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第1课时 2012春

合集下载

探究分子构建生命的奥秘——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探究分子构建生命的奥秘——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探究分子构建生命的奥秘——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要探究分子结构如何构建生命,我们需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

所谓分子,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

分子可通过多种方式配置而成不同的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而正是这些大分子的不同组合和相互作用,才使得生命得以产生和维持。

进一步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上的原始生物。

早期的生物体是单细胞生物,由细胞膜、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

这些生物大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协同合作完成细胞内的各种活动,如代谢、生长、分裂等。

随着进化的深入,生物体逐渐演化出了复杂的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也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7.1走进分子世界》课程为学生们呈现了生命大分子的奥秘,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如何构建生命。

课程涵盖了有机分子的基本概念、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同时,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参观展览、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生物大分子,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针对这门课程,《7.1走进分子世界》的设计者们也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和优化。

比如,他们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割裂”问题,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演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此外,课程还对生命科学相关的展览进行了参观,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生命科学的奇妙之处,从而更加感性和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探究与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分子结构如何构建生命这一重要问题,还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科学和研究方法。

于是,我们不难想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科学和生命大分子的含义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生通过这类教育课程,能够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科学探究之路,为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形成、分子间的吸引力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为什么水沸腾时会产生蒸汽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分子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可以组织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
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文件大小: 32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1、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假说2、分子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运动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变化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活动2)将红墨水(高锰酸钾)滴一滴在水中现象:(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现象:(一)进行新课1、分子模型(1)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往一块海绵和一块玻璃砖上加水);让学生分析海绵能吸住水的原因?(2)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结合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提出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如何排列的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活动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加入一半的水,再换用酒精慢慢地将其加满,封闭关口将玻璃管翻转几次,观察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有何变化?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以上是我们探究物质结构模型的方法,那么,科学家们在研究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时,用什么方法呢?练习,选出正确的物物质结构模型。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没有间隙,我们直接用肉眼看看不就知道了吗,还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的做实验呢?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见呢?2、分子运动(1)活动三: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问:你看到红墨水分子运动了吗?那我们是怎样得到分子在运动的呢?(运用了推理的方法)(2)应用:鉴别酱油和醋。

多方位剖析分子运动规律——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多方位剖析分子运动规律——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多方位剖析分子运动规律——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一、教案背景介绍本教案的背景是为了深入理解小学五年级下册《物质与能量》中涉及的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分子运动规律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以流行的手指猜艺术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理解分子引力和浑浊现象等概念,从而理解物质的本质,达到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律的本质目的。

二、教案设计教案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预设场景、教学过程及任务。

(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分子运动规律;2.深入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基本组成结构;2.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律。

(三)学情分析及预设场景: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不同物质的形态及其转化,但是对于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还不太深入。

本教案旨在通过手指猜艺术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深刻理解分子运动规律。

同时也可引入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感性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及任务:1.学生观察现象;2.学生理解分子运动规律;3.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

三、实验实施实验材料:鼻涕虫(白矮星),醋,显微镜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及显微镜2.将醋倒入蒸馏水中,用鼻涕虫观察分子运动的规律实验过程:第一步:观察鼻涕虫的活动情况。

发现它们在蒸馏水中飘浮。

第二步:加入醋后,观察鼻涕虫的运动情况。

发现它们快速运动,并且越来越小。

四、效果评估教案能否达到预设目标,需要通过效果评估才能确定。

通过教学实施,我们可以得知该教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1.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运动规律;2.直观地呈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律;3.教案设计丰富多彩,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4.两滴小水珠互相靠近后,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力,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要用力,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着力。
板书设计
一、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和引力。
作业练习
教学后记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3、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4、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
三、有效测试阶段(5-10分钟):
1、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
2、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能说明
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重点
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设计
一、自主学习阶段(10-15分钟):
根据提纲,每两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2、分子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应的事例
3、纳米材料
二、合作探究阶段(25-30分钟):
7.1.走进分子世界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教案二]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二]7.1走进分子世界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设计思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设计】:【教后感】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立足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意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

这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拉近了时空,展示了抽象。

不足支出在于课件内容似乎过多,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较为困难。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_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_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主题活动——《走进分子世界》。

一、设计意图1. 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器材、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分子的兴趣。

2. 观察分子模型(5分钟):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形状等。

3.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观察分子运动的原理,如布朗运动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感受科学的无处不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在情境引入环节,通过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来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回顾分子,是化学家等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性质和反应机理时所研究的最小化学单位。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分子,掌握它的构成和性质,那么我们就能在很多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

8年级下册的《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就带领着我们走进分子的世界,研究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1、热备前思考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在2018年11月5日,两位美国科学家及一名英国科学家因研究分子的作用机制而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研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人体的基本化学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理。

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分子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探索分子世界的四个阶段2.1第一阶段: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第一节,我们通过“动手实验—人类最先进的探测器”这一板块,了解到分子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看到了分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特征,也知道了各种分子的构成元素和性质有何不同。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有意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探讨一些问题,例如:分子的形状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分子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等等。

2.2 第二阶段:认识氢键当我们了解分子后,我们需要通过更精细的实验来破除固有的观念和常识,发现分子可带来的惊奇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其组成元素和力学性质。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化学实验中,氢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氢键是一种介于物质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我们的了解和理解对用氢键制造原子间距离和空间控制等领域来说,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2.3 第三阶段:认识化学键经过分子,我们终于走向化学键。

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逐渐会了解到原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和共价键的。

学习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共价键,对于化学结构的理解,也将更加清晰。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展示”环节,更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分子模型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被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到一半的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标记。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台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混台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小结: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l: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你选择(二)、阅读课本p25,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可看到微小的细胞。

2、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获得了碳化硅分子的结构图。

3、科学研究还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4、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三)分子的运动1、看P25图7-4、7-5、7-6.观察图上现象,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幺结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2、结论:分子处在中。

3、的现象,叫做扩散。

五、【达标巩固】:1、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2、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香水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昧。

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着尘埃D、铁块在潮湿的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生锈3、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取走,上瓶颜色逐渐变红,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作用力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走进分子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走进分子世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谈界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分子模型的得出2、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分子模型。

(2)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对分子大小、分子运动的理解2、难点突破:通过举例、实物对比,让学生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提出“分子模型”的假说,即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

并通过举例、实物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分子是否会运动”的猜想,联系实际以及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

并知道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教学资源多媒体,纸(用素描炭笔画过)(26张),放大镜(26),玻璃管(1),酒精,烧杯(1),滴管(1),红墨水,冷水,温水,空气清新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点评教师引导活动学生探究活动新课引入师:通过我们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物质的存在,就如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粉笔、、、、、、那么这些物体又有什么所组成的呢?分子模型活动一(学生分组)师: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我在纸上用素描炭笔画一条线,同学们用手边的放大镜看一下,有什么发现呢?活动二(教师演示)<教师演示>用吸有红色的水滴管将水一滴滴的滴出师: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活动三(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把一支粉笔磨成粉末状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师:通过刚才这三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师:这些小颗粒在物体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吗?(学生实验)生:有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生:水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小颗粒组成生:粉笔也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

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

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乒乓球比作分子,立足教材精心构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反思学校: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姓名:栗海深《7.1走进分子世界》是第七章最重要的一节,为后面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在知识结构及内容安排上,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知识到应用,以活动探究为主线,提倡“做中学”,本节也充分体现了“建立物理模型”的思想,从现象入手,提出模型,收集证据检验猜想,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这一研究方法。

对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学生了解很少,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很抽象。

因此,从导入新课开始将“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纳米材料”的知识用新奇的视频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有兴趣学下去,跟着老师解决问题。

关于“建立分子模型”的教学,我通过两个活动展开,活动1: 观察铅笔芯在白纸上画的一条横线,我改用显微镜观察,并且用手机给显微镜中碳素笔迹截屏实时同步到大屏幕上,用手机和显微镜配合没有复杂的仪器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活动2:酒精和水的混合我自己做的演示实验,将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变小,能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同学能想到,组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但很多同学并不能立即想到,接下来我用一个类比的方法,先将小米装入塑料瓶中,然后在装入黑豆直到装满,将他们充分混合,发现总体积变小!学生自然的联想到组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这两个实验都是立足教材,但又没有完全局限于教材,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和对教学细节的处理。

对于“分子的运动”的教学我认为我恰当的选用了两个实验:1.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让学生在魔术般的活动中领会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效果很好,但是因为上课的季节是冬天温度低氨水挥发的速度慢,实验时间较长(但上课中我考虑到这个问题,中间穿插了一个学生活动“鉴别樟脑丸”),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在两个烧杯下面各加一个小型的加热装置效果更好。

2.复写纸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用普通的器材做实验,体会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配套K12】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配套K12】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4.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奧 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 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难点
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
用具
玻 璃管、水、酒精、铅块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生活·物理·社会:
纳米材料
三.作业:
补充习题、随堂练
引入课题
学生实验或演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举例
教师小结
实验
学生观察
教师小结
学生实验
实验
教师小结
学生阅读
板书
一、走进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学生阅读章首引入本章
二.新课教学
1.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在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物质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物质的微小结构的呢?
按课本活动7.1实验
小实验l是说明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小实验2、3说明小颗粒之间有间隙.
教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物质结构的模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并尝试解释活动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在 所选定模型的合理性基础上,提出任何物质可分的思想,并给出了分子的概念.就是能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当把分子颗粒再细分时,原有物质的宏观性质就消失了.
分子是尺度很小的粒子,例:①2 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l cm;②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 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7.1 走进分子世界
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能用分子动理论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
.塔影湖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
.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
、雪花飘飘
、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选。

江苏省2012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江苏省2012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课题7.1 走进分子世界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具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再做总结。

教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板书提纲课后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主备人:黄健课题:一、走进分子世界(1)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第1、2两个基本观点,能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学习重点: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两个基本观点的建立和理解。

学习难点:分子概念的理解;扩散现象中物质分子运动行为的想象。

教学用具: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本p.24“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用家中现成的器材尽力完成,观察对应的现象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阅读课本p.25“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弄懂活动的目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3.阅读课本p.26“活动7.3收集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弄懂活动的目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4.上网搜索纳米材料的相关信息。

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3页,请一位同学将导语朗读一遍。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与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有关的一些现象、理论和方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学习“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学习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1.介绍模型法。

师:从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但是物体内部的微小结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观察现象——建立模型、假说(相当于猜想)——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检验——确认或建立新的模型(假说)。

2.下面我们也借用科学家的方法一起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1)观察现象。

观察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直接展示,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摄像头投影,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说明了什么?(断开的,甚至可以观察到细小的颗粒。

说明细线是有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2:展示一杯染成红色的水,问:水时连续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一滴滴的挤出,问:水滴是连续还是断开的?(断开的,水能够被细分,说明水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3:打开酒精桶的盖子,扇一扇,待学生闻到气味后问:每位同学都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酒精气体是否可以被细分?(能够被细分)再问:进入你鼻腔的酒精气体的微粒是很大还是很小?(闻见酒精的味道,说明酒精气体已经进入了人的鼻腔,每一位同学都闻到了,并且肉眼看不见,说明酒精气体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2)建立模型。

师:刚才我们分别观察了固态的素描笔留下的细线、液态的水和气态的酒精气体,发现它们可以被无限细分,由此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假说(模型):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师:在把物质无限细分的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在科学中,像这种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有了分子的概念后,刚才的猜想、假说(模型)可以修改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关于对“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再打一个比方:我们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十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

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

(3)检验和验证。

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一观点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必须借助于工具。

科学家不断改进观察物质的手段和设施,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胞;但最多可以观察到0.2μm的尺度,后来发明了电子显微镜,能够使人观察到10nm的物质结构,可以拍到一些较大分子的照片,例如图7-3;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将观察精度提高到0.1nm,使人们观察到较小的分子和更小的原子,发现较大分子的内部结构,甚至能操纵较小的原子组成新的图案。

(4)确认假说(模型、猜想)。

师:①通过观察手段的不断改进,现在大家都确信: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②采用“观察——提出假说——验证——确认或否定”这种模型法,对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说是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3.讨论分子的大小。

(1)请同学们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课本图7-3中一个碳化硅分子的直径(即相邻两个黑点之间的距离)。

(约4mm)图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个显微镜可以放大1500万倍。

那么,同学们估算一下,一个碳化硅分子大约有多大?(2.7×10-7mm=2.7×10-10m)(2)课文中还告诉我们水分子的直径、氢气分子的直径,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多少?(水分子直径4×10-10m,氢气分子直径2.3×10-10m)科学研究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

(3)由于分子很小,所以宏观物体中包含的分子的数量非常庞大。

例如,1标准大气压下,1cm3(比划一下,一个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气体中约含有2.7×1019个气体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钟跑出1亿个,你们猜需要多长时间?(约需9000年才能跑完)三、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

1.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确信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然后组成宏观的连续的物体呢?还是每两个分子之间都有间隙,然后再组成一个空心的物体呢?2.猜想、提出模型、建立假说: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隙(或没有间隙)。

3.验证、确认或否定假说。

A.实验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①实验器材:一包高锰酸钾颗粒和一个盛水的烧杯。

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

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

分工观察,一部分同学从烧杯的上方向下观察,另一部分同学从侧面开始观察。

③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④交流讨论:一问: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水慢慢变成紫色。

)再问: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高锰酸钾颗粒沉入杯底,把一部分水染成紫红色,然后这紫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开来。

)三问: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整杯水都变成紫色。

)四问: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五问:现在大家认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你能结合现象解释一下吗?(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构成高锰酸钾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色。

)六问:这个现象还说明什么问题?(高锰酸钾是由微粒即分子组成的;高锰酸钾的分子可以运动;水是由微粒即水分子组成的。

)B.实验2: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了。

教师演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最高处做一记号。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位置。

实验现象: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4.分析讨论:这个现象能够说明哪些问题?(①水是有分子组成的;②酒精是由分子组成的;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隙;④酒精分子之间有间隙;⑤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都能够运动。

)四、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1.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高锰酸钾的分子可以运动,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也可运动。

那么分子的运动是普遍现象吗?是部分物体的分子在运动,还是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运动?分子是自发的主动的要运动,还是被动的从动的在运动?分子是做有规律的运动,还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永不停息的?2.观察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5图7-4、7-5、7-6所示的三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红墨水的分子是运动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醋和酒精的分子是运动的。

)3.提出假说。

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自发的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4.收集证据,验证假说的真伪。

(1)课件展示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强调: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受重力作用应下沉,但事实上二氧化氮分子会向上运动;空气密度小,受重力作用应上浮,但事实上空气分子会向下运动。

说明气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

(2)课件展示水和硫酸铜液体的扩散现象。

强调:硫酸铜液体密度大,受重力作用应下沉,但事实上会向上运动。

水密度小,受重力作用应上浮,但事实上会向下运动。

说明液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

(3)课件展示煤炭和墙角的扩散现象。

强调:时间越长。

互相渗入越多,说明固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且永不停息。

(4)课件展示布朗运动。

强调:从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我们可以间接推知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6.应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的能够证明分子不停运动的事例。

水蒸发——潮湿的底面、衣服变干了,冰升华、樟脑丸升华,花香袭人等等。

五、小结:(1)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什么方法探究的?(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验证。

)(2)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3)分子如何运动?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

)课后练习与拓展1.《补充习题》p.15 1、2、3、4、7、8、92.拓展训练(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B.夏天:满架蔷薇一院香C.秋天:数树深红出浅黄D.冬天:纷纷暮雪下辕门(2)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作用力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3)在栀子花开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闻得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4)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