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任务。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更是表明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提升了对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质量要求。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
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
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
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
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
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
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
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
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
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
[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
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
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
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
比如:沈
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
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
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
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
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
[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
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
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
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
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
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4]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5]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