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对缓解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热的疗效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对缓解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热的疗

效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对缓解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发热后常规护理及取双侧风池、太阳、合谷和大椎穴实施穴位按摩,每个穴位各3~5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取耳尖、皮质下、神门穴耳穴埋籽。结果: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三天内体温反弹例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和三天内体温反弹例数均小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优于耳穴按摩对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热的作用。

标签: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发热

肝胆管结石,是指肝门左右肝管分叉部以上的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在西方国家少见,但在我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胆石症病例的16.1%[1],肝胆管结石的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由于反复发生的感染、梗阻、肝损害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发热为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的常见症状,发热多与患者的胆道感染有关,胆道感染及胆石病病率一般占外科急腹症的第二位,成为外科的常见、多发、难治疾病[2-5]。对于肝胆管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发热现临床多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穴位按摩应用于临床患者的发热,临床研究较多,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而对于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对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发热的影响的研究很少[6-8],笔者2014年1月至6月根据中医传统经络理论,应用耳穴埋籽加穴位按摩治疗发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的患者6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2.36±1.35)岁。排除标准:内分泌疾病,精神科病史,持续应用抗焦虑药。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用药,嘱患者卧床休息,空气新鲜流通,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出汗后切忌当风,及时擦汗更衣。饮食清淡、易消化,取穴:大椎,合谷,曲池,风池。4个穴位用大拇指交替按摩,3~5min/穴,1次/4h[4]。试验组方法: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取耳尖、皮质下、神门穴耳穴

埋籽,按压方法为食指与拇指脉冲式压5~10下/穴,留籽时间根据季节及时间定。

1.3 评估方法

测体温1次/4h,测5min/次,连测3d,同时做好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1d内退热、稳定;有效:3d内退热、稳定;无效:1周内退热。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退热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退热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耳穴埋籽主要是运用一定物品刺激耳廓穴位、反应点,以经络传导方式治疗疾病。耳尖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主治发热[9-11],神门位于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应用于失眠,多梦,头痛等症,具有镇静安神、消炎的作用;皮质下(脑)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应用于神经衰弱,痛症,神经性头痛等症,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作用。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属阳主表,有宣泄气中之热,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籽能够有效缓解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发热,此法应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菊.穴位按摩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护理中的作用[C].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2013.

[2]柳淑芳.中医穴位按摩预防脑卒中后便秘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3]蓝裕英.穴位按摩防治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4]柳淑芳.中医穴位按摩预防脑卒中后便秘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5]苏少丹.穴位按摩在消化系肿瘤介入术后胃肠道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

[6]谭艳辉,张培.穴位按摩对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5):601-602.

[7]梁俊华,刘芬,王汉.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3):124-126.

[8]徐佳元.穴位按摩联合增视汤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9]范兰兰.中药沐足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254-255.

[10]田超颖.手法按摩结合耳穴对乳汁淤积患者的效果观察[C].第十三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年会,2013.

[11]董瑞.中西医结合“十位一体方案诊疗体系”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C].第二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工程大会,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