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杂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杂谈

老北京杂谈铜铃一响:粘扇面喽!

北京的夏天甚是炎热,三伏天尤甚。旧时北京除达官贵人家中有少数的老式风扇乘凉享受之外,绝大多数贫民百姓都以南方出产运来的蒲扇乘凉。手执纸折扇的市民亦不在少数。其优点是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随即出现了走街串巷的匠人,专门换扇面粘扇面的行业,匠人身跨一个小木箱,在箱的中间处立一个木柱,两面在上面,各拴一排小铜铃,行走当中,铜铃发出碰撞声,老北京的人就知道换扇面、粘扇面的来了。时间大概在春夏之交,立秋以后这个行业就少了。

老北京此类的匠人、手艺人,有一定的行规和经营区域。具体大致四至如下:

南城的狮子——指天安门前的两只石狮

北城的马——指德胜门外马市(其中北京唯一马市)

东城的亭子——指鼓楼(以地安门为东西中界)

西城的塔——指阜成门内白塔寺

铜锣一敲:锔锅碗嘞!

老北京平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日子过得非常节俭。家中有几样能看上眼的瓷器,是非常珍惜的。尤其是日常用的盆碗之类,不慎摔了,但损坏不太严重,还能对起来的话,就

让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修理,这些匠人北京人叫他们锔锅锔碗的。他们用一根扁担两头担着工具,一头有个小火炉,另一面装有几个小抽屉的小柜子,上方有悬起的小铜锣,走起路来叮当响。根据器皿损坏的程度,将锔子排列钉上固定好。后用石膏灰磨好,擦拭干净,交付顾客,器皿可正常使用,但看起来总不如新的。原因是大多数穷人不愿花多的钱买新的,只要花很少的钱,打几个锔子就能将就使用。

老北京耍此手艺的匠人,大多出自西直门外二里沟、三虎桥,阜成门外钓鱼台附近的农村中。大致的方位是西郊,南到钓鱼台,北至西直门外紫竹院之间的区域。

竹剑木板胡同口:掌鞋匠

老北京一般百姓平民都穿布鞋,经济条件较好的北京人要到北京有名的鞋店来购买。如前门外的内联升、步瀛斋等知名的鞋店。一般穷苦市民没有固定职业,收入少,家中的孩子又多,只有靠家中的妇女来为全家缝制。用碎布头和打好的土面粉,一层一层地粘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等晒干以后将其揭下,曰袼褙。经过加工后做成鞋底,再上鞋面,鞋就做成了。有鞋楦的人家,根据鞋的大小将喷过水的鞋楦上,干后取下。鞋基本就大事告成了。

一双鞋穿的时间长,总是会磨损,老北京过去的马路街巷,都是土路。尤其是鞋帮最容易破损,为了延长使用,便到胡

同口的修鞋匠那里,把鞋的前后包头,或者修理其他地方。在老北京的掌鞋行业中,有两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个是本地北京人,一个是外地来京人,北京的修鞋匠所摆的摊位前,有两把用竹制成的宝剑支撑着一块木板,名曰双夹板。外地来京耍手艺的,其摊位前支撑的则是一根木棍,夏天太阳光照强,都以白布缝制大的旱伞来遮挡,伞的下头插在一块带眼经过加工后的石头上。

俗话说,各行有各行的行规,如果一位行走的掌鞋匠碰巧遇见一位坐摊的鞋匠,除打招呼之外,肩上所担的工具挑子,万不能转换调头,否则被坐摊的修鞋匠人所不容。一般会上前将挑挑匠人的工具打翻,并加以质问。原因是你不讲规矩,并用本行的语言质问所用工具的名称,及师从何处。

另外,在新的布鞋上,装饰也有区别。老北京的风俗,体力劳动者一般都穿两道脸,纳帮的京式布鞋,其中十分讲究。老北京的俗语——脚上无鞋穷半截,穿鞋大都与自己所干的行业有关,分别在自己所穿的鞋帮上,用线扎上不同的图案。彩子匠,就是架子工。他们所穿的鞋上大都扎有蝴蝶的图案。拉洋车的,所扎的图案多为彩云头、斜象眼的图案。

跤行的,所扎的图案是万字不到头的。至于扎有蝎子五毒图案的不知是何种行业,在此也不敢妄言。

小藤棍敲皮鼓:收旧货

老北京纯属消费城市,人口众多,虽然市面繁华,但较大的工业基本没有。除去商家大买卖和各机关单位之外,有固定收入的人数不多,凭力气耍手艺大多是贫苦市民。除此之外,一些有心计的人可以做些本小利薄的小本生意来养家户口。老北京有一种行业,一直到解放后公司合营,这部分人老北京叫打鼓的。但是和收低级破烂商品打大鼓的有所不同,他们四季都穿着较为干净整齐的衣服。或夹着一个蓝布包,或在肩上挎一个包袱。手中拿着一个小皮鼓,另一只手执一根小藤子棍,棍的头上是用国槐的果实粘就。沿着胡同敲打,声音很响亮。他们所经营的是收购有钱人宅门中的高档旧货,所变卖者大都是富足的人家因家中变故,只有卖东西才能维持较好的生活。卖东西的人家有时好面,拉不下脸来,听见打小鼓的人,会将其叫到大门内,将所要出手的古董、瓷器、皮货、硬木家具等,论价售出。据老人讲,这行是有分工的,收购的品种,基本上不太变,经营者大多数有高超的旧货识别能力,如果在富家收购到价值较高的商品,从中可能赚到可观的利润。

这些人经常走街串巷,了解市井人情,如果听到有败家的有钱人急等钱用,他们会长时间在该地盘旋,以吸引卖主,旧时称为憋宝。

除此之外,贫困的市民,做倒买倒卖一类小买卖的人也不少,北京城中,有几处旧货市场,开市时间大约在凌晨,天大

亮以后,就散摊了。北京俗称叫晓市。晓市中所经营的项目非常广,包括古玩玉器,皮货、旧鞋、杂项等。经营者之中有独特的行话暗语,局外人根本就听不懂,当时旧货身价非常便宜,超过十块银元的货物就非常可观了。他们从中以元为单位,表示十个数码。

白菜叶裹米饭:“包”

老北京的饮食,尤其是内城,前清以大米为主食的大部分是旗下人。在民国以前,都是吃钱粮的。按季能领到官家下发的老米和银钱。因此养成了以米为主食的习惯。步入民国,外来的饮食品种涌入到北京,旗下人没有了铁杆庄稼之后,生活习惯逐步改变了,形成了以杂粮为主的生活主食。

老北京有一种主食,现已被人淡忘。记得儿时,冬季大白菜上市之后,家中老人为孩子改变饮食的品种,做一种叫做“包”的饭食,让孩子们感到别有风味,大致的作法依稀记得。

先将大白菜的里层叶洗净,铺好用砸有大蒜的黄酱,抹在白菜叶上,然后依次铺上水涝蒸熟的米饭和炒的豆芽菜、豆腐丁,以及切好的熟肉。用菜叶包好,不用任何餐具,只用双手捧着来吃,既有饭又有菜,如同现代汉堡包,只是做法不同罢了。

据老一辈人讲,当年努尔哈赤在一次征战中,战况很紧急,时已进入农历八月份,天上突然刮起了雪花,无奈之下,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