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引起老师们的关注,“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而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艺术科目(即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绘、去抒发、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在小学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校美育教育购置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和的大千世界。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
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在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中,一首好的歌(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一、在跳跃的音符中“奏”出音乐的旋律之美。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含美的
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以再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节奏美的训练,如:
小学低年级应以唱游为主来进行训练,在教授《走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每种动物的走路节奏,和学生一起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动物的走、跑、跳这一系列的唱游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掌握了每个音符的时值长短,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之美。而对于高年级的节奏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感受来进行引导。如:
在学习六年级《中国人》这首歌曲,这是一首节奏感很强,感染力也很强的一首歌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强弱拍变化的同时,用拍手、拍肩、拍腿、拍桌等形式来为这首歌曲配上合适的节奏,让整首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强,也让学生感受的音乐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
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智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
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二、在朗朗的歌词中“读”出音乐的文学之美。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与语文教学相沟通,欣赏歌词的文学美,用语言描绘作品的情景,感受等;歌词教学是展开“音乐想象”的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想象的“物质基础”,小学生音乐课本里的歌曲教材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是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咏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入,进入想象的空间。在这基础上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学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例如:
《七子之歌——澳门》歌词内容丰富,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时,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聊聊澳门的百年历史沧桑,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部分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教学实践证明,由于重视了歌词教学,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都能够很自然流露出游子热切期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之情。
三、在字里行间“感”出音乐的思想之美。
xx大文豪契可夫说:
“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歌曲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
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
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
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时,学生可以在字句里看到了香港的呼唤,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之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与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进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小学音乐的陶冶教化功能,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音乐盛中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养、美的营养、美的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因此,美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应是感受性的、浸润性的、游戏性的,是其他德育课、体育课、智育课、劳技课所不能代替的。其教学方法更与一般知识不同,它更多地强调感性陶冶的作用,更多地强调游戏或娱乐的方式来施教及受教。有一句名言一阵见血地说出了美育的受教方式:
“当赏心悦目(耳)之际,正是潜移默化地起美育感化作用之时”。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
动中,在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尽量地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有效地发展,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结构。
五、在音乐体验中“品”出音乐的情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