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什么动漫好看【摘要】《雪国》描绘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及其向往、追求梦幻世界的一系列故事,从中可看出日本美的意识。
作家川端康成用他敏锐的触觉对日本传统文学进行独特的理解,将日本平安朝“物哀”美表露无遗。
《雪国》中对空寂的追求和全文带有的概叹、惨恻、凄切与寂寥等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美。
在阅读《雪国》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物哀”精神美,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美的真谛,同时也体会到日本传统文学特有的震撼美。
【关键词】日本民族精神;川端康成;文学;《雪国》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雪国》是其第一部中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部八万字的中篇小说,从1934年12月动笔创作到1948年12月,为期十四年完成定稿。
川端先生在这部小说中花了最长的时间,费了很大的精力,相信这就算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雪国》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对美的追求,引用他本人的话就是“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川端康成运用了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绘东方古典美,能够敏锐地、独到地表达出当时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分析《雪国》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探究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
一、从虚幻景色描写中体会文学美对于虚幻景色,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文章中描写银河的篇幅。
大家可以会疑问,银河本来就是实物,为什么说它是虚幻的,在《雪国》中有这样的描绘:“浩瀚无垠的银河垂在眼前,它似乎要用其光溜溜的身体搂抱夜色朦胧的大地……星辰缀满了银河,透彻明亮,耀光点点,就连一点点光亮的云彩,也极像一粒粒银砂,一目了然。
”、“银河宛如一条大大的光带,让人觉得似乎浸泡其中一样,这时,岛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往上飞翔,飘飘忽忽,那感觉就像是屹立在天涯海角上。
尽管是一种凛冽的寂寥,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神奇的魅惑感”,此时此刻,依托之情表露无遗,岛村已经完全把自己沉溺在银河的美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川端先生将银河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使得银河拥有了一种妩媚的感情。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禅宗美学思想
总是在 他内心底里旋 荡… …那 古老 的儿 歌也 和我 的心是相通 的。” 1 9 6 8 年, 川端康 成获得 了诺 贝尔文学奖 ,他 在授奖 大会上发表 演讲 辞 ,一开始 就 引用 了颇 具 禅意 的 四句和 歌 : “ 春花 秋月夏杜娟 , 冬 雪皑皑寒 意加 。冬 月拨 云相伴 随 , 更怜风雪浸 月身。 ” 可见 , 除 了我们 平常所 了解 到的没落 家世 、孤儿 遭遇 以及 日
物变成 了小丑 ,写出 了他们 一面 干非人 的勾 当 ,一面又想用 纸把丑恶 掩盖上 的 自欺欺人 的行 径 。老舍用 其敏锐深 刻的认识 与批判才 能将抗 战时期 的怒 、 愤、 傲、 烈展 现的 淋漓尽 至 ,与祥子不 同的是大杂 院中 的小 人物能 以
坚 忍顽 强的生 活意志和相濡 以沫 的质朴感情 去反抗 侵略者 ,而祥子是 在恶魔般 的社会环
以强烈地 感受到 川端康成 浓郁 的禅 宗思想与独特 的审美风格 。 关键词 : 川端康 成; 禅 宗思想 ; 审美
日本禅宗来 自于 中国。 中 日两国隔水 相 望, 由于地理位 置的关系 , 中国古代 的很多 思 想都 传到 日本 ,对 日本传统 文化 的形成 与发
展起 到了积极 的影响。 当禅 宗在 中国故 乡发 展 至顶峰 , 在 它最丰 富饱 满 的时候 , 天时、 地
象 聂 支 髫 警 评 _ 墨
论川端康成作 品中的禅宗美学思想
游 溪 王 单 单 陈付 红
(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上海 2 0 0 0 7 2 ) ( 许昌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河 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 许 昌学院文化与传 媒学院 河 南 许 昌 4 61 0 0 0 ) 摘要 : 禅 宗由中国传入 日本以后 , 对 日本人 尤其是作 家川端康成的 审美情趣 、 文艺创作都产 生了深刻 的影响。他将佛教禅 宗中的“ 即心 即佛 ” 、 “ 心物一 致” 、 “ 人 生无 常” 、 “ 生死不灭” 等观念 , 深深地 融入 了 日本古典 美学“ 物哀 ” 、 “ 幽玄” 的理念 中。 他 虽用现代西方表现手法创作 出了举世 瞩 目 的优 秀作 品, 但 无论是作品也好 , 川端本人也好 , 其精神本 质都是 禅宗的 东方的 。从其作 品《 伊豆的舞女》 到《 雪国》 , 再 到《 古都》 和《 千 只鹤》 , 我们 可
《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共4页文档
《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一、川端康成是与西方文化交汇中开创者在西方现代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物与我、个体与群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然而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却在西方新文学中倡导“万物一如”可见他受禅宗的影响如此之深。
川端康成一直坚定禅宗思想,一切现象的本源在于人的心灵,“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在悟在迷,此心不异。
欲求佛道,需悟此心。
”川端康成认为禅宗中开悟的万有自在的心灵宇宙。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作家常常以精神领袖的形式去攻击整个社会和本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否定社会、他人但同时也否定了他们自己,使得他们创作的文献没有任何美的价值,川端康成却因为受到禅宗思想踊跃与现实,进而发现了社会美的所在,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美的发现。
二、《伊豆舞女》由来和它在日本文学所处的位置《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19岁时以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在这部小说创作前他经历了八年的构思、酝酿。
当小说一问世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到现在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被读者称为是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恋歌。
虽然各个评论家站在个人角度上对《伊豆舞女》这篇小说评论褒贬不一,但我认为正是他们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反映出了《伊豆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甚至整个日本文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伊豆舞女》是那么受到欢迎,那么他是如何体现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的呢?它有什么样的独特艺术魅力呢?本人根据个人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伊豆舞女》,希望对中国读者在欣赏此篇小说时的理解有所帮助,进而去品味日本文学所体现出的独特美三、对《伊豆舞女》美学的欣赏1、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中继承了日本文学那幽雅而细腻的美学传统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十分推崇《源氏物语》,他曾评价过一首古典名著:“集大成于《源氏物语》的王朝美学,成为以后日本美之源流。
”伊豆之旅,对主人公“我”而言,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但对舞女们来说,则是她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的。
但最令人感到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憎恨社会,却始终保持着纯朴善良的自然本性。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日本心魂与古典意韵——浅论川端康成《古都》中的美学思想
风歌吟 的老者 . 在 一片心灵远景 中芬芳 了那颗属于 日本的古典之心 , 并 最终承担起 “ 架设 东方与西方精神桥梁”的重任 。无论是 < 雪国)哀歌。还是 < 古都 >幻梦 。 都表现 着川端对 日本古典 美学孜孜 不倦 的追求。本 文试 图通过对 < 古都 》的解读 。 展现 川端对 日本文 学中自然之美 、物袁之叹、无常之空等审美精神的继承 。 关键词 :川端康成 ; ‘ 古都 > ; 自然蔓;物表;无常
儿之哀 ” 的源起 。 紫花地丁带着双重 的含义 : 方面为千重子与苗 子的相 聚埋下 了伏笔 , 另 一方 面也暗示 着姐妹 二人终 将分 别 的结 局 。千重子的感情寄托 于这株紫花地丁上 ,
一
她为它的 “ 生命 ” 所打动 , 又为 它的 “ 孤独 ” 而悲哀。紫花地丁成为 了千重子 内心世界 的 外在镜像 。 而《 古都 》中的北 山杉则被川端赋予 了 人格之美。川端在散文 《 北山杉 》中说过 : “ 京都 的北 山杉 是 《 古都 》的主要舞 台” 。 小说中 , 川端借助了大佛 次郎在 《 京都之恋 》 里 的一段 描写 ,“ 北山的杉林层层叠 叠 ,漫 空笼翠 。 宛如云层一般。 山上还有一行赤杉 , 它的树 干纤细 ,线条清 晰,整座 山林像一个 乐章, 送来 了悠长 的林声…” ,“ 北山杉树的 枝桠一 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 ,呈圆 形 留在树 梢的叶子 , 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 天的绿花 ” 。 北 山杉的葱郁之 “ 绿”映衬了 苗 子的淳朴坚强 ,象征着朴素 的生命力量 。 而停 留在杉树梢头的 “ 冬天 的绿花 ” ,喻示 千 重子 与苗子 的姐 妹 之情犹如 初冬 时节树
美之化身——浅析川端康成作品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位 对美的追求 , 川端康 成有 着不 同的解释 , 这 导致川端康 成的作 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美。川端康成将 美 与 自己融
合 为一 , 本, 不夸张的说 , 他 就 是 美 的 化 身 。本 文 将 通 过 对 川 端 康 戎 乍 品 中审 姜 认 识 的解 析 , 从 而 达 到真 正 理 解 川 I 端 康
un de r s t a nd i ng o f t he e o nu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i g ni ic f a n c e o f Ka wa ha t a Yas u na r i ’ s b e a u t y . Ke y wor ds Ka wa b a t a Ya s u n a r i ; b e a ut y ; t r a di t i o n
戎 之 姜 的 内涵 意 义 。
关键词
川端 康 戎
美
传 统
的高 中学生—— “ 我” 和一个十 四岁的卖艺舞女 薰子在伊 豆 的汤岛邂逅 相遇 , 使“ 我” 与薰 子相互 之间产 生 了一 种朦 胧 的感情 , 但是最终“ 我” 与薰子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痛苦。川 I 端 通过人物之问心灵 的交流和对伊 豆半 岛风情 的描 述 。向人 们展现 了 日本古 典文学的传统美 。《 伊豆 的舞女》 透过薰子 纤 细的美 , 反 映了她 内在 的悲伤和 沉痛 的哀 愁 ; 同时 , “ 我” 又蕴含着深邃而郁结 的情感 。川端是在努力淡化这种情感 , 他 把两人 的悲从属 于美 , 又使美 制约着 悲 , 悲 与美的 交融 , 从 而创造 出一种悲哀美 的抒情世界 。 薰子和 “ 我” 之 间仿佛 还没有 恋情 , 没 有惊心 动 魄的一 见倾心和生离死别 的痛楚 , 也没有 恋人 的接 吻和拥抱 , 两个 人仅仅看着对方沉 默或 是友好地打个 招呼 ,最 暧昧的情节 也仅 是薰子折 了一根竹 竿送给 “ 我” 作 手杖 , “ 我” 向薰子要 了一把桃 红色的小梳子作纪念 。即使这些小小 的细节非常 简单 , 但撩拨 “ 我” 心弦的却是那背后情感 的波澜 。最 后 , 当
川端康成爱与美的哲学
川端康成爱与美的哲学——关怀从高二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川端康成的作品,从《雪国》到《千之鹤》再到《伊豆的舞女》等短篇小说。
从初中起的语文课上,提到川端康成总会有这么一句话:“对美的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
”对于没有读过其作品的人而言,这只是一句无关轻重甚至带着误导之效的句子,但对于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人而言,意义丰富。
至少对我而言,这种对美的追求,掩藏着深深的人性关怀。
班上总有同学说川端康成的书带着淫靡之气,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川端康成笔下总有着一个代表人群——艺妓。
川端康成给予了这样一个似乎并不是很高贵的人群特殊的人性关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巾帼英雄,贞洁烈女,温柔慈母,似乎只有这一个个充满了正能量的词语才是主流女性应有的形象,但对于类似艺妓这种并不高尚的女性,除了红颜祸水教训子弟莫贪女色,便是红颜短命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男本位思想使中国女性的文学形象单薄而无力,对于女性标准化的贤妻良母定位使他们缺少可贵的悲悯和关怀。
我一直在强调,艺妓这个职业和高贵没有关系,但川端康成明白,这从不妨碍她们拥有高贵的灵魂。
她们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一不小心,坏了身子,确实,有哪个人是生下来就注定做了艺妓的吗?接下来似乎便是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黑,抹上厚厚的脂粉,弹着三弦琴,取悦客人。
川端康成从不认同这个观点,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贵的灵魂之火从未熄灭。
《温泉旅馆》就是这样一篇描写艺妓生活的小说,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阿清个阿泷。
阿清是那种一不小心坏了身子,并不算很美的艺妓,少言寡语,身子弱。
她很少接客,有空便会照顾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也很喜欢她,但她很年轻就病倒了,按理旅店应将其赶出,蛋旅店的小孩子总是未在她的榻旁,她的心思其实就像个孩子,单纯无邪,孩子是不会在意一个人的职业的,孩子只会亲近那些和善和纯洁之人。
阿泷平日里总是一副大姐头的样子,但她会为阿泷忧虑,会保护还未入此行的阿雪不受侮辱,她可以装作对自己毫不爱惜,但对于姐妹,她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
64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川端康成雪国哲学分析
川端康成《雪国》的哲学分析1.川端康成简介姐姐也死了, 幼小的川端康成跟着瞎眼的爷爷过着阴郁的日子。
15岁时, 爷爷也离开了人世, 从此川端康成就被寂寞悲伤的阴影笼罩。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女性角色的缺乏使得川端康成从小对女性有崇拜倾向, 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女性的身体有着不可思议的少年般的憧憬。
《雪国》是川端康成中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从1935 年到1947 年陆续在几个刊物上发表, 1948 年出版单行本。
从作者1934 年底动笔算起, 到最后出版单行本为止, 前后一共用了15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倾注了川端康成多年的心血。
川端康成受到佛教禅宗很大影响。
他在许多文学评论和随笔散文中都提到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禅宗的虚元观不仅指导着他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就是川端康成在撙宗的虚无观影响下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
2.《雪国》故事梗概《雪国》是以日本西部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背景,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驹子、叶子、行男等人物为脉络勾勒而成的精美的人生画卷。
作品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雪国,和艺妓驹子的交往。
在第二次赴雪国的火车上,岛村遇到了悉心照料生病的行男的美丽的叶子,隐微的三角关系便在平淡的情节中展开,行男是驹子日记中最先记录的人,也是她的未婚夫,为了他的疗养费,驹子不得不沦为艺妓,而叶子则是行男现在的恋人。
行男去世后,又引发了环绕着岛村的微妙关系。
驹子热恋着岛村,岛村却把她的爱恋当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叶子也愿意让岛村带她回东京。
但他对叶子的情感只是一种虚幻的单相思,并随着小说的结尾蚕房失火叶子从中坠落而破灭。
小说通过对岛村与这两名女子的微妙的恋爱与纠葛的细腻描绘,并以四季变换的自然景物加以衬托,显露出了作者纤细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超能力。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概要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和自然美、精神上的余情美以及女性美。
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这些美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为代表,举出了我所感受到的美的例子,并且,就这些例子以自己的想法说明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美意识的。
据说川端康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源氏物语》。
而据说《源氏物语》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
因此,我认为“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认为佛典是世界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学。
由于佛教的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似乎也与佛教的意识相联系。
他的作品大多都反映出了佛教的虚无思想。
因此,我认为佛教的禅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意识、伊豆的舞女、物哀、佛教概要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
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
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日本の伝統美と自然美、精神上の余情美、女性美が感じられる。
私の論文はそれらの美の表現とその根源を探る試みである。
わたしは川端康成の作品『伊豆の踊り子』を代表として、感じられた美の例を出した。
それに、それらの例について、作者はどのように彼の美意識を表現したのかを自分の考えで表した。
川端康成は中学時代から『源氏物語』を読み始めたという。
それに、日本伝統文化の中の「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表に出されるのが『源氏物語』の最大的な特徴だという。
だから、「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であると思う。
また、川端康成は仏典を世界中で一番内容の豊富で奥の深い文学であると考える。
谈川端康成《雪国》中“美”的多重性
谈川端康成《雪国》中“美”的多重性川端康成历经1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被誉为“巅峰之作”,小说所塑造的具有人格和心灵美的主人公“驹子”成为日本传统女性形象的代表,是美的化身。
作品中所表达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在之美,更是灵魂、理想之美,这种“美”具有多重性。
标签:女性;美;多重性女性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衰的“美”的化身,美的形式有很多种,或外表艳丽妖娆,或内心纯洁质朴,都可以称为美。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塑造的人物,汇聚了各种美的形态,从外而内、由浅及深。
在川端的笔下,人物所体现出的美多重而丰富。
一、外在之美驹子,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后领空开,从脊背到肩头仿佛张开了一把白色的扇子……看起来像棉绒,又像什么动物”,可谓热情奔放、野性十足,处处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魅力。
作者从男性的視角,透视着“驹子”所代表的女性美,“她那抹上了厚脂粉的肌肤,丰满得令人感到一种无端的悲哀”,显然,这种肉体的美,是美到了极致,甚至成为一种“悲哀”,这种美不言而喻。
二、心灵之美“驹子”的心灵之美,主要通过她的知恩图报来表现。
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着生计的她,被好心的琴师赎买,终于脱离苦海,但当琴师的儿子身患重病时,驹子毅然地选择了成为艺妓。
相信,在苦海中挣扎无数的她一定知道“艺妓”意味着什么,但是,为了救人、报恩,她选择了烟花柳巷,选择把不幸留给自己。
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与其说是她的艳丽,倒不如说是她的洁净”,驹子的内心是无比纯洁、善良的。
三、理想之美理想之美首先体现在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驹子,15岁被卖身为女侍者;百尝辛酸后终于被赎身、解脱,然而正当她想要重新生活、成为一名舞蹈老师时,爱人的因病去世让她再度陷入不幸;好心的琴师将她再次赎出不久,却因琴师的儿子身患重病而再次成为艺妓……命运的如此捉弄,却没有将她打败,当一次次被命运捉弄时,她是乐观的、坚韧的,她不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一直在以惊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斗争,一直朝着自己内心所憧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即不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而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
他对物哀这种完整的理解,便成为其美学的基本原则,它在川端的审美对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他的作品中的“悲哀”,就大多数表现了悲哀与同情,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渺小人物的赞赏、亲爱、同情、怜悯和哀伤的心情,而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咏叹的方法表达出来的。
即他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衷感,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作家常常把她们的悲哀同纯真、朴实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最鲜明的最柔和的女性美。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少女的悲哀是非常真实的,没有一点虚伪的成分。
这种美,有时表面上装饰得十分优美、风雅,甚或风流,内在却蕴藏着更多更大的悲伤的哀叹,带着深沉而纤细的悲哀性格,交织着女性对自己悲惨境遇的悲怨。
作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暧昧对象和自己的距离,将自己的同情、哀怜融化在对象的悲哀、悲叹的朦胧意识之中,呈现出一种似是哀怜的感伤状态。
可以说,这种同情的哀感是从作家对下层少女们的爱悯之心产生的,是人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源氏物语》所体现“物哀”“风雅”成了川端文学的美的源流。
尽管川端受《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的影响,多从衷感出发,但并非全依靠悲哀与同情这样的感情因素的作用,也有的是由于伦理的力量所引起的冲突结果导致悲剧。
他塑造的某些人物,在新旧事物、新旧道德和新旧思想的冲突中酝酿成悲剧性的结局,他们一方面带上悲哀的色彩,一方面又含有壮美的成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灵美、情操美、精神美,乃至死亡的美。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对于“死亡”,人们谈及色变,因为“死”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黑暗和恐怖。
然而,曾获得1968年度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尤其是战后,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如《雪国》《千只鹤》《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抒情歌》等)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一主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川端康成看待死亡的观点和态度与一般人的认识呈现出了巨大的反差——川端康成认为:“生即死,死即生。
生与死乃一线之隔,或者根本没有界限。
死亡是神秘的、美丽的。
死可以使丑、不伦升华为美,一死可以宽宥一切、净化一切。
”川端康成的这一死亡观和他在73岁时选择自杀,走向所谓的“死亡美”不得不令人深思。
那么,川端康成死亡美的观点是如何形成且怎样表现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中又是如何将恐惧的死亡升华为美的?本篇论文就围绕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川端康成具有代表性的《雪国》、《千只鹤》以及《十六岁的日记》等作品来分别进行论述。
一. 川端康成“死亡之美”探源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曾说过:“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接触到美的问题。
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先生不仅凝视着美,而且还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反映。
”从东山魁夷的这段话,可看出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和探寻美,美已成为他展现表达生活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不论悲哀喜乐,不论生死存灭,川端康成都用他美的思想,美的眼光来向人们传达着他对生活现实的观照和解读方式,即摆脱对死亡的苦痛的印象,置身于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的精神境界。
这种独特的视角感受必然注定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艺术家在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之后对死亡生成了独特的审美意义的接受。
死亡在他看来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和哲学意味。
这种死亡美的观点体现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就是主体的死亡,生命的暂时终止,“生——灭——生”的轮回思想,以及这一思想之中渗透出的幽情的哀伤、优美的怜悯以及纤细的哀愁这样一种审美情趣。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态,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
”泰戈尔曾说:“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完美形态的文化,发展了一种视觉美,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
”川端康成不仅借鉴了西方凭直觉捕捉瞬间美感的艺术技巧,更注重发掘日本传统美的内蕴,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一、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致力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关照和对生命的体悟,乃是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自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起,他相继创作了《雪国》《古都》《千鹤》《山之音》和《睡美人》等名著,从不同方位和视角探索、表现美的形态,构建了一座艺术美的大厦。
“艳丽美”“壮丽美”“物哀美”“幽玄美”“自然美”“清雅美”“朦胧美”等等,千姿百态之美交相辉映。
但在这诸美之表象下,却始终搏动着一个核心意象:情之美。
换言之,美在情。
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的意味,就是态度和情感,即作家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人类共有的情感。
因为归根结蒂,文学艺术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人自身的延伸物,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表现形式。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但在宇宙结构中,在世界万物中,不论是自然美或是信念美,都莫过于人情美。
川端康成《雪国》:人生是一次无常之旅,我们可一路欣赏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雪国》:人生是一次无常之旅,我们可一路欣赏物哀之美前几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寺庙和尚发出感慨:“一切终将是虚无。
”也许你认为他是出家人,看破红尘,自然觉得世间种种都是虚空。
其实,积极拼搏的尘俗之人,何尝不会产生虚无之感?人生无常,似梦幻泡影,又短暂易逝,如露亦如电。
活在这世间,每个人都在寻求归属感与存在感。
由此,我想到作家川端康成与他的虚无主义作品,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
他在一篇散文里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之美。
”这种将物哀美学融入日常生活的态度,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则展示得淋漓尽致。
1968年,《雪国》与《千只鹤》、《古都》这三部小说,让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人。
在这作品中,作者以敏锐的感知能力、超群的写作技法,表现了日本文人的精神:人生是一次无常之旅,我们可一路欣赏物哀之美。
领奖中的川端康成1. 人生无常,令人感到无限悲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川端康成的身世非常凄惨,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出他感伤阴郁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创作风格与思想的走向。
参加葬礼的名人,这是外界给予川端康成的称号。
因为,在他3岁时,父亲病逝,4岁时,母亲病逝,10岁时,姐姐病逝,15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
从那之后,他开始寄人篱下。
坎坷的经历,人生的无常,练就他一颗敏感哀伤的心。
他以祖父去世为契机,开始踏上写作之路,为之探索一生。
从故事结构看,小说《雪国》同样流露出浓烈的无常色彩。
男主人公岛村是位舞蹈艺术研究家,他继承丰裕的祖产,不必为生存奔波劳累。
电视作品《雪国》剧照岛村前往雪国旅行,在那里的温泉旅馆结识艺妓驹子。
他被她的洁净、隽秀、婀娜所迷恋,每年都会去雪国,与之幽会。
第二次去雪国,在列车上,岛村偶遇少女叶子,他被她空灵、忧戚、无法形容的美深深吸引。
这样的因缘际遇,让三人之间产生微妙的情感牵扯。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与孤独: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和无法真正沟通的冷漠,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是困难的,但是通过爱可以打破这种隔阂,带来真正的连接与理解。
2. 自然与生命:川端康成对自然界的描写充满了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是神圣而不可思议的,任何对自然的破坏都将导致生命的失衡和人类不幸的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3. 追求真实与自由:川端康成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摆脱假面具和社会的束缚,寻找内心的真正声音和自由。
他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不随波逐流。
4. 生命的无常与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经常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对生命无常性的思考,他认为生命是瞬息万变的,人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索和对内在世界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康成
浅谈川端康成---悲哀与美相通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班浅谈川端康成摘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亦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
川端康成模仿创新,形成东方意识流手法,注重审美情趣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去塑造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
其作品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
他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重视小说的艺术表现和创新关键词: 川端康成、东方意识流、生态审美、物哀幽玄1.美妙的东方意识流手法1.1意识流文学概述意识流文学则是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主要成就是小说。
意识流作为手法与技巧, 是指通过切入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来展示和发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川端康成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先锋表现技法, 在其作品中, 常常以意识流为其根本手法, 通过自由联想、回忆、梦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 使联想、回忆、梦幻的范围扩大到深层心理世界中去。
然而, 川端康成又并非简单照搬西方意识流手法, 而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既发挥其长处,又使其表现形式符合东方特别是日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日本民族的东西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至可以说, 川端康成从传统中挖掘一些东西, 使之包容西方现代的表现技巧,并使之全部日本化,形成了所谓的东方意识流。
1.2川端康成神奇的东方意识流1.2.1 单纯模仿期20世纪 20 年代末日本出现了新心理主义,受此潮流影响, 川端写出了《水晶幻想》等意识流作品。
在#水晶幻想∃结尾时, 女主人公和她的丈夫围绕阿米巴有一段对话, 在此之后是女主人的一段自由联想,在这一段描写中, 主人公由此之前的谈论生育想到了生殖,正是由于生殖,人类才世代繁衍生息,细胞永远不会死亡。
接着想到了火箭,想到了精子模型图。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经典的西方意识流小说,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气有什么理由要变呢? 这是女人做新娘的好月份,那声音响彻在她径直从镜子里跑了出来, 被围堵在一个角落里的香气中跑了出来。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是纯洁而美好的。召巳《:伊豆的舞女:》中有这样一 幅画面:“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 跑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 幅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 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 熏子纯洁无暇的形体给人以天使般的洁净,从 而烘托出熏子洁净的心灵。也使“我”对“她”的 情欲升华为美好的情感。川端康成赋予了小舞 女熏子优雅纯真的古典形象,然而这样一个具 有古典意蕴的圣洁女孩,却因卑贱而挣扎在苦 难的生命线上。作品以柔美、感伤为基调。将那 若隐若现,似简非简的人物情感充满诗意的呈 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感伤、抒情的艺术境界。描 绘出一种唯美的审美意境。在美学追求上,川 端康成是日本具有唯美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 性作家,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传统美的 基础之上的。就女性形象来看.他作品中的女 性都出身卑贱,却又具有高尚的品格,这一矛 盾统--/]l重了作品的悲美色调。就结局来看, 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他笔下的女性发生的都是 没有结局却又让人回味的美丽爱情,浸润着一 种淡淡的伤感。影片中虽然小舞女熏子的美深 深的打动了“我”年轻的心。使“我”不由自主的 爱上了“她”。然而森然的等级观念折断了他们 那支还未来得及绽放的爱情玫瑰。川端康成正 是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熏子来直观自身,他哀 叹自己的不幸,也同情和自己一样不幸的少 女.他不仅用笔来描写女性,也用他的心感受 女性,如此的混淆创作与现实的界限,是因为 无论是作品中的“我”还是现实中的那个人,都 不能拥有它的美。因为有遗憾才造就了美。 二、素雅幽远的自然美与情景交融的审 美意境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 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 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
美、自然美、古典之美的结晶。而这也正是川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
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
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
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
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
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日本盛传一种“瞬
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日本人热爱樱花,正是因为樱花在短暂的盛开之后即会迎来死灭的静寂。
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川端康成个人的真实写照。
岛村拥有丰厚的财产、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但是他仍然感觉百无聊赖,感到一切的存在都是徒劳的、无意义的,连生命都是变化无常的、虚无的。
在他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的美,因而这种临死前的挣扎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要顺其自然的生或死即可。
他研究西洋舞蹈,搜集西洋舞蹈方面的书籍和照片,想方设法从国外搜求海报和节目单,但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来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也从来不看日本人表演的西洋舞,“他所欣赏的,并不是舞蹈家灵活的肉体所表演的舞蹈艺术,而是根据西方的文字和照片所虚幻出来的舞蹈,就如同迷恋一位不曾见过面的女人一样。
”在《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反复地描写这样一个画面,男主人公岛村透过车窗的反光,欣赏着一个叫叶子的姑娘,从下午至黄昏,再到夜幕降临,无论是水汽蒸腾,还是夕阳斜照,甚至透过车窗只看见一个虚影,却美的那么迷人,使他忘却了“镜子”的存在。
直至下车,也不曾回过头去看一眼的岛村,永远的记住了这个迷人的姑娘。
这不仅描写了雪国的美,叶子作为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美,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岛村的虚无美,岛村自始至终没有正视过一眼叶子,仅仅是观察车窗上的一个虚影。
川端康成的一生也佐证了这一点,存在,即是虚无。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性描写,大都具有精神的抽象性,即抽取了女性的内在精髓,淡化和消解了肉身的具体性;虽然作品中偶尔也有男女之间心理情欲的描写,但并不给人现实肉欲的感觉。
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雪国》中的驹子、《舞姬》中的波子、《古都》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等,都是作为一种徒劳的美而存在,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洁白无暇的象征。
在小说《古都》中,作者通过孪生姐妹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
千重子每每出现,苗子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
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
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
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
“幻影”。
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创作初衷。
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事实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哀叹逝去的生活,最明显地就表现在他对死亡的重新认识和关注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关于死亡的各种故事、传言和轶事,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
《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
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纸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在川端康成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