这 种接触的重要结构。
h
23
h
24
从胫骨下端软骨下骨板与外踝的软骨下骨 板线状影的连续对线关系出现台阶可以辨 认出腓骨的轻微短缩,也可以观察到距骨 外移以及外侧间隙增宽。
h
25
h
26
下胫腓韧带损伤时,应作双踝对比拍片, 观测双侧胫腓下关节之距离;必要时局麻 后应力位拍片。踝关节内翻拍片,若见到 胫骨和腓骨间隙增大超过3mm,则说明下 胫腓韧带损伤,显示踝关节半脱位。
折脱位时,应尽量使外踝解剖复位,这点非常重
要。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3
过去认为腓骨切除一段,只要保留腓骨
远侧的1/4,就不会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而
不少学者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提出不同观
点。在距下胫腓联合上12cm处腓骨中段切
除,保持骨间膜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在
应力下照X线片进行观察,踝关节外展位时
发现远侧腓骨的近端向胫骨倾斜,骨间隙
Ramsey指出距骨向外移位1mm,胫距关节接触面 减少42%。
二者都强调骨折准确复位的重要性,指出胫骨远端 关节中央有嵴状隆起,而距骨滑车中央有相应之凹 槽,如得到解剖复位,嵴与槽相吻合。而当距骨向 外移位时,两者关节面不平行,导致接触面减少, 关节面之负荷不均,造成踝关节后期创伤性关节 炎。。
h
17
为完全适合距骨的形态将踝穴精确地解剖 重建是必要的。踝穴的完整依赖于:
(1)腓骨的正常长度以及在胫骨腓骨切迹中的 精确位置。
(2)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即下胫腓前韧带﹑后 韧带和骨间膜三部分的完整性。
h
18
影像学检查
h
19
h
20
h
21
h
22
踝穴位X片:拍摄正位X线片时,小腿内旋 20°,使踝关节横轴平行于X线片盒,这样 使整个关节间隙等宽,胫骨与距骨之软骨 下板也都平行。
h
39
h
40
h
41
h
42
h
43
h
44
h
45
h
46
h
47
Lauge-Hansen分类法
Lauge-Hansen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实践研究, 把踝关节损伤时外力作用的方向,足所处 的位置结合起来提出了Lauge-Hansen分类 法,本法能够较清楚地表达出足受伤时的 姿势、外力的方向、韧带与骨折间联系, 骨折的过程与程度,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 的一种分类方法。
h
35
h
36
h
37
为完全适合距骨的形态将踝穴精确地解剖 重建是必要的。踝穴的完整依赖于:
(1)腓骨的正常长度以及在胫骨腓骨切迹中 的精确位置。
(2)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即下胫腓前韧带﹑ 后韧带和骨间膜三部分的完整性。
h
38
Danis-Weber分类法
A型:腓骨骨折线在胫距关节平面以下。 B型:外踝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 C型:腓骨骨折发生在下胫腓联合上方与
h
27
踝关节CT扫描
h
28
三维重建
h
29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具有 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确定踝部软组 织内损伤血肿的范围,辩明韧带的撕裂、 断裂等。
h
30
踝关节损伤的分类
h
31
外踝在踝关节骨折脱位治 疗中的重要性
h
32
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中,关键部位是外
踝。20世纪60年代初期,把内踝的处理视为重点。
h
9
踝关节的主要运动为背伸和跖屈。踝关节 的胫骨关节面弧度为70°,而距骨滑车关节面 弧度为150°,因此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为70°~ 80°。
h
10
踝关节和足部活动
踝关节除以上背伸与跖屈的主要运动外, 还和足部的跗间关节协同完成以下动作: 内收和外展、内翻与外翻、内旋和外旋、 旋后和旋前。
h
h
8
踝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
: 踝关节为人体大关节中位置最低、承载最大 而又相对薄弱的关节。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包括胫 骨下端、腓骨下端和距骨三部分。踝关节由胫、 腓骨下端及距骨的关节面构成,而内踝关节面、 外踝关节面、胫骨下端关节面和后踝构成踝穴。 踝关节周围韧带由内向外依次为内侧韧带(三角 韧带)、下胫腓韧带及外侧韧带。维持踝关节的 稳定性依靠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的完整,其中任 何一处重要结构受损都将破坏踝的稳定性。踝关 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其对位不好,都将形成 创伤性关节炎,伤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难。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诊断与 治疗
h
1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
胫骨下端
腓骨下端 距骨
h
2
踝关节的韧带
两组韧带 (1) 下胫腓韧带 (2) 内、外侧副韧带
h
3
下胫腓韧带
下胫腓前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骨间膜
h
4
h
5
外侧副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h
6
h
7
内侧副韧带或称三角韧带
胫距韧带 胫跟韧带
缩小,踝穴稍增宽;踝关节背伸时,远侧
腓骨的近端向后移位;踝关节跖屈时向前
移动。因此在腓骨部分切除非后,残留腓
骨的远端将以下胫腓联合为支点,在矢状
面和额状面上移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
将导致下胫腓韧带松驰,踝关节的稳定性
必然受到影响。
h
34
Riedo等证明,外踝向外移位2mm,距骨也随之向 外移位1mm~2mm,且伴距骨外旋1°~2°,胫 距关节接触面减少51%。
自70年代起,人们逐渐觉察到处理外踝骨折是
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关键。多数学者体会到,对于
双踝骨折的病人,单纯固定内踝,踝关节依然不
稳定。而外踝准确复位牢固固定以后,虽然未固
定内踝,踝关节却能保持其稳定性。实验及临床
已经一再证明,距骨的移动紧随外踝,外踝向外
移动,距骨也随之外移。外踝如能恢复解剖位置,
距骨也随之达到解剖复位。故在治疗踝关节骨
h
16
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在中立位时,距骨与胫腓骨 下端的关节面正好嵌合,当足跖屈时,距骨体较宽的 前部滑出关节外,而较窄的后部进入关节内,踝关节 的稳定性较差, 容易造成踝关节损失。
当踝关节背伸时,距骨与踝穴紧密接触,但在跖
屈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这是因为踝穴有
一定伸缩性,但这种伸缩性范围有限,经有人在 活体上测量,其范围大约为1.13~1.8㎜。踝穴的这 种伸缩性是下胫腓韧带的弹性所致。
11
h
12
h
13
h
14
踝关节的运动范围是,背伸20°~30°,跖屈 40°~50°
h
15
在足背屈和跖屈的全部活动范围内,距骨与 踝穴的全部关节面紧密接触,这种结构方式 形成踝关节所受负荷分布的主要方式,因此, 损伤以后应将踝穴完整的恢复,在下胫腓联
合处腓骨远端之间有正常的活动是保持这 种接触的重要结构。
h
23
h
24
从胫骨下端软骨下骨板与外踝的软骨下骨 板线状影的连续对线关系出现台阶可以辨 认出腓骨的轻微短缩,也可以观察到距骨 外移以及外侧间隙增宽。
h
25
h
26
下胫腓韧带损伤时,应作双踝对比拍片, 观测双侧胫腓下关节之距离;必要时局麻 后应力位拍片。踝关节内翻拍片,若见到 胫骨和腓骨间隙增大超过3mm,则说明下 胫腓韧带损伤,显示踝关节半脱位。
折脱位时,应尽量使外踝解剖复位,这点非常重
要。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3
过去认为腓骨切除一段,只要保留腓骨
远侧的1/4,就不会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而
不少学者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提出不同观
点。在距下胫腓联合上12cm处腓骨中段切
除,保持骨间膜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在
应力下照X线片进行观察,踝关节外展位时
发现远侧腓骨的近端向胫骨倾斜,骨间隙
Ramsey指出距骨向外移位1mm,胫距关节接触面 减少42%。
二者都强调骨折准确复位的重要性,指出胫骨远端 关节中央有嵴状隆起,而距骨滑车中央有相应之凹 槽,如得到解剖复位,嵴与槽相吻合。而当距骨向 外移位时,两者关节面不平行,导致接触面减少, 关节面之负荷不均,造成踝关节后期创伤性关节 炎。。
h
17
为完全适合距骨的形态将踝穴精确地解剖 重建是必要的。踝穴的完整依赖于:
(1)腓骨的正常长度以及在胫骨腓骨切迹中的 精确位置。
(2)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即下胫腓前韧带﹑后 韧带和骨间膜三部分的完整性。
h
18
影像学检查
h
19
h
20
h
21
h
22
踝穴位X片:拍摄正位X线片时,小腿内旋 20°,使踝关节横轴平行于X线片盒,这样 使整个关节间隙等宽,胫骨与距骨之软骨 下板也都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