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课件新人教版7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课件新人教版7](https://img.taocdn.com/s3/m/3a1d5bf103d8ce2f01662382.png)
a.4.5 %
aa..03aa6..a%..=aa..0a. .3
6
a.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 只要把百分号去 掉 , 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a.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a.学生的出勤率学出=生勤总人人数数 ×100% a.最多能达
b.产品的合格率合=产格品产总品数数
到100% ∶ ×100% 合格率 、
c.小麦的出粉率小面=麦粉的的质质量量
发芽率等。 ×100% b.达不到
d. 花生的出油率花=油生的的质质量量
100%∶出 ×100% 油率 、出水
e.学生的及格率=参加及考格试人人数数
率等。 ×100%c.可超过
aa.2.350%0x aa.4.408%0x aa.3.452%0x
a.35%
a.〔40%-35%〕x = 60 a.x = 1200
a.本单元综合训练
a.求一个数比另 一个数多〔或少〕
百分之几
a.求常见 的百分率
a.用百分
a.百分数的意 义和读写法
数解决问 题
a
a.求比一个数多 (或少)百分之几
a.问题 : 笑笑参加学校的冬季长跑活动 , 已经跑 了70% , 还剩下300 m , 笑笑一共要跑多少米 ?
a.? m a.先画图看
看。
a.70%
a.300m
a.你发现了什么等量关系 ?
a.总路程×〔1-70%〕=剩下的300 m
a.解 : 设笑笑一共要跑 x 米。 a.〔1-70%〕x = 300 a.0.3 x = 300 a.x = 1000
数量/m 1 2 3 4 5 6 7 8 ...
总价/元 3.5 7 10.5 14 17.5 21 24.5 28 ...
人教版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四单元【比例】1导学案
![人教版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四单元【比例】1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1b419003d8ce2f01662321.png)
2020年小升初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导学案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做比?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你会分类么?试一试,能不能把下面几个比按照比值的不同分分类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3 4.5:2.710:6180:44:610:2二、自主探究(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看课本图完成下表。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即::=;:=小组讨论:根据求出的比值,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像这样由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2.在图上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3.判断: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4.比较:想一想,“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课堂达标1.2.3.判断:①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②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③8:2和1:4能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2.学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1.独立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39368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6.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比例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请问,他们两个人买的水果数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小明和小华购买的水果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奥秘。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他们发现的比例关系。
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比例关系,并讨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比例的概念。
4.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同时,利用教学卡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求解缺失的数值;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或者设计一些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业题目:1. 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案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71d4677232f60ddcca143.png)
=3 2
比的前项15,比的后项10
“:”是比号32是比值
总结
提升
(升)
四、课堂小结,拓展运用。
今天这堂课,学习之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再利用学过的知识在黑板上做题展示。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数的比。
15:10=15÷10=3 210:15 =10÷15 = 2 3
榆中县来紫堡学区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六年级科目:数学教研组长签名:
周 次
授 课 日 期
主备人
朱翠丽
共享人
教 学
内 容
课 题
比的意义
课 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点丽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
联合国和中国不同尺寸的国旗,尺子等常规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激趣
导入
(导)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个性化修改
一、旧知引题入
1、“神州”五号(课件)启发谈话。请同学们看,你们还记得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吗?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出示:两面国旗的图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1](https://img.taocdn.com/s3/m/66b9fd8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7.png)
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总述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提升学习水平, 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促进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 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正确地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能根据给出的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 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5.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6.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
3.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编排结构课时教学设计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课时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义和基本性质。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20分钟)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0页主题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与宽的比, 并求出比值。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感知比例的意义。
师: 观察写出的比, 想一想, 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4)讲解: 像2.4∶1.6=60∶40这样的式子叫作比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6)](https://img.taocdn.com/s3/m/e4a7db3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d.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版 (6)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在比的概念和应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方法,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比的意义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比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运动员比赛、商品打折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情境中存在比的比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如2:3可以读作“二比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以巩固对比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比,并试着用比来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除法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4faef3e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a.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问回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反比例相关知识。
2.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反比例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数学思考 第1课时 数学思考(1) 》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3e267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0.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概念和定理来解决问题; 3. 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数学思考的案例和练习题;2.黑板、粉笔:用于讲解和板书;3.教辅材料:辅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4.班级布置: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喜好进行分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方法,引导他们进入数学思考的状态。
2. 概念讲解讲解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包括问题分析、找出规律、推理和验证等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比较。
4. 整合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强化他们对数学思考的认识和掌握。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际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思考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数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考能力,欢迎家长和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共同促进学习的进步。
希望本节课程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728d656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0.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特别是比例中的比值相等的概念。
2.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吗?比例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比例的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如果有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比是相等的,即10:5=20:10。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例来描述?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总结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练习:完成教材第4单元第1课时的课后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ff008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5.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例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巩固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正比例关系。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升空的火箭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例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正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生活中的一个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验证。
2024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课件
![2024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89274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3.png)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4 比例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环节一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5
∶10=
3 2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36∶72
1.3∶2.6
8∶18
0.9∶1.5
36∶72 = 36÷72 =0.5
1.3∶2.6 =1.3÷2.6 = 0.5
8∶18
=
8÷18
=
4 9
0.9∶1.5 = 0.9÷1.5 = 0.6
哪两个比的 比值相等?
环节二
国旗长5m, 宽10 m。
3
国旗长2.4m, 国旗长60cm,
宽1.6m。
宽40cm。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13
,16
和
1 4
1:1 = 1:1
23 46
(答案不唯一)
环节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20∶5和1∶4 因为20∶5=4 1∶4=0.25
所以6∶10=9∶15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1
(3)2
:
1 3
和6∶4
因为
1:1 23
3 2
6:4 3 2
所以 12∶13 =6∶4
(4)0.6∶0.2和 3 : 1 44
因为 0.6 : 0.2 3 3:1 3 44
所以0.6∶0.2= 34∶14
国旗长5m, 宽10 m。
3
国旗长2.4m, 宽1.6m。
国旗长60cm, 宽40cm。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9aeb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0.png)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
渗透环保教育三、探究体验(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四成五=()%;七成二=()%。
(二)教学例2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
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或者引导学生列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四、巩固练习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2、第9页做一做3、解决问题(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8~69页的例1、2。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b3b4a1eb91a37f1115cfa.png)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认识圆柱,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活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体会立体图形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做准备。
(二)核心能力在认识圆柱及其展开图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能够准确的说出圆柱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原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五)学习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物体。
【设计意图: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图片:比萨斜塔、蜡烛、罗马柱、压路机……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这就是圆柱的平面图。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小结:看来,生活中圆柱的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考查目标1】2.探究新知(1)认识侧面师:你想过吗?为什么压路机的前轮要设计成圆柱体,而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请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滚一滚,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1 正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1 正比例-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dda8e8c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1.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1 正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2. 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 能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正比例关系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正比例关系的辨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比例关系的辨识。
2. 正比例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 讲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 利用实例,如“一本书的页数和字数的关系”,讲解正比例关系的辨识。
3. 案例分析- 分析几个实例,让学生辨识哪些是正比例关系,哪些不是。
-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关系的应用。
4.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找出正比例关系。
-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找出正比例关系,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理解正比例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们家的汽车行驶的时间变长时,它所行驶的路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b1ebcc79563c1ec5da71d5.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比例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2初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比例”来源于“比”,感受两列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感受“等价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会用比例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昨天咱们已经见过面了,对吗?还记得我那两个神秘的身份吗?生:记得,你是一个数学老师,还是新手奶爸。
师:其实新手奶爸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不,在照顾小宝宝的时候遇到难题啦!看!这是我刚买的奶粉,一不小心给弄脏了,这么多信息都不见了。
你能帮我找回来吗?师:请你拿出建议喂哺表,开始吧!谁先完成谁举手。
师:真快,才几秒钟就完成了。
这边也很快。
你是第一个完成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2勺奶粉兑60毫升,3勺奶粉兑90毫升......师: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哎?你是怎么想的?师:你是用(倍数关系)(约分)(数据的排列规律)的方法找到的,对吗?掌声!为你的智慧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胃只有一颗葡萄那么大。
我们给他喂0.5勺奶粉,该兑多少水呢?生:15毫升,因为......师:如果给他喂a勺奶粉,该兑多少水?生:30a毫升的水。
因为......师: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它们分别标号①到⑦,表示7杯不同的奶,可以吗?【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的引出一系列比值相等的比,为比例的产生创造条件。
二、研究比之间的关系师:第①杯奶有多浓?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表示?只用一个数行吗?生:我是这样表示的:1:30师:浓度受几个因素影响?生:两个。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839e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c.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掌握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相关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学重点1. 自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齿轮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自行车模型或实物。
2. 测量工具(如卷尺、计时器)。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如“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2. 探究新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测量自行车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自行车速度与齿轮比例的关系。
3.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改变齿轮比例来提高自行车的速度?”。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数学原理。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自行车的齿轮系统,使其速度达到最大。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一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探究新知1. 观察自行车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了解齿轮的作用。
【一课一练】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附答案
![【一课一练】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a1b8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4.png)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基础知识达标1.能与0.24:0.1组成比例的是()。
A.24:1B.12:1C.12:5D.5:12 2.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A.2B.12C.183.1,2,3,x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则x不可能是()A.5B.6C.1.54.在下面各比中,能与13:15组成比例的比是()。
A.3:5B.5:3C.15:3D.15:13 5.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的是()。
A.2,3,5,9B.1.2,0.2,18,3C.12,14,12,8 6.不能和12,18,1.5组成一个比例的是()。
A.6B.4C.124D.38 7.下面两种数量不成比例的是()。
A.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B.小华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和所用时间C.圆的半径和面积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条射线长9999米B.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C.14:15和10:8可以组成比例D.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合数◆课后能力提升9.能与3:8 组成比例的比是()A.8:3B.0.2:0.5C.15:40 10.下面()能和85:4组成比例。
A.5:10B.34:45C .15:1211.()能与14:13组成比例。
A.3:4B.4:13C.3:14D.13:14 12.如果7c=8d,则c:d=:。
13.从24的因数里找出4个,组成比例。
14.如果9x=5y,那么y:x=:。
15.体育室有60个篮球,按人数分配给甲、乙两班,已知甲班有42人,乙班有48人,甲班可分得篮球个。
16.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一个外项是37,另一个外项是。
17.23:32的比值是,8:18的比值是,这两个比组成比例是。
18.如果6X=5Y,那么Y:X=:;如果a= 35b,那么a:b=∶。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1.能与0.24:0.1组成比例的是()。
A.24:1B.12:1C.12:5D.5:12【答案】C2.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A.2B.12C.18【答案】B3.1,2,3,x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则x不可能是()A.5B.6C.1.5【答案】A◆基础知识达标4.在下面各比中,能与13:15组成比例的比是()。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正比例》课时作业及答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正比例》课时作业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338d0f3b3567ec102d8ac9.png)
第1课时正比例1.填空题。
(1)份数一定时,订《小学生数学报》的总钱数和单价成( )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每小时生产服装件数”“生产时间”或“生产服装总数”。
( )一定,( )和( )成正比例。
=2×B(A≠0,B≠0),则A、B成()比例。
(3)A÷132.判断下面各题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明买《扬子晚报》,数量与总价。
()(2)王老师的体重和身高。
()(3)圆的直径和周长。
()(4)同样一台织布机,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3.大米的重量和总价如下表。
重量x(千克) 1 2 3 4 5 6 ……总价y(元)9.5 19 28.5 38 47.5 57 ……(1)表中有和两种量。
(2)比值实际上表示,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关系式为:。
(3)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4.上表中,路程是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也就是 和 成正比例关系,和 是成 的量。
5.填一填。
(1)表示X 和Y 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是( )。
(2)甲数是乙数的14 ,甲数与乙数成( )。
6、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1)汽车的速度一定,所用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
( )(2)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加工的天数和加工零件的总数。
()(3)一根绳子用去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
( )(4)小明的体重和身高。
( )7.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不是成正比例?那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呢?第1课时正比例答案:1.(1)正(2)每小时生产服装件数生产服装总数生产时间(生产时间生产服装总数每小时生产服装件数)(3)正2.(1)是 (2)否(3)是 (4)是(5)否3.(1)总价重量(2)单价总价÷数量=单价(3)成正比例原因: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4.时间时间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正比例5.(1):=k(一定) (2):正比例关系6.(1)成(2)成(3)不成(4)不成(5)成(6)成7.因为c÷a=4所以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s÷a=a(不确定)所以面积和边长不成比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e9ff997866fb84ae55c8d6f.png)
六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_章(单元)节课时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
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二、课前检测
五、课堂总结
比例的意义
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题、第2题、第3题。
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
七、教学板书
比例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指导】
1.重视基本概念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如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知识解比例以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都要用到方程相关知识,所以学习既要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3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3课时
3.比例的应用…………………………………………………6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知识结构】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复习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
谁能说一说什么叫作比?举例说明什么叫作比的前项、后项、
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