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切口的纵向部分,腓肠皮神经在腓骨 长肌腱的后缘,距外踝后侧约1-1.5cm行走。 在外踝尖与第五跖骨基底的连线上,切 口远侧与之相交处往往为腓肠皮神经的 走行点。为此,在该切口的近侧和远侧 显露时,要钝性分离、显露和避免损伤 腓肠皮神经。
腓肠皮神经显露和保护好后,用电刀紧 贴跟骨外侧壁和在腓长肌腱鞘深面将整 块皮肤等软组织向上切剥
.
外侧切口 避免神经 损伤
.
在跟骨的外侧壁继续锐性的向上切剥并 切断切口上方的腓骨肌下支持带、距跟 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后关节 面,后关节面的整个后侧和外侧面都可 以清楚的显露。 在少数情况需显露跟骨前关节面的时候, 可以锐性切断分歧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 切口的解剖向远直至显露跟骰关节,如 跟骰关节无脱位,不要切断跟骰背侧韧 带。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跟骨外侧壁外膨的复位
目的:主要对外侧壁骨块复位、恢 复跟骨的正常宽度;消除跟腓撞击 征、腓骨肌腱的卡压和穿鞋困难。 复位方法:用拇指向内推跟骨外侧 壁或用专用工具敲击外侧壁
.
跟骨外侧壁复位之一
.
跟骨外侧壁复位之二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有关异常指标复位的关键技术
Gissan角的恢复:向前倾斜和下沉的后关 节面正确复位 Bohler角的恢复:上移短缩的跟骨粗隆骨 折块的复位和下沉的后关节面的向上抬 高复位 距下关节面的对合:骨折块正确的复位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 Fermandez 和 Koella
优点: ➢ 骨折界线清楚 ➢ 复位准确性较高 ➢ 住院时间短
缺点: ➢ 手术出血较多 ➢ 皮肤准备较差
.
注意点: 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 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 适应证 ➢ 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 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探查
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的改变 骨折类型和Bohler角和Gissane角 载距突和粗隆骨折块的移位和成角 跟骨轴的成角方向 跟骰关节损伤情况 确定复位顺序和步骤
.
跟骨外侧壁显露后将跟骨内翻,骨折的 病理解剖常直视下可见 撬开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可以见到后外 侧关节骨折块被压入到跟骨体内2cm以上 经距下关节间隙,可以看到载距突骨折 块(恒定的骨折块)的关节面与距骨内 侧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
.
跟骨体轴的短缩恢复:跟骨粗隆骨折块向 后向下的牵拉复位 跟骨体增宽的恢复:内推膨出的外侧璧和 纠正跟骨轴的外翻成角 跟骨高度的恢复:跟骨粗隆骨折块的复位 和后关节面的抬高 距骨倾斜角纠正:复位和抬高跟骨丘部 要重视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脱位的复位
.
跟骨延长外侧切口
.
外侧切口的手术体位
单侧骨折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患侧 臀部垫高 双侧骨折采用平卧位或俯卧位 有胸腹部、骨盆或脊柱损伤者,采 用仰卧位,交替垫高臀部并内旋髋 关节 无严重并发症者采用仰卧位
.
外侧切口的显露
止血带控制下手术有利于显露 切口设计:纵向部分起始于外踝上5cm, 位跟腱的前缘或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连 线的中点,切口向下至足背皮肤与足底 皮肤相交处水平向前至第五跖骨基底近 侧1cm。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牵拉粗隆骨折块
目的:主要恢复跟骨的轴长、水平长、 跟骨倾斜角、跟距高、跟骨轴的成角、 粗隆骨折块的外侧移位和跟腱的张力 牵拉方法:带螺纹史氏针、骨膜剥离器 和复位钳向后下与跟骨轴线平行牵拉, 另一手拇指向内推该骨块。
.
粗隆骨块牵拉复位
.
史氏针复位 方法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
3根克氏针“不接触”牵开技术
第一根克氏针当将腓骨肌腱随切口上缘皮瓣等 软组织一起向上掀起后横穿腓骨尖端,或纵形 穿入腓骨尖端。 第二根克氏针穿入距骨外侧颈部 第三根克氏针穿入骰骨。 在跟骨骨折复位时,用一个窄的Homan’s拉钩 或椎板拉钩置于跟骨前突上。一个深部拉钩放 在距下关节的后面。
.
三根克氏针显露技术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俞光荣
.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 60%,占全身骨折的2%,75%的 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存在学术上争论 I. 手术时间 II. 治疗方法 III. 手术方式 IV. 术后处理
.
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
复杂皮质骨和松质骨上面有四个小关节 足负重近50%通过跟骨 骨间韧带将距骨坚固地固定在跟骨上 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倍的差异,骨小梁 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 皮质骨最厚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部位 后关节下用3.5mm的螺钉作拔出负载近 200kg。
.
跟骨冠状位骨小梁分布
.
跟骨骨小梁分布
.
跟骨矢状位骨小梁分布
.
跟骨冠状面骨小梁
.
跟骨内侧韧带
.
跟骨外侧韧带
跟腓韧带
腓骨肌下支持带
.
距下关节韧带
距跟内侧韧带
距 跟 骨 间 韧 带
中关节面(载距. 突)
颈韧带(距 跟前韧带 跟
韧 带
后
韧
带
跟距内侧韧带
后关节面
载距突
.
载距突
一,手术时机
.
.
二,不同手术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
改良延长的跟骨外侧“L”型切 口(Gould,1984)
适应证
伤后2-3周的陈旧性骨折。 载距突或粗隆骨折块的广泛粉碎。 舌型骨折块或压缩型骨折块位向外脱出 跟骰关节的移位骨折脱位 压缩性骨折从内侧切口难以复位的骨折 尤其适应于“Blow out fractures"(5个骨折块/3 个关节)和距下关节粉碎性骨折 外侧柱的骨折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诊延迟:伤后1~2周
优点: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 感染机会小 缺点:创口缝合困难和易发生创口问题 注意点:要保持跟骨外侧皮肤张力 适应证:就诊晚、局部肿胀严重或有张 力性水泡
.
.
骨折后9天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伤后3~7天
优点:具有以上两种手术时间的优点 缺点:少于以上两种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加快肿胀消退和保持跟骨外侧 皮肤张力 适应证:大部分SanderII、III骨折
对舌型骨折块或压缩骨折块复位
目的:主要恢复距下关节的平整、 Gissan’s角、 Böhler‘s角 、距骨倾斜角、 跟距高和跟距角 复位方法:用骨膜剥离器或组织剪向上 后和向内撬拨复位 骨折块暂时维持:克氏针或下植入充填 物
.
后关节面塌陷
组织剪撬拨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跟骨前部的复位
目的:主要对跟骨前部骨折块复位、 跟骰关节脱位复位和纠正骰底距、 舟底距 复位方法:用小骨膜剥离器和组织 钳撬拨和拇指内推骨折块
在切口的纵向部分,腓肠皮神经在腓骨 长肌腱的后缘,距外踝后侧约1-1.5cm行走。 在外踝尖与第五跖骨基底的连线上,切 口远侧与之相交处往往为腓肠皮神经的 走行点。为此,在该切口的近侧和远侧 显露时,要钝性分离、显露和避免损伤 腓肠皮神经。
腓肠皮神经显露和保护好后,用电刀紧 贴跟骨外侧壁和在腓长肌腱鞘深面将整 块皮肤等软组织向上切剥
.
外侧切口 避免神经 损伤
.
在跟骨的外侧壁继续锐性的向上切剥并 切断切口上方的腓骨肌下支持带、距跟 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后关节 面,后关节面的整个后侧和外侧面都可 以清楚的显露。 在少数情况需显露跟骨前关节面的时候, 可以锐性切断分歧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 切口的解剖向远直至显露跟骰关节,如 跟骰关节无脱位,不要切断跟骰背侧韧 带。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跟骨外侧壁外膨的复位
目的:主要对外侧壁骨块复位、恢 复跟骨的正常宽度;消除跟腓撞击 征、腓骨肌腱的卡压和穿鞋困难。 复位方法:用拇指向内推跟骨外侧 壁或用专用工具敲击外侧壁
.
跟骨外侧壁复位之一
.
跟骨外侧壁复位之二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有关异常指标复位的关键技术
Gissan角的恢复:向前倾斜和下沉的后关 节面正确复位 Bohler角的恢复:上移短缩的跟骨粗隆骨 折块的复位和下沉的后关节面的向上抬 高复位 距下关节面的对合:骨折块正确的复位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 Fermandez 和 Koella
优点: ➢ 骨折界线清楚 ➢ 复位准确性较高 ➢ 住院时间短
缺点: ➢ 手术出血较多 ➢ 皮肤准备较差
.
注意点: 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 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 适应证 ➢ 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 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探查
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的改变 骨折类型和Bohler角和Gissane角 载距突和粗隆骨折块的移位和成角 跟骨轴的成角方向 跟骰关节损伤情况 确定复位顺序和步骤
.
跟骨外侧壁显露后将跟骨内翻,骨折的 病理解剖常直视下可见 撬开外膨的跟骨外侧壁,可以见到后外 侧关节骨折块被压入到跟骨体内2cm以上 经距下关节间隙,可以看到载距突骨折 块(恒定的骨折块)的关节面与距骨内 侧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
.
跟骨体轴的短缩恢复:跟骨粗隆骨折块向 后向下的牵拉复位 跟骨体增宽的恢复:内推膨出的外侧璧和 纠正跟骨轴的外翻成角 跟骨高度的恢复:跟骨粗隆骨折块的复位 和后关节面的抬高 距骨倾斜角纠正:复位和抬高跟骨丘部 要重视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脱位的复位
.
跟骨延长外侧切口
.
外侧切口的手术体位
单侧骨折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患侧 臀部垫高 双侧骨折采用平卧位或俯卧位 有胸腹部、骨盆或脊柱损伤者,采 用仰卧位,交替垫高臀部并内旋髋 关节 无严重并发症者采用仰卧位
.
外侧切口的显露
止血带控制下手术有利于显露 切口设计:纵向部分起始于外踝上5cm, 位跟腱的前缘或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连 线的中点,切口向下至足背皮肤与足底 皮肤相交处水平向前至第五跖骨基底近 侧1cm。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牵拉粗隆骨折块
目的:主要恢复跟骨的轴长、水平长、 跟骨倾斜角、跟距高、跟骨轴的成角、 粗隆骨折块的外侧移位和跟腱的张力 牵拉方法:带螺纹史氏针、骨膜剥离器 和复位钳向后下与跟骨轴线平行牵拉, 另一手拇指向内推该骨块。
.
粗隆骨块牵拉复位
.
史氏针复位 方法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
3根克氏针“不接触”牵开技术
第一根克氏针当将腓骨肌腱随切口上缘皮瓣等 软组织一起向上掀起后横穿腓骨尖端,或纵形 穿入腓骨尖端。 第二根克氏针穿入距骨外侧颈部 第三根克氏针穿入骰骨。 在跟骨骨折复位时,用一个窄的Homan’s拉钩 或椎板拉钩置于跟骨前突上。一个深部拉钩放 在距下关节的后面。
.
三根克氏针显露技术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俞光荣
.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 60%,占全身骨折的2%,75%的 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存在学术上争论 I. 手术时间 II. 治疗方法 III. 手术方式 IV. 术后处理
.
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
复杂皮质骨和松质骨上面有四个小关节 足负重近50%通过跟骨 骨间韧带将距骨坚固地固定在跟骨上 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倍的差异,骨小梁 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 皮质骨最厚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部位 后关节下用3.5mm的螺钉作拔出负载近 200kg。
.
跟骨冠状位骨小梁分布
.
跟骨骨小梁分布
.
跟骨矢状位骨小梁分布
.
跟骨冠状面骨小梁
.
跟骨内侧韧带
.
跟骨外侧韧带
跟腓韧带
腓骨肌下支持带
.
距下关节韧带
距跟内侧韧带
距 跟 骨 间 韧 带
中关节面(载距. 突)
颈韧带(距 跟前韧带 跟
韧 带
后
韧
带
跟距内侧韧带
后关节面
载距突
.
载距突
一,手术时机
.
.
二,不同手术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
改良延长的跟骨外侧“L”型切 口(Gould,1984)
适应证
伤后2-3周的陈旧性骨折。 载距突或粗隆骨折块的广泛粉碎。 舌型骨折块或压缩型骨折块位向外脱出 跟骰关节的移位骨折脱位 压缩性骨折从内侧切口难以复位的骨折 尤其适应于“Blow out fractures"(5个骨折块/3 个关节)和距下关节粉碎性骨折 外侧柱的骨折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诊延迟:伤后1~2周
优点: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 感染机会小 缺点:创口缝合困难和易发生创口问题 注意点:要保持跟骨外侧皮肤张力 适应证:就诊晚、局部肿胀严重或有张 力性水泡
.
.
骨折后9天
.
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
伤后3~7天
优点:具有以上两种手术时间的优点 缺点:少于以上两种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加快肿胀消退和保持跟骨外侧 皮肤张力 适应证:大部分SanderII、III骨折
对舌型骨折块或压缩骨折块复位
目的:主要恢复距下关节的平整、 Gissan’s角、 Böhler‘s角 、距骨倾斜角、 跟距高和跟距角 复位方法:用骨膜剥离器或组织剪向上 后和向内撬拨复位 骨折块暂时维持:克氏针或下植入充填 物
.
后关节面塌陷
组织剪撬拨
.
外侧切口的复位内固定
跟骨前部的复位
目的:主要对跟骨前部骨折块复位、 跟骰关节脱位复位和纠正骰底距、 舟底距 复位方法:用小骨膜剥离器和组织 钳撬拨和拇指内推骨折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