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
2011级丁小龙 201140101132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日本,代表了东方,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因此,川端康成亦是研究日本文学时不能忽略的一个代表。川端康成作品中表现出的“虚无思想”、“物哀之美”、“死亡意识”等则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
我国对于川端康成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在长春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这次研究会上首次提到了川端康成的文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渭渠先生及其夫人率先翻译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等作品,大大促进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在中国的传播。然而一开始川端康成的作品在评论界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存在。其中就不乏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判抵制的。有的人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是低级的情色小说,将他作品中的歌舞伎视为出卖肉身的娼妓;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当时我国还叫保守闭塞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关系。还有的人则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宣扬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容易让人丧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觉得既然人的终点必然是走向覆灭死亡。中国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川端翻译作品的激增和研究氛围的变化,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对这位作家的把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批评方法的介绍运用和尝试,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和崛起,并对川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评论者具有了一种更恢宏的视野,具有了在人类文化交融、碰撞中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眼光,这对于研究川端这样的作家尤为需要。其后的川端康成研究突破了以社会学批评模式阐释川端作品的局限,不再将川端
仅作为“新感觉派”作家来研究。首先,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川端康成与佛教,特别是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此外,研究者也越来越注意把握川端作品与日本传统美的关系及其虚无思想,并探寻川端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从这一视点出发理解《雪国》、《千只鹤》、《睡美人》和其他浮现浓重死亡色彩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切近川端的实际了。1989年,中国第一部研究川端康成的著作《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问世,这是作者叶渭渠先生多年致力于川端康成译介、研究的心血凝结,它客观地介绍了川端康成的成就,川端文学的形成过程和川端对待客观世界及社会的态度,这对帮助理解川端文学和正确分析川端康成是有积极意义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川端康成的译介已经远不只停留在他的《雪国》、《古都》等名著的翻译,还出版了他的散文、创作随笔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川端的专著。这对中国读者准确把握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中日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川端文学在中国影响的不断扩大,对川端康成的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并扩展其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已突破以社会学批评方式为主流的局限,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对川端进行研究,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将川端的创作与宗教、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结合起来研究的趋势将会不断发展,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川端研究者也必须不断学习,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保证研究的深入。川端创作中的民族化趋向,即不断汲取西方现代文学的养分,催发和滋润本土古老文学的新生,而不是将舶来的花朵不顾环境的特殊,硬性植入本国土壤,这在强调东西方积极对话的今天无疑是有启示性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川端康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迄今为止的川端研究,主要是围绕他的一些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来进行的,而川端研究有不少领域则尚未涉及或涉及不深。如果要进行作家论研究的话,就必须对以往忽略的作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需要用新视角进行分析、梳理,这也是今后在进行川端康成研究时有待于我们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