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菊与钢刀的辉映_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_魏策策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
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该书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
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菊与刀》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有很高的评价。
一方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独特见解,帮助我们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深入的文化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复杂性,这些矛盾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
然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作者的视角可能过于美国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误解。
此外,虽然书中的分析深入而详细,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繁琐和冗长,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它
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作者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思考和判断。
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
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
“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
“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
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
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
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
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
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
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日本人有恩必报,“报恩”对于他们,不是美德,是义务,是强制性。
孩子呱呱坠地,他便有父母的恩要还,有天皇的恩要还。
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茶道,和服,源于我国的文化想象,很好地保存在日本这个民族中。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在翻开《菊与刀》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这个国度的认知,就像隔着一层朦胧的纱,模糊又充满了各种猜测。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矛盾与独特魅力的世界。
作者对日本文化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既崇尚礼仪、追求美感,又有着极端武士道精神和强烈等级观念的民族。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里面的场景和人物,仿佛就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特点的生动展现。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身着传统和服的女子。
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优雅和礼仪。
那和服上精美的图案,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她走路时轻盈的步伐,微微低头的谦逊姿态,让人感受到日本文化中对女性举止的严格规范。
在一个庭院的场景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地上的光影斑驳。
女主角静静地坐在那里,面前是一盆盛开的菊花。
她凝视着菊花,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欣赏和敬畏,让我明白了日本人对于美的追求。
那不仅仅是对花朵外表的喜爱,更是对菊花所代表的那种高洁、淡雅品质的向往。
但与此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日本文化中残酷的一面。
一场武士之间的决斗,在狭窄的街道上展开。
双方眼神中的决绝和冷酷,手中的刀剑闪烁着寒光。
那种为了荣誉不惜牺牲生命的决绝,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像书中所说的“刀”的精神,代表着日本文化中的刚烈、好斗和决绝。
与那优雅的“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妙地共存于这个民族的性格之中。
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日本产品的接触,从精细的电子产品到精致的动漫周边,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是不是也源于他们文化中那种对完美的执着呢?就像制作一把刀,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锋利无比的境界。
再想想日本的传统建筑,简洁而富有韵味。
那些木质的结构,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屋内的布置,每一个物件的摆放都有着特定的规矩和意义。
这是不是也是等级观念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呢?读《菊与刀》的过程中,我还不断地联想到自己曾经接触过的日本美食。
寿司,那一片片精心制作的鱼肉和米饭的组合,色彩鲜艳,口感丰富。
《菊与刀》鉴赏
《菊与刀》鉴赏【题记】“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
这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究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关键字】日本文化恩情义务一、目的——了解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于是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的调查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作者是以一种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整个日本社会和民族的。
人类学家就是要使自己最大限度的适应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学家必须发展研究日常琐事的技术,必须大力进行观察并注意细节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
作者认为日本许多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似。
所以作者觉得凭借这些类似或者差异,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是了解文化相似性的价值所在。
任何原始部落或者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不论其行为或者意见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和事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
最孤立细小的行为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各民族关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说法是不能完全指靠的。
”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使用的。
人们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透过镜片观察的,但任何民族都把这视为当然。
当我们想知道度数时就训练以为眼科医生,他就是社会工作者。
论三岛由纪夫与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观之异同
雄 主义 与男性 肉体 美为代 表 ) 中的他 对于 战乱 中的暴 烈有 之 中,女性 人物 驹 子 和叶子 成 了 川端 审美理 念 的落 脚 点 ,
着狂 热 的追求 与向往 ,在这样 的一种殉 教式 的审美狂 热 的 诠释 了川端式 “ 无垢 ” 。 鼓 噪下 ,三岛透 过其 作品 ,表 达 了主人 公及作 家本人 在 目 “ 女子 给人 的 印象 洁净 得 出奇 ,甚至 令 人想 到她 的脚 睹 惨然之 死 的 自虐 中,所 寻求 的异样 的精神饱 食感和 血 淋 趾弯 里大概 也是干 净 的,岛村 不禁怀 疑起 自己的眼睛 ,是 淋 的毁灭 之美 。 不 是 由 于 刚 看 过 初 夏 的群 山 的 缘 故 … . . ”( 驹子的 “ 无 在小说 《 奔 马 》 中,三 岛创 造 了 其 自身武 士 道 精 神 垢 ”) 与 殉教 式美学 的化 身一一 主人 公饭沼 勋。少 年勋 的人生 理 “ 黄 昏的 景色 在镜 后 移动 着 。也就 是说 ,镜 面 映现 的 想便是 模仿 《 神风 连史话 》 中的战士 一样 ,集合 志同道 合 是虚 像 与镜后 的实物好 像 电影里 的叠影 一样晃 动 … . . 特别 之 士 ,爆发动 乱 ,以使政 府发 动戒严 令而树 立维 新新政 府 是 当 山野 里 的 灯 火映 照 在姑 娘 脸 上 时,那 种 无 法 形 容 的 的权 威 。这 一 点 源 于 三 岛本 人 秉 持 的 “ 文 武两 道 ”审 美 美 ,使 岛村 的心都 几乎为 之颤动 。 ”( 叶子 的 “ 无垢 ”)
英雄 ,是与 文人相 对 的”一一 笔者 认为 ,正是基 于 以上因 欲 的一 面 。但 不 论 是其 分 属 一 个侧 面 ,都 是 以如 同 “ 雪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态,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
”泰戈尔曾说:“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完美形态的文化,发展了一种视觉美,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
”川端康成不仅借鉴了西方凭直觉捕捉瞬间美感的艺术技巧,更注重发掘日本传统美的内蕴,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
川端康成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一、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致力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关照和对生命的体悟,乃是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自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起,他相继创作了《雪国》《古都》《千鹤》《山之音》和《睡美人》等名著,从不同方位和视角探索、表现美的形态,构建了一座艺术美的大厦。
“艳丽美”“壮丽美”“物哀美”“幽玄美”“自然美”“清雅美”“朦胧美”等等,千姿百态之美交相辉映。
但在这诸美之表象下,却始终搏动着一个核心意象:情之美。
换言之,美在情。
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的意味,就是态度和情感,即作家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人类共有的情感。
因为归根结蒂,文学艺术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人自身的延伸物,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表现形式。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但在宇宙结构中,在世界万物中,不论是自然美或是信念美,都莫过于人情美。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论文)
从《菊与刀》管窥日本民族性格的的矛盾统一摘要: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
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作为其研究成果得以出版。
此书以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为基础,作者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通展览日本文化、解读民族性格,展示了其既表面矛盾又深层统一的心态。
引言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淡雅、气节高尚,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在深受儒文化影响的日本菊更是代表皇室的家徽,代表着日本民族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而且刀也是日本武士当年必备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日本社会原秩序支柱的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深刻地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一、精神物质认识的双面性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就是一切,并认为通过特殊修炼,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精神的倍加推崇,试图通过不断“修炼”以达到最高境界,而对物质一端的轻视态度。
但是,“在整个三十年代中,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惊人上升。
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
”在这里又可以看出他们是重视物质的,至少在实际投入上是挺多的,否则投向战场的怎么是大炮和黄油而不是“精神产物”呢?对于反物质主义的日本对于物质的态度,本尼迪克特是这样解释的,“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
读书笔记《菊与刀》[推荐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菊与刀》“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戏说日本: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耻感与傲慢并存日本,一个出自小小岛国的民族,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搅得整个环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也正因文这出“表现”,让诸多人对日本的审视乱了阵脚。
露丝·本尼迪克特出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管理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日本国民的特性说的很是详尽,也让世人认识到了日本与欧美价值观等的不同。
但即便是对“义理”、“自杀”这样重要的日本专属标签的缘由也交代不是很清楚,也就是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如同上述文中对日本人矛盾特性的种种描述,看似日本人很好地调和了对立的性格特质,但日本“波浪式”的历史事实证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可否认大和魂意蕴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东方人诸般良好品质,即便是在今天“日本制造”也是很受欢迎的。
然后先天不足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又给其劣根性提供了土壤,谦卑和自大交互成了日本千年可笑而又可耻的历史:我们眼中的日本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几千年前的史书上,当然是以“夷”、“倭” 的身份出现的,要说起与中国的渊源那就得从隋朝讲起。
也不知道日本岛上的猴子什么时候变成了人,总之他们从树上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竟然是“世界”的主人(因为那个世界实在太小了),蹦跶了些年,也不知道哪个不要命的人乘船渡过了日本海,才开始知道原来自己只是水中的一个小点。
日本皇帝“君临天下”久了自然就感觉不可一世了,开始给中国,也就是当时的隋朝写信,信的抬头就是“日出国皇帝致日落国皇帝”,好家伙自己是比这边早几秒钟看见太阳就如此称呼自己,那收信人是谁呢?也不是个善主,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
这还得了天朝的威严由来已久,赶紧回信骂了一顿。
读《菊与刀》有感_心得体会
读《菊与刀》有感“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以此命名本书时并未从上述的含义出发,作者在开篇时以“菊”与“刀”的形象,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种矛盾的性格贯穿着日本的民族文化,这也是作者探索研究中的一条线索。
在读完全文后,我们才会理解另一种“菊“与”刀“的含义。
“因此,菊花生长在花罐里,是为全日本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花展准备的,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单独由栽培者布置好,其位置往往用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固定,那丝线就插在活生生的鲜花里。
”——《菊与刀》我想这段对菊花的描写,是想传递日本人的生存状态:服从等级、服从规范,将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
就像菊花本来有自己的自然状态,但不得不在培育下被人约束。
“其中一种传统美德是自我负责,他们把它解释为对我身体里的锈负责,这个比喻把一个人的身体比作一把刀。
正如佩刀者要对刀的闪闪发光负责,一个人必须对他的行为的结果负责。
”——《菊与刀》由此,可以了解到“刀“并不是简单的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是对一种美德的保持。
“在新时代,在日本的日本人也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像旧的生活方式那样要求约束个人没有丝线的缠绕,菊花可能更漂亮。
”——《菊与刀》透过上面的描述,是希望日本能将“自我“和”对美德的保持“各有取舍,达到平衡。
《菊与刀》,除了去探讨本书所论述的日本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我更愿意去研读作者分析日本民族的过程和方法。
如熊培云在《西风东土》中提出的”日本不仅是中国的一味药,还是中国的一面的镜子,以国为鉴,亦可知吾国之得失。
当我们抛弃抗日神剧中反日的单线思维,细致观察这片‘东土’中似曾相识的一面,剖析研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向极端化的根源,才是中立思考的开始。
”。
“菊”与“刀”——论日本文化的两个极端——读《菊与刀》有感
论 日本文化 的两 个极端
读 《 菊与刀》 有感
文/ 董 夙
摘 要 :《 菊与刀》是 美国女人 类学家鲁 思 ・ 本尼 迪克特在 1 9 4 6年 出版 的著作 。这本著作深刻的揭示 了 日本其性格 的 矛 盾 性 和 文 化 的 双 重 性 。 本 文 通 过 对 这 本 著 作 的 阅读 ,在 日本 的 “ 忠… ‘ 孝… ‘ 耻… ‘ 恩 ” 等 方 面 论 述 日本 文去拯救 世界 。这样 日本 的军队 就有 了精神 支 柱, 他 们要为天皇效 忠,要 为天皇 战斗 ,他们认 为天皇在 注视着他 们 , 为天皇而战死是无 尚光 荣的。就是 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力量 , 日本 才可 以 在二战中占得 先机。 三 、 日本 的 “ 耻” 日本文化 中的耻感文化 ,是相 当核心 的文化之 一。 日本人把 “ 羞 耻感 ”纳人 道德体系 。他 们注重社会 对个 体行为 的评价 ,羞耻 ,是对 别 人 批 评 的 反 应 。一 个 人 感 到 羞 耻 ,是 因 为 他 或 者 被 公 开 讥笑 排 斥 , 或者他 自己感觉被讥 笑排斥 ,不 管哪一种 羞耻感 都是一 种有 效 的强制 力 。“ 羞 耻感 ”要 求有外 人在场 ,至少要 感觉 到有外 人在 场。他 们 只 要推 断出别人 的评 价 ,便依据这 样的评 价来调 整 自己的方 向 。本 尼迪 克特 把 日本人 的这 种文 化定 义为 “ 耻感文 化”。在 耻感 文化 里 ,有过 失 的人只要 自己的错误行为没 有暴露 出来 ,就不 用认错 、忏悔 ,不必 自寻 烦 恼 。 “ 耻感文化” 造就了 日本人的极 端的 自尊 心理 ,他们极端在乎名誉 , 害怕失 败,害怕被侮辱和讥笑 。哪怕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被认 为 是对他人格 的侮辱 。 日本人 的自我在这种耻感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了 ,他 的存 在和价值 完全依赖 于他人与社会 的承认。而当 日本人工作 出现 失误 时 ,他 们只有用 自杀这样 的方式去承担责任。 “ 耻感 文化” 成为 日本文 化的核心范畴 , 在 日本人 眼中,一个完美 的人就是一个知耻 的人 ,就是 有德的人。不要成 为 自己想 成为 的人 ,而是要成为别人帚调 自 戒为的 人。因此 ,这种 “ 耻感文化 ”正是 日本 国 民矛盾 的双重 性格 的根本 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心得体会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1】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
我爷爷是一方地主,带了村子里有血性的年轻人一起加入抗日。
后来,她的两位堂弟壮烈牺牲,并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国民党杀害,非常惨烈。
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
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
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
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
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
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
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
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
中日韩休假制度对比
命体 , 惊 叹于 它 的瑰丽 多姿 和勃 勃 生机 。 同 时 , 他 又
极 力 提倡 天人 合 一的 艺术境 界 ,并 以细腻 的观 察 力
[ 2 ] 李鎏峄. 解读川端康 成的审美 乌托邦—— 意境 美: 川端康成
的心灵和想 象[ J ] . 大家, 2 0 1 0 , ( 1 4 ) .
收入 的增 长 并没 有 明显 的正面 效应 。
这份 调查 问卷 中 , 共 涉及 了 6个 问题 , 主要 内容包 括
“ 你 对 现行 放 假 安 排 是 否 满 意 ” 、 “ 长假 是 否 需要 保
留” 、 “ 小长假 是 否需 要调 休 ” 等 。这反 映 了政府 有 关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l 1 一 O 2 作者 简介 : 徐艳 ( 1 9 8 6 一 ) , 女, 山西 晋城人 , 河北 民族 师范
Vo 1 . 3 4 No . 2 Ma y .2 01 4
河北 民铗 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品中, 并散 发 出 巨大 的艺术魅 力 。 在川 端康 成 的散文
作 品中 ,他 一次 又一 次满怀 深 情地 表达 着 自己对 大 自然 的热 爱 和敬 畏 ,并 将 大 自然视 为血 肉鲜 活 的生
[ 1 ] 魏策策 . 冰菊 与钢刀 的辉映——论 川端康 成和三 岛由纪夫
对 日本传统美 的扬弃[ J ] . 理论月刊, 2 0 1 2 , ( 1 1 ) .
部 门愿意倾 听公 众 心声 和意愿 的积极 作 为的态 度 。 休假 制度 主要 由公休 假 日制度 、法定 节假 日制
“菊”与“刀”——论日本电影大师的影像世界
“菊”与“刀”——论日本电影大师的影像世界作者:刘云飞卢伟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没有那个国家能像日本这样,把“菊”与“刀”、柔情和暴力的情绪交融得如此完美。
日本导演利用电影艺术独具的视听手段,更是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情绪完全融合在一起,像冰与火的交融,或是此消彼长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回顾日本的电影大师,无论是早期导演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还是五六十年代的黑泽明、大岛渚,乃至90年代的岩井俊二、北野武,都以不同的影像方式表达着我们似曾相识的审美体验,或是“菊”的一面或是“刀”的一面或是“菊”与“刀”的交融,共同传达着关于日本民族或文化的精神流脉。
一、温情平淡的小津——开放的“菊”观看小津的电影需要一种平静而达观的情绪。
他用一种近乎老年的豁达心态讲述着种种人生的悲喜情怀,黑白画面随着幽幽的旋律飘落着孤独和伤怀的情绪。
固定机位,微微仰拍的角度如此贴近生活,就像在讲述真实的生活本身,讲述发生在榻榻米上的普通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
“‘固定机位’体现了某种尘埃落定的平静状态,它与仰拍的镜头一起构成创作者的视角。
”他的电影好像为我们拉开了人生舞台的帷幕,不管有怎样的开端、发展、高潮,最后总有人生的落幕,总有离别和死亡,正如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形象或是一个人面对着夕阳无限感伤,或是一个人在酒馆借酒浇愁,独自感叹老年迟暮的孤独寂寞,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
影片中也没有太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总是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温情脉脉地表达着日本人的家庭观念和精神面貌。
小津的电影具有东方独特的影像美学风格,抒情含蓄适度,语言委婉细致,画面情浓而不腻,流露的思想平淡却不失深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津的电影像一条缓缓流逝的小河,途中的险石暗礁激起层层涟漪,然而始终挡不住河流前行的方向,小津电影中的温情血脉就在这条河流中灌溉着后来的电影创作者……二、深沉思辩的黑泽明——锋利的刀与凋落的“菊”在日本电影史上,黑泽明是一个异类,深沉执着,是一个孤独的武士,踽踽独行,是一个哲学家,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微察人性的善良与险恶,探寻命运的结局与归宿,关注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叩问世界,警示人类。
饮冰:不可尽信《菊与刀》...
饮冰:不可尽信《菊与刀》...“由于日本‘耻’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女性受性侵、羞辱后仍不敢向人倾诉,唯有透过自残方式抒发心中悲愤。
”这是加在一幅画旁边的注脚,在这幅黑白相间的画中,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摆在房间内,一名少女无力地坐在地上,身体倚靠在床上,右手手腕以上满是用刀自割的血痕。
“耻文化”三个字俨然已成为日本文化最精辟的概括,深入人心,这当然得益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出色研究。
她在《菊与刀》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本人形象:出身于等级制之中的日本人,基于“负恩-报恩”的思维方式,承担“义务”、完成“情义”、维护“名分”,这使得日本人的行为具有“集体主义”倾向,而“耻”作为一种外部规范潜藏在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注: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
美国著名学者,解析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菊与刀》的作者)笔者第一次接触《菊与刀》这本书,是在大学一年级,读后如痴如醉。
此后又买了几个版本的译本,重读了数遍,应该算得上是迄今为止重读遍数最多的一本书。
类似百度百科描述的话:“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我曾也深以为然。
然而,当怀着这样的先入观念来到日本后,会不经意地发现:单纯地用“耻”来解释日本人的行为或日本社会之种种,虽常常有用,但并非屡试不爽,很多场合下存在解释困境。
日本社会之复杂以及背后复杂的要因,恐怕绝非一个“耻”字可解。
事实上,《菊与刀》是一本杰作毫无疑问,但其写作风格却明显地是带有浓浓的政治功利色彩,这一研究属于美国政府的受托,其研究初衷是为美国战后占领日本提供决策参考。
经典之作的确不会过时,但如果“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不可避免地将滞后于时代,甚至有可能将犯诸多主观错误。
实际上,与其在中国、欧美等海外的备受推崇相比,日本主流学界从始至终都未打消对这本书所持的怀疑和非议。
菊与刀观后感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与思考
菊与刀观后感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与思考菊与刀观后感: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与思考菊与刀是著名的日本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于1946年出版的一本书。
该书以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产生了一些对两种文化的思考。
菊与刀一书主要通过对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根据书中的描述,日本文化被归类为“高度农业社会”,而美国文化则被归类为“摩登性工业社会”。
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使两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显著差异。
首先,菊与刀指出了日本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日本文化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格外重要。
尊重他人、面子和和谐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价值观。
与之相比,美国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实现和个人权利,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其次,菊与刀中提到了对待规则与规范的态度上的差异。
日本文化强调对规则、规范的遵守和尊重,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美国社会更鼓励个人创新和表达自我,对规则和规范的要求相对较宽松。
最后,菊与刀还涉及了对待时间和空间的态度。
日本文化非常重视时间的管理和高效率。
在日本,准时和迅速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相反,美国文化更注重“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更注重时间的高效利用和价值创造。
此外,日本文化对于空间的利用和分享也有独特的要求,更注重群体所属的共同利益。
通过阅读菊与刀这本书,我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思考了两种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日本文化注重集体、尊重和和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而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助于促进创新和进步。
然而,每种文化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日本文化中过分强调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利益,有时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自由;而美国文化中过分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有时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和个人利益的碰撞。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
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本书以日本的菊花和刀剑作为象征,探讨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进
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和深厚底蕴。
作者通过对日本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习俗、道德观念
等方面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着美丽与神秘的日本。
与此
同时,本书也揭示了日本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矛盾,比如对外
来文化的排斥、对个人自由的限制等,这些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愈
发凸显出来。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不同
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
日本文化的研究之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冲突的思考
之作。
我相信,通过对本书的深入阅读,每个人都能够对日本文化
和世界文化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冰菊与钢刀的辉映_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_魏策策
一个民族生死观的形成受制于地域环境、 人文历史、 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恒久的渗透影响。日本四季分明,气 候多变,常常遭受地震,海啸的袭击,从《万叶集》《古今和歌 集》流传下来的无常美既是一种孤寂伤感的艺术感受,又有 一种对死亡的认可和平静。 在《源氏物语》“桐壶”一章中,皇 帝的更衣死了,作者却引用一首古歌赞叹:“生前诚可恨,死 后皆可爱。 ”死亡美学是日本传统美不可或缺的一面,川端 和三岛对待死亡的态度恰好处于古典美的两极, 川端的描 写如冰花般玲珑,三岛的描写如利刃般尖锐。川端笔下的死 亡多为自然发展的结果,继承了日本传统中对死亡不绝如 缕的哀吟, 恰如枯菊凋残意犹存的静美, 渗透着佛教的虚 无。而三岛渴望古希腊青春活力的阳刚美,却倡导武士道传 统中突然中止的死亡,主人公多在最美最年轻的时候选择 自杀或杀害他人这种利刃般暴烈的残酷美。
川端康成的《禽兽》中描写死亡的字眼是“新娘一样美 丽的死”,《睡美人》中老人对年轻姑娘的假死状态的观察就 是将要死的“生”和活着的“死”之间的交流,是死亡和生命 的互相关照,是虚无和存在的相互体认。死和生是随时互相
-184-
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2012 年第 11 期
转换的,而极致的美就是这种不定的生和死灭状态。 《山音》 中写到信吾在九次梦中梦到了十个人的死亡,以菊子衔接 梦境和死亡,使原本让人恐惧的死亡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 为一种生存的慰藉。 在《雪国》中,叶子从失火的蚕房坠落而 死,川端没有描写坠落的原因,而着力渲染叶子柔软、无拘 无束的,身体在耀眼的银河的映衬下夺目的美,这种惊艳之 美如银河倾泻而下对在场的岛村进行了洗礼。
我们可以说,川端带动了三岛,而三岛在某种意义上 成全了川端。但若从日本传统美的角度看,两人的写作路数 却大异其趣。 川端 1920 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 入国文系,早年是新感觉派的中坚,创作了《感情装饰》,后 来还采用西方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针、玻璃与雾》、《水晶 幻想》等实验。 但是他却宣称“我的作品新感觉派的分子不 浓 ”,[5]在 对 西 方 文 学 和 日 本 文 学 有 了 对 比 认 识 之 后 ,他 发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1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__化的矛盾性。
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
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
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
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
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
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__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__化概括为耻感文化。
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
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菊与刀》读后感18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800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一部关于日本文化与社会的经典著作。
书中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以及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
从《菊与刀》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剖析。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文化的核心是“儒教伦理”,即尊重权威、忠诚和集体主义。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日本与西方在许多方面的不同。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也涉及了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情况。
她指出,战后日本的转型是成功的,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占领和改造措施。
通过对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分析,本尼迪克特展示了日本成功的转型模式,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的好奇心。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读《菊与刀》
——读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一书有感隔三差五阅读一些和日本相关的文本,对这个国家以及国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菊与刀》就是其中的一本。
(一)20世纪的日本,有两件事情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一手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是创造了战后最大的经济奇迹。
作为一个资源极度匮乏、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支撑其行为的文化逻辑是什么?《菊与刀》这本书可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到1944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
美国已经开始思考对战败国日本的后续管理问题了。
为了确定对日的相关方针政策,美国政府需要对这个陌生的东方民族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向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提出了两个问题,希望她通过研究给出答案:1.日本是否有投降的可能?2.如果日本投降,在战后是否有必要保留天皇?本尼迪克特1887年6月出生于纽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于1948年病逝。
《菊与刀》一书出版后在美国、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以称之为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二)菊是日本皇室的徽记,由十六瓣菊花所形成的皇室标识,给人以柔美之感,会让人联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那些腰间佩刀以示英武的武士们,常让人联想起始于镰仓时代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不愿受辱剖腹自杀的行为。
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刀则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中相融合的时候,所体现的就是这个民族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这书名中就能感受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在疾驰》和《潮骚》一样描写清新脱俗的爱情故事。 当偏 远的渔村四周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之后,渔村慢慢被吞噬, 所剩无几的渔村成为城里人旅游观光的去处。 在 IBM 工厂 工作的正木美代不喜欢车间工作的男同事,却恋上了身上 充满泥土气息的修一。他们一波三折的爱情以大团圆告终, 而现实中,美丽的偏远渔村在现代大企业面前节节败退已 经是不可挽救的事实。
作者简介:魏策策(1978-),女,陕西咸-
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2012 年第 11 期
感觉。 日本人对自然的尊崇是众所周知的。 在日本,皇家的 家徽是菊花,德川家的家徽是三叶葵,三岛家的家徽是报茗 荷,植物占绝对多数,所以要在植物的性格上把握日本文明 的本质。但是现代科技和战争使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千疮 百孔。 战后日本迅速重建,大力发展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的生存环境愈来愈糟糕。 西班牙文化使节两度访日的 迪耶斯·德尔·科拉尔说:“与西方的技术文明相遇, 是远比 与日本人的想象更厉害的恶魔相遇。 ……自然环境的保护 和保全,是在无机的技术文明的沙漠里,生命感枯竭了的现 代人谋求恢复丧失了的人性而发出的本能的呐喊,憧憬野 性和尚古主义的乡愁, 是现代人精神上、 生理上的必然需 求”。 [8]川端和三岛文学中都反映出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是 角度却不同。
二、 死亡观念殊相异
一个民族生死观的形成受制于地域环境、 人文历史、 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恒久的渗透影响。日本四季分明,气 候多变,常常遭受地震,海啸的袭击,从《万叶集》《古今和歌 集》流传下来的无常美既是一种孤寂伤感的艺术感受,又有 一种对死亡的认可和平静。 在《源氏物语》“桐壶”一章中,皇 帝的更衣死了,作者却引用一首古歌赞叹:“生前诚可恨,死 后皆可爱。 ”死亡美学是日本传统美不可或缺的一面,川端 和三岛对待死亡的态度恰好处于古典美的两极, 川端的描 写如冰花般玲珑,三岛的描写如利刃般尖锐。川端笔下的死 亡多为自然发展的结果,继承了日本传统中对死亡不绝如 缕的哀吟, 恰如枯菊凋残意犹存的静美, 渗透着佛教的虚 无。而三岛渴望古希腊青春活力的阳刚美,却倡导武士道传 统中突然中止的死亡,主人公多在最美最年轻的时候选择 自杀或杀害他人这种利刃般暴烈的残酷美。
一样在两极维护着日本的传统,这体现在他们对自然、死亡和两性的态度上。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等能超越对
西洋的模仿,转而对日本传统美进行挖掘,扎根古典,沐浴欧风,将日本的古典美提升到新的境界。 川端和三岛正
是在西学与日本传统的合流中寻找自己的源流,最终在日本传统中发掘出了自己的根,同时又依据自己的个性,
《沉潜的瀑布》 中主人公城所升从小就是一个只知道 玩冷冰冰的玩具的幸福王子,除过年轻、金钱、出类拔萃的 头脑、强健的体魄、没有拖累的自由外,他还有一个名声不 错的职业, 再加上把自由限制在不至于无聊的之内的佐 料— ——这就是他眼里的爱情。 他是一个没有感情无所事事 的多余人,和数不清的女人幽会,随意捏造自己的身份。 城 所升几乎丧失了对任何人的感觉,爱情在他的眼里也只是 人工之物。在遇到显子之后,他似乎懵懵懂懂地体会到了爱 情的动人之处。 在大山中越冬的几个月里双方一直不能见 面,他轻易地被显子的一个电话所感动。但是显子飞蛾扑火 般炽烈的爱情还没有到达他可以接受的程度,让他避之不 及。 在面对显子丈夫的盘问之下,他犹如犯了错误的小孩, 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显子。 如同美丽瀑布一样的显子最终对 城所升绝望而自杀。城所升是水库的设计者,他的感情也象 水库一样可控,失去了人性中应有的质朴和感性。冰冷的水 库是现代技术的象征,而美丽的瀑布是自然的化身,水库吞 没了轻盈透亮的瀑布,自然就这样离人类越来越远。 “技术 完全机械化的时代如果到来的话,人类的热情就消失了,精 力就会成为多余的东西。所以,倾注于科技进步上的热情和 精力也具有自我否定的侧面。 ”[10]三岛发出了对人性和自然 复归的呼唤,对于现代文明的反对,对自然的眷恋,和川端 相比,他更加直面现实,批判科技和战争的负面影响,呼唤 对自然秩序的重建。
武士道的圣书《叶隐》宣扬的为天皇效忠的殉死理念 是“当一个人被迫在生与死之间进行抉择时,重要的是毫不 犹豫地选择死。 ” 三岛将武道文化精神作为他的文学的规 范,《文化防卫论》中声称“风雅”要素发展不平衡,刀的尚武 要素被排除在文化概念之外,刀是“武士之魂”,菊与刀的核 心就是文化概念的天皇及天皇制。 他认为要医治日本文学 的软弱,必须在文学中发扬武士道文化,他的作品中充斥着 把血腥和死亡并将之与美联系起来。 《纯白之夜》和《沉潜的 瀑布》都是写婚外恋的故事。郁子和显子为了逃脱平庸生活 和毫无生机的家庭束缚,爱上了别的男人,但都被自己所爱 的男人抛弃。看透人生的无意义和虚无之后,她们选择了自 杀。
DOI:10.14180/ki.1004-0544.2012.11.002
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2012 年第 11 期
冰菊与钢刀的辉映
— ——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
魏策策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都是日本传统美的书写者,川端阴柔,三岛阳刚,他们如冰菊与钢刀
发挥各自的个性和个人才能,将自己汇入日本文学之潮流中,他们也将和日本的传统共存共荣。
关键词: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 传统美
中图分类号:B83-0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183-04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之间的关系复杂而 紧密,川端康成把三岛由纪夫视为“年少的最好师友”,[1]而 中村光夫认为三岛《永远的旅行者》是最成功的川端论。 [2] 川端是三岛涉入文坛的荐赏人,两人有师生情谊;三岛和川 端持续了长达 25 年上百封书信往来,两人知音相惜切磋论 艺;三岛和川端平日互赠新作,渴盼得到对方的评点,每逢 节日又互相领受栗子点心、衬衫、酱菜、香水、雕像等礼物。[3] 1958 年川端因胆囊疼痛住院三岛开出了常常的住院用品 目录单,恳切而周到,两人宛如生活密友;川端是三岛与妻 子瑶子的红娘,川端还数次问候三岛的儿女并赠与书包,两 人也加深了两个家庭的感情。由于两人的特殊关系,上世纪 七十年代后,很多中国读者都是通过阅读川端逐渐靠近了 三岛,对川端和三岛的译介也互相促进。三岛两次被诺贝尔 文学奖提名为候选人,他还为川端写过诺贝尔文学奖推荐 信,川端最终获得了 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获得诺贝 尔奖后,三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再主动联系川端,只有 两封被动回复川端的信函。 而川端说自己获诺贝尔奖的理 由,第一多亏所谓日本的传统,我把它写在作品里了;第二 多亏各国译者的努力,但若用日语审查就更好了;第三多亏 三岛由纪夫君,他去年被提为候选人,但因过于年青而失去 机会,于是轮到我了。 [4]
川端文学向往优美的境界,以平安朝的“物哀”、中世纪 的“幽玄”和近世的“风雅”等为基调。 川端将笔端直指自然 意象,他的作品不以曲折动荡的情节取胜,而着意描绘自然 界的景物,渲染一种空灵哀婉的怜惜之情。从天空的日月星 辰到地面的原野山川,从雨雪冰雹风暴烟霭到彩虹夕阳晚 霞云焰,从壮丽的丑陋的树木到美丽婉约的小花无名的小 草,从癞蛤蟆飞蛾到萤火虫蝴蝶,自然界的种种造物均能在 川端作品显露。但他不是为写自然而写自然,他笔下的一草 一虫,往往可以和人物达到对话的效果,也彰显了川端作品 笼罩的淡淡的阴柔美。 绚丽多彩而昙花一现的彩虹在川端 的作品中也就是一个意象。 《古都》中有关杉树林的描写已 经成为了日本美的代表,而追求哀愁、余情的情愫则集中在 反复对彩虹的描写上。 在秀男去给苗子送腰带时有这样一 段描写:
现自己的根应是日本的古典美, 而他后来的创作也一直以 发扬日本的古典美为己任,他悲悯地叙说着日本的风雅、物 哀和幽玄,他的作品和人生犹如一幅写意画,点染着一支脉 脉多愁随风摇曳的冰菊。三岛自幼受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 生活在西洋化的时代, 他在希腊古典主义的力量美和酒神 精神的不羁、 日神精神的浪漫中找到了西方和日本的交汇 点,将希腊的男性力量之美注入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中, 他的文学和人生融为一个强烈的意象,那就是钢刀。在日本 的传统中,“菊”是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 历史上,公(皇室)武(将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左右 着历史的进程,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菊与刀”来 总结日本的国民性;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 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 服从而又不逊等等。 [6]川端文学所代表的风雅纤细的阴柔 女性美和三岛文学所代表的刚力血腥的阳刚男性美恰恰 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两支潜流, 冰菊与钢刀代表着日本文化 的双重性, 把川端文学和三岛文学在对传统古典的书写上 合而观之,可窥见日本传统美的特异性,也可反观两位作家 在创作历程中对传统美的扬弃。
川端康成的《禽兽》中描写死亡的字眼是“新娘一样美 丽的死”,《睡美人》中老人对年轻姑娘的假死状态的观察就 是将要死的“生”和活着的“死”之间的交流,是死亡和生命 的互相关照,是虚无和存在的相互体认。死和生是随时互相
-184-
全球视野
理论月刊 2012 年第 11 期
转换的,而极致的美就是这种不定的生和死灭状态。 《山音》 中写到信吾在九次梦中梦到了十个人的死亡,以菊子衔接 梦境和死亡,使原本让人恐惧的死亡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 为一种生存的慰藉。 在《雪国》中,叶子从失火的蚕房坠落而 死,川端没有描写坠落的原因,而着力渲染叶子柔软、无拘 无束的,身体在耀眼的银河的映衬下夺目的美,这种惊艳之 美如银河倾泻而下对在场的岛村进行了洗礼。
一、 自然风物咏情怀
日本文学和自然是十分亲近的,森林繁茂、被海洋所 环绕的自然景观,使日本从古代就形成了“万物有灵观”,而 且在四季变换中形成了“无常”与“轮回”的观念。 [7]因此,日 本文学深深地沾染了“物我互渗”的气息,借物抒情比比皆 是。 中国的南禅传入日本后,他们对世事易变,万物无常有 了更加的深切的感受。 四季的变化,花朵的飘零,尤其是那 些精致细小的事物的瞬间幻灭,都能让他们产生“物哀”的
一个下午,北山的天际出现了好几次彩虹。 “秀男抱着苗子的腰带一走上马路, 彩虹就跳入了他 的眼帘。 彩虹虽宽大,色彩却很淡雅,还没有完全划出弓形 来。 秀男停住脚步,抬头仰望,只见彩虹的颜色渐渐淡去,仿 佛要消失一样。 秀男前后三次看到类似的彩虹“彩虹也都还没有完全 成弓形,有些地方总显得淡薄些。 他心里嘀咕:“噢,彩虹是吉利的象征呢,还是凶邪的标 志? ”《古都》 孪生姊妹苗子和千重子从小被迫分离,长大后又不期 相聚,但她们无力改变再次分离的命运,川端将彩虹和人物 的心情故事并置叙述,这里的彩虹是旁观者眼里的风景,也 代表着作者的视角,他的哀叹和惋惜很好地渲染了世事变 幻无常的幻灭之美。 他笔下的景物都可以营造出一种虚幻 美,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舍弃现实的根基发扬了古典的悲悯 之美。 所以,川端文学的价值,首先在于他对孕育并哺育了 生命与人的自然的热爱与讴歌……自然是环境也是主角, [9]而他也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纳入了日本歌咏自 然的传统中。 在表现自然的层面上,三岛对“物哀”的审美情致的继 承少了悲悯的哀怜,而多了刚烈的力度。他的作品中大段的 自然风物描写很少,但是他从人性的角度展示人对自然的 疏离, 通过对现代技术文明的谴责达到了对自然的返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